何克難
【摘? ? 要】面臨著新媒體浪潮的沖擊,都市報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應呈現什么樣的內容?本文認為,報紙新聞要從“深度”“硬度”“態度”幾個方面著手拓展影響力,同時謹守“法度”,切實守住紙媒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關鍵詞】新媒體;報紙;法度;深度;硬度;態度
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時代,面對新媒體浪潮的沖擊,大多數報社的運營面臨諸多困難,在向新型主流媒體轉型期間也遇到頗多波折。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報紙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應呈現什么樣的內容?筆者認為,四個“度”是報紙采編人員應該追求的方向。
有法度:保持定力,謹守新聞規范
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快速傳播信息。而恰恰因為這樣,很多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從業者陷入了搶速度、博眼球的偏執追求之中,一味地搶“熱點”,造“爆點”,往往會置基本新聞規范于不顧。失范的傳播行為制造出大量信息垃圾甚至是虛假信息,擾亂輿論場,對媒體的公信力造成傷害,也給社會秩序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害。
2018年就發生過一件令人扼腕的事情。當年8月22日,一些自媒體在網上發布“疑因妻子游泳時被撞到,男子竟在游泳池中按著小孩打”這一消息,單方面引用小孩家屬的說法和視頻資料,引發網絡媒體大量轉發和評論。8月25日,事件中的女當事人安醫生不堪被“人肉搜索”而選擇了自殺。事后,人們才得知,這一事件是女醫生疑似被騷擾引發的沖突,網絡媒體紛紛刪文沉默,但一條生命已然逝去。回顧整個事件,正是部分網絡媒體拋棄了新聞規范,片面引用單方說法,導致報道失衡、新聞失真,最終造成悲劇。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2020年夏天的“梁穎誣羅冠軍強奸”事件中,也有很多網絡媒體罔顧新聞規范,一味追逐熱點,被心懷叵測的當事人輕易利用,鬧出了笑話。甚至一些傳統媒體的新媒體產品,也在流量的誘惑下,放棄了對新聞規范的恪守。某廣播電視臺打造的“某觀察”抖音號,因內容形式新穎而走紅,但是卻被詬病存在大量來源不明、要素不全、事實錯誤的內容,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隱憂。
真實始終是新聞的生命,而客觀、平衡、要素齊全,這些基本規范是新聞真實性的必要保證。在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的今天,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更要保持定力,謹守新聞規范,為網絡世界供應高質量、高信度的新聞信息,為媒體品牌的權威性背書。傳統媒體采編人員在信息篩選和把關方面擁有經驗優勢,絕不能舍棄這一優勢,落入流量陷阱。
有深度:保持思考,探尋新聞本質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潮涌來,受眾陷入了信息的海洋,注意力無暇在某一件事物上多做停留,于是短文字的微博火了,短視頻的抖音、快手火了,一大批只發口水文、雞湯文的微信公眾號也火了。那么,在所謂的淺閱讀時代,需不需要深度新聞報道?答案是肯定的。我國正處在高速變革和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上的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正需要“觀察哨”“瞭望塔”深入探查、全面展示、深刻剖析。深度新聞報道對時效性的要求不高,對專業性的要求卻很高,正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的用武之地。
全國的報紙,尤其是都市報,近年來大多經歷了版面壓縮的過程,人才流失的現象也頗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報紙更應該集中優勢兵力,著力打造深度報道,聚焦重要事件、人物、政策,致力于還原新聞表象的底層邏輯,揭示不同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將其立體、全面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說起傳統媒體的轉型,總會有人提起“內容為王”,什么樣的內容才能“為王”?就是優質深度報道。好的深度報道,可以引發讀者思考,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社會某一領域的變革。好的深度報道,還能帶動報紙品牌的提升。深度報道一般涉及的是熱點事件或公共話題,社會關注度高,在利用報社的新媒體進行多平臺分發之后,能夠形成大量的二次傳播,甚至可以造就“爆款”。2019年11月28日,曾在南昌、溫州、合肥犯下累累血案的勞榮枝在廈門落網,新安晚報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出多路記者分赴合肥、廈門、勞榮枝老家九江等地采訪,連續推出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現案件始末,并通過對勞榮枝家人的采訪,讓人對“她如何墮入犯罪之路”不由深思。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在各新媒體平臺上的閱讀量也非常可觀。如果報紙能經常生產出優質深度報道,就可以大幅提高主流媒體品牌影響力,在媒體競爭中占據優勢。如果深度報道質量做到了一定的高度,甚至可以像財新傳媒那樣,建立“付費墻”,讓優質內容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反哺深度報道生產,形成良性循環。
有態度:保持理性,發出主流聲音
在新媒體浪潮中,“人人都有麥克風”,輿論場的復雜程度空前,這為公共話語空間帶來聲音多元化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噪音、雜音。作為主流媒體的報紙,負有消解雜音、引導輿論的責任,就更需要調大音量,發出主流聲音。
