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棟 黃萍萍 董超
摘要:認知語言學理論自出現以來,便引起了相關教育研究者們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在大多數研究實驗當中,從事語言學科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相關研究人員,由于過分強調該理論對語言教學起到的積極和推動作用,反而選擇性忽略了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局限性,而這就為更加全面的研究和探討認知語言學理論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本文首先針對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基本特征進行闡述,其次又對該理論在教學過程中的局限性以及誘發原因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教學影響;局限性;原因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7-019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137
認知語言學理論隸屬于學科研究理論的范疇,所以該理論無疑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深入剖析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局限性,主要可以從其理論演變過程和具體運用于語言學教學的實踐過程這兩方面體現。因此,本文在介紹認知語言學基本理論的同時,選取英語教學作為實例,以此來對目前認知語言學在我國教育領域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及產生原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闡述。
一、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及特征
(一)范疇化和典型理論
作為任何一名擁有獨立思維的人類,他們在認知世界時都會自覺的對自己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分類和總結,從而形成一種具有范疇化的認知結果。但是在對待范疇化這一概念時,認知語言學與傳統的古典范疇理論卻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首先,認知語言學對待范疇化這一概念進行構想時,認為處于同一范疇內的所有成員之間并沒有充分必要特征的存在,有的也只是不同形式之間的家族相似性。一般來說,不同范疇之間的界限往往處于十分模糊的狀態,所以在判斷某兩個相鄰的范疇時,根本無法以絕對準確的方式進行區分,而處于兩范疇邊緣區域的成員也更容易被另一范疇所接納;同屬于某一范疇內的所有成員之間有地位高低之分,也就是說,范疇中的某一成員可能比另一成員對該范疇的歸屬性更強。對此,我們可以以蔬菜范疇為例,而同屬于該范疇內的生菜和土豆相比之下,生菜則會更屬于蔬菜范疇;除此之外,我們所提到的范疇化其實并不僅僅只針對客觀世界產生的一系列機械反映,而是處于這一理論中心的主體,對外界事物的能動性處理結果,所以我們便可以這樣認為,范疇化和人的認知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緊密聯系的關系[1]。
在此基礎上,認知語言學又提出了新的理論,該理論表明處于同一范疇內的所有成員,可以被劃分為典型成員和邊緣成員兩類,而二者相比之下,典型成員則擁有更加明顯的家族相似性,這便是“典型理論”。早期范疇化和典型理論大多被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廣泛運用于詞義的研究過程當中,但是隨著社會的更迭和演變,這種理論也被更廣泛的應用于諸多研究領域,最終成為構成認知語言學的重要基礎。
(二)隱喻和轉喻
熟悉認知語言學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們都知道,隱喻是其最主要的理論之一。在傳統的文學研究過程當中,隱喻和轉喻都被劃分為修辭的范疇。對此,部分認知語言學家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隱喻和轉喻都是由語言作為基礎而實現的一種有效性機制,它作為一種常見的認知工具,承載著人們對抽象事物的認知以及表達。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如果人們的日常語言交流過程缺少隱喻和轉喻,那么無疑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第一,人們只能以十分直觀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于事物的看法;第二,詞匯總量迅速增加,導致大多數人都難以對這些詞匯進行全面的掌握,從而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的溝通和交流。
隱喻其實就是將人們的認知和表達從一個相對較具體的概念,向另外一個抽象、未知概念的影射。因此,我們也可以將隱喻看作是處于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這里提到的“相似性”僅僅局限于物理特征的范疇,更體現在其能夠幫助人們在認知事物時出現與之相似的聯想。而隱喻和轉喻之間雖然具有必要的聯系,但是卻又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隱喻針對的是不同認知域的映射,而轉喻則針對的是同一認知域的映射。比如,部分人在表達“上學”這一含義時,也可能會使用“讀書”來表示,這就明確體現出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三)擬象性研究
根據前文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在范疇化理論的相關介紹中出現了“家族相似性”這一名詞,而在隱喻和轉喻理論中,又將“相似性”看作是認知的基礎,所以我們可以將這些統一歸入“擬象性”的范疇。在研究認知語言學時,我們可以輕易地觀察到擬象性所涉及的范圍與相似性相比之下更大。同時,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某種特殊含義下的“相似”。
一般來說,我們在探究語言“擬象性”時,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同處于某一語言結構中的成員單位和某一概念中的結構單位實現一一對應時,便可以稱之為“成分擬象”;第二,同處于某一語言結構中的成員單位之間的關系,與某一概念中結構單位之間的關系實現一一對應時,我們稱之為“關系擬象”。如,英語單詞“Pencil”和“Pencils”,對比這兩個單詞在數量多少上的區別,可以明確得出后者多于前者,而從詞語成素的多少方面進行分析,同樣也是后者多于前者。這就表明兩個單詞實現了一一對應的關系,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成分數量擬象;“在橋上跑”這句話中的主人公首先要在橋上,然后再執行跑的動作,這種順序與人們普遍的認知順序之間保持一致,所以這就被稱之為順序關系擬象[2]。
