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桐桐 吳國訓
【摘?? 要】 本文通過可持續景觀設計的起源闡述了可持續景觀設計的概念,以國內外現有的可持續景觀設計的理論為指導,提到了可持續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景觀設計;生態
中圖分類號:TU985.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1073(2020)11-0083-8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is set forth based on its origin,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is mention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isting theories of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design; ecology
1? 可持續景觀設計的起源
二戰后,西方進入了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的現象,使人類生存面臨著嚴峻的考驗。1962年,人類第一次關于環境問題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出版,不僅引起了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而且引發了人們對可持續問題的思考。地球資源不是用之不盡的,我們要重新與自然建立良好的關系,緩解生態環境危機,將建設景觀的可持續性的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終極目標。
1987年,聯合國大會發布的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在這個基礎上SITES則將可持續景觀設計定義為在滿足當前需求下,而不危害到子孫后代未來發展的景觀場地營建[1],并對場地進行景觀生態微觀調控和重組和協調人與社會環境互動的一種基于生態系統中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
2? 可持續景觀設計的國外研究進展
可持續景觀理論最開始出現在設計領域是以“生態設計”理論出現。1968年,西姆·范·德·萊恩創立了嘗試將生態和設計兩個領域相結合的生態設計研究所,該研究所致力于探索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之路。并在1995年與S·考沃共同提出有關景觀可持續理論,并探索了關于生態設計原則及方法。此后,美國建筑學設計師弗瑞德·A·斯迪搜集世界各地的關于生態設計的作品并進行了詳細的整理,對后人產生了非常好的指導作用。而美國設計師約翰·O·西蒙茲其著作的《景觀設計學》[2],內容從場地規劃、地形、水、植物等多方面對于實現可持續景觀設計提供了有實際操作的建議。
2005年美國景觀建筑學教授麥爾比從住房、水體設計和能源再利用及廢棄物處理等方面闡述了如何把可持續的實用性體現在景觀設計中,對設計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后,景觀設計中運用到了越來越多的可持續技術。如美國紐約的長塢公園在改造時盡可能保持原有的地形,使場地的植物盡量的保留,而原有場地材料做到再回收利用的同時也使用了的綠色環保材料,如抗壓力較強的木材、透水鋪裝以及節能的照明電池等材料。整個設計中體現了可持續設計理念。
除此之外,2010年美國公司出版了多本與可持續景觀相關的書籍,書中內容關于在景觀設計中可持續技術的應用,以及設計細節有了更深層次的研究,使可持續在景觀設計的應用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3]。
3? 可持續景觀設計的國內研究進展
國內最早包含可持續景觀設計理念的著作是我國古代計成的《園冶》[4],該書提出了在園林設計過程中要尊重自然特征,對于場地的不同地形、原有植物以及自然水源等景觀要素要合理安排。直到現在可持續景觀的建設仍然可以借鑒這些理論。
到了我國近代,在研究發展古代的可持續理論基礎上,國外的先進理論也對我國產生了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生態,開始對可持續性的景觀設計進行研究。1994年發布了“21世紀議程”,此議程將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滲入到不同的行業和領域。而吳良鏞院士在受到此議程的啟發之后,倡導地景園林、城市規劃及建筑為一體,明確指出都是為了創造出給人們適宜居住的環境,希望三個學科可以融貫發展。黃誹斐博士則根據德國可持續設計理論以及對其實踐分析作為基礎,認為中國應當建立相應的理論體系,我們不應該為了城市現代化而忽視了歷史文化背景等。而國外成熟的可持續景觀設計理論對于我國未來城市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2007年《城市環境設計》該雜志是圍繞可持續景觀設計研究的主題,該雜志還對于一些案例進行了講述,例如香港的濕地公園體現了多種功能包括旅游、市民的休閑活動及教育等方面,是我國結合了持續設計發展和環境保護實踐的首個案例。因此,可以看到我國設計師在吸收了國外可持續景觀理論與實踐之后,正積極的研究屬于中國可持續景觀設計的發展道路。
4? 可持續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4.1? 雨水管理
人類生存及長久發展離不開水資源,隨著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目前人類可使用的水資源非常有限,這也成為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之一。因此,我們要關注和重視水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更好的節約水資源。