(一)發出主流聲音,需要加強新聞評論
評論可謂是新聞從業者的看家本領,也是一張報紙的旗幟和靈魂,是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社會進入網絡時代以后,信息傳播和共享的便捷,使得媒體同質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何破解?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是兩個利器,重磅深度報道不常有,獨特新聞評論卻可以“天天見”。除了加強常規的時評版面,在新聞報道中配發短評,針對重大事件組織撰寫專題述評,都應該是報紙長期堅持的發力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上流言四起,各種聲音紛雜,新安晚報在報道中就充分利用了新聞評論,用主流聲音弘揚正能量,發揮了重要輿論引導作用。休刊期間,新安晚報在新媒體平臺發出了《疫情擋不住溫情》《疫情之下》等述評文章,復刊之后還組織刊發了《何謂勇敢?逆行而上的背影都是答案》等系列述評。這些評論,堅定立場、穩定人心、鼓舞士氣,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傳播環境的變化,對于報紙新聞評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由于出版時間的限制,在選題方面要避免與網絡媒體搶時效,可以把視線更多地投向社會現象,對于熱點事件的評論不要就事論事,而是尋找第二落點,剖析事件背后的社會問題。另外,在寫作文風上,則要避免過度依賴概念化語言,要讓評論有血有肉有溫度,這樣才能真正走入人心。人民日報的《民生觀》作為黨報的評論欄目,近年來一直堅持用大白話寫作,努力講故事、打比方,把說理變成鮮活生動的表達。這一點值得所有報紙評論欄目學習和借鑒。
(二)發出主流聲音,需要加強議題設置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也越來越被“算法”綁架,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各類信息分發平臺,打著“個性化需求”的旗號,通過算法為用戶愛好畫像,迎合性地推送“用戶最喜歡的”新聞信息,將用戶裹挾在大量同質化信息之中。美國傳播學者凱斯·桑斯坦提出的“信息繭房”概念,在算法的加持下,真切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信息繭房”放大了人性中最直接而膚淺的需求和焦慮,限制了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維度,擾亂了正常的輿論生態。
報紙的存在,應該為人們走出“繭房”提供一個可靠的渠道。報紙運用對議程的設置,將公共議題納入到個人議程之中,就能為“破繭”盡一份力,防止輿論生態的“極化”。新聞策劃、專題報道是報紙進行議程設置的主要手段。另外,在實踐中,對于頭版的超常規運用,也是設置議程實現“出圈”傳播、切入個人議程的有力抓手。對報紙封面進行海報化創意設計,不僅能在報紙讀者閱讀過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還能通過新媒體平臺實現二次傳播,吸引網絡受眾注意力,進而實現更大范圍內的議程設置。
有硬度:保持勇氣,發力輿論監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改革進入深水區的當下,社會矛盾多方顯現,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尤為重要,是為改革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報紙等傳統媒體在“時度效”的把握上擁有先天優勢,更應該成為輿論監督的主力軍,用建設性監督推動問題解決,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網絡傳播環境下,“網絡曝光”也成為了一種常見的輿論監督形式,但這種監督往往缺乏客觀性、專業性,非常容易陷入偏激和失控。報紙等傳統媒體依托固有的公信力,可以用理性監督消解網絡上的偏激觀點和情緒,在監督中實現輿論引導。
報紙要敢于監督,更要善于監督。敢于監督,就是要保持勇氣,對社會丑惡現象毫不手軟,對侵犯群眾利益、違反黨紀國法的群體勇于亮劍。善于監督,就是要選準監督切入點,要抓住群眾民生需求與黨委政府關切的結合點,以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為導向,不為了批評而批評。浙江日報從2018年起推出的《一線調查》欄目就在建設性監督方面做了一些嘗試,選題聚焦“政府能解決、群眾想解決、實際未解決”的問題,切實推動改變,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安晚報多年來也始終堅持輿論監督,尤其是民生領域的輿論監督,為百姓身邊事奔走呼吁。2019年5月開始,新安晚報就“合肥城區裝修垃圾無處可倒”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小區垃圾滯留”“非法垃圾填埋場”“非法碎石場”等亂象,進行連續數月的追蹤報道,先后刊發十幾篇調查、暗訪報道,展現亂象的同時也采訪業內人士出謀劃策。報道引起合肥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討論解決辦法,最終確定將在每個城區建設一個零星建筑垃圾填埋場,使這一老大難問題有了解決的希望。這組監督報道就是選準了“百姓盼”與“政府干”的結合點,推動政府工作,解決民生難題,是一個成功的監督案例。
結語
近些年來,受到網絡傳播技術的沖擊,傳統媒體經營狀況出現大幅下滑,“報紙不行了”的唱衰之聲不絕于耳。但是說到底,新技術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信息傳播的主角永遠還是內容。發揮報人的專業素養,始終關注社會熱點,制作有態度、有深度、有硬度、有法度的優質新聞報道,不向同質化、娛樂化、淺薄化低頭,報紙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并且繼續作為新聞規范的錨定者、輿論場的引領者、社會治理的參與者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