二、教學影響的局限性表現及原因
從事語言教學領域的教育工作者們都能夠很輕易的發現,語言教學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它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學習過程。同時,不僅要求學生們對基本的語言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還要求他們掌握基本的語言運用能力,而這也恰恰是最能體現認知語言學理論局限性的地方。下面將結合我國語言教學的實際過程,探究產生局限性的具體原因,并根據這些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以此來為我國語言學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更大的幫助。
(一)局限性表現
1.??? 缺少對語境的分析
一種語言被運用于怎樣的環境當中,就是該語言的使用語境,同時也可以被看作是學習語言的一種絕佳環境。因此,如果能夠搭配恰當的語境,那么無疑能夠使認知對語言教學產生更加明顯的幫助。同理,如果忽略詞匯在具體情境中的特殊含義,那么也會對語言教學造成不利影響。如,以Islam一詞為例,該詞主要具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伊斯蘭國家等含義,但是自2001年9月11日出現在美國紐約的恐怖襲擊爆發之后,該詞便被賦予了一定的消極含義,并使之逐漸傾向于terrorism的語義領域。
根據分析Islam一詞我們可以得出,其根本不具備任何與terrorism相關的詞匯含義,但是如果將該詞放置于紐約恐怖襲擊這一情境當中時,Islam就擁有了另一層意蘊。因此,如果語言教師在授課時,僅僅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為學生們講解Islam這一詞的含義,卻并未結合特殊情境進行思考,那么則可能會造成學生對該詞匯的學習和認識不夠全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們產生誤導。
2.??? 缺少對傳統文化因素的分析
不同民族和國家在開展語言教學時,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區別。由此可見,語言教學是以不同文化背景作為基礎而開展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但是無論針對母語亦或是第二語言的教學,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來自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大多數語言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之前,都會首先根據傳統文化因素對這一教學產生的主要影響進行詳細的分析并解決,而目前我國認知語言教學領域針對該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
例如,以-s所有格結構為例,英式英語中用于代指人類的專有名詞短語對-s的選擇傾向性要更強一些,這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之間的差異與語義之間產生的相互作用;但是在美式英語的書面用語當中,人類的專有名詞短語對-s的吸引力更強,這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之間的差異與語用之間產生的相互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由于認知語言學嚴重缺少傳統文化因素的分析,所以在對具體案例進行解釋時,也遠遠無法像文化語言學一樣具體。
(二)局限性產生的原因
1.??? 語言教學的復雜性
上文提到,認知語言學理論教學不僅注重于強調有關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十分看重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但實際上,語言教學作為一個長期性、復雜性的實踐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由于教師與學生在語言學習的背景方面存在十分顯著的區別,所以勢必會對學生們的語言學習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部分推崇認知語言學理論教學的教育工作者們,往往會構造出一種理想化的學習環境,但是這種學習環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師在針對該理論進行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寫時,都根本無法完全迎合語言教學理論。而這就導致認知語言學理論始終停留在客觀角度,并逐漸在實際的語言教學過程中顯露出其明顯的局限性[3]。
2.??? 任課教師理論學習的局限性
從事于語言教學的教育工作者們,雖然肩負著教導學生的艱巨任務,但是他們卻不可能對所有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內容進行熟練的運用和掌握。同時,部分語言教師可能還會對一些認知語言學領域出現的最新研究成果持有一只半解的態度。因此,這導致部分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時出現部分由自身主觀原因造成的理論局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產生的理論局限性很有可能會從另一個角度佐證其他觀點,這也就意味著認知語言學理論所具有的局限性是相對的。因此,如果能夠對認知語言學理論中存在的這種局限性進行深刻的剖析與研究,無疑會加快該理論的完善與進步速度。
三、結語
與眾多語言學研究理論相同的是,認知語言學也具有獨屬于自身的局限性。面對這些不足和缺陷,仍然需要相關研究者對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只有對理論中存在的局限性進行持續的分析和研究,才能進一步加快我國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并使之在語言教學過程中發揮出更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蔡寶來,張詩雅.我國認知語言學研究“:理論進展、實踐創新及未來走向”[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2(1):25-26.
[2]?? 岑運強.語言學基礎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36-38.
[3]?? 李靜.認知語言學理論教學影響的局限性分析[J].文學教育下半月,2017(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