綠植和草坪在景觀設計中可以增加雨水滲透及減少地表徑流,是最為有效的一種綠化設計。在雨水收集系統中,下凹式綠地景觀設計不僅在雨水收集、儲存及凈化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還減少對綠地的用水,更好的讓雨水進行下滲,保證了植物良好生長,營造出了季節性的優美景觀效果。雨水花園就是一種臨時匯集雨水,讓雨水在短時間內能夠入滲、蒸發的小型下凹綠地。但前提是在不影響植物生長以及的人的正常活動下設計。如美國威爾斯利學院校友谷景觀改造中,設計師就結合地形在草坡處設計了一個小型的下凹式景觀洼地,復原了校園以前的間歇性濕地功能和景觀。
透水鋪裝是很好的雨洪管理策略。透水鋪裝的形式、材料及造價非常多樣化,幾乎適用于任何場地、項目。而人工濕地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以作為景觀設施,它可以設計在大型山地、廣場及密集建筑。一般情況人工濕地在源頭會有雨水收集的儲蓄池,而且這種場地本身也是蓄水的一個場所。它可以直接收集雨水、生活中的排放,還起到了滯洪的作用,實現了景觀可持續。
4.2? 材料
景觀設計中材料的合理使用能很好的解決能源和材料的可持續問題。大多數材料的生命周期相對來說是線性的,從原材料開采使用后,再到廢棄,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而相對理想的材料生命周期它應該是一個閉合循環,當材料廢棄或拆解后能通過再利用或者改造的方式實現材料可持續的生命周期。
在景觀設計中,盡量使用當地的材料,可以減少運輸過程中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消耗。第一,在制造階段前,原材料的一大部分將會遭到廢棄,而且材料的粗加工和精加工的能耗很高,會排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所以用回收材料代替原材料可以大大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第二,園林景觀設計中一些生命周期長、具有良好環保性的材料在園林中使用能提高利用率,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如木塑復合材料這種裝飾性強、耐水性好及抗擊性強的復合材料能制作景觀中不同地方的護欄、花盆及指示牌等,這也減少了對資源的開采,保護了生態環境。第三,對于一些材料生命周期比場地壽命長,需要進行的是拆解,以及在原材料獲取階段產生的廢棄材料都能被重復的利用。通過再利用或回收來延長材料壽命。如構筑物、石材等都可以進行再利用,能減少因廢棄物處理帶來的環境污染。
總之,材料的可持續使用是可持續景觀設計內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整個設計中,可以減輕對環境的污染以及縮少資源的耗費,促進自然環境更加穩定且持續發展。
4.3? 植物
在可持續植物景觀營造中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自然,并保護原有的生態系統非常重要。在項目施工之前要有選擇性地保留場地原有的植物,這能降低植物的成本和維持原有的生態系統。在景觀營造過程,要保證植物的多樣化,也要更多的使用有較強的適應性、成本低及鮮明特色的本地鄉土植物,避免引入入侵植物。入侵植物會對現有的植物、環境等產生威脅而造成生態紊亂,不利于景觀可持續發展。而鄉土植物更容易與本地的生物和諧共生,構成一個穩定且平衡的生態系統,也能減少化肥、除草劑的使用,易于養護,也能減少對水資源的使用而形成節水型景觀。
在景觀設計中也不僅僅限于觀賞類植物,在鄉土植物為主的基礎上,可以運用一些不僅美觀,還實用的植物。 如十大功勞(Mahonia? fortunei? (Lindl. ) Fedde)、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厚樸(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等植物可以生產木本藥材;生產木本油料的植物有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 Airy Shaw)、烏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等;以及菱(Trapabispinosa Roxb.)的全株可作飼料,果實可以釀酒。這些對自然環境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突顯出地方的景觀特色和形成特有的植物群落。通過植物合理種植,充分發揮植物在景觀環境中的生態效益,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景觀要求。
5? 結論
可持續景觀的設計理念的根本是人與社會及自然和諧發展。尊重自然并且符合生態發展是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其次在景觀設計中要體現相對的文化內涵、設計想法等,這將會增強此景觀的欣賞魅力和有利于保護地方環境特點,并且使人的活動與景觀設計相互融為一。但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了很多領域,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持續設計應該更科學的與景觀生態學進行整合,不論是方法還是應用上,來為未來的可持續景觀設計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因此想要完全的做到可持續景觀的設計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錫州.中國21世紀議程[J].環境導報,1994,(05):41.
[2] 汪捷敏. 廢舊材料的景觀化可持續利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3] 胡穎君. 環境友好材料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4] 郝磊.淺析植物景觀可持續設計[J].現代園藝,2016(10):74.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