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燕
摘要:近年來,冀中股份邢臺礦工會積極履行職能,利用政策優惠,創新思路,探索出線上線下雙幫扶的有效手段,實行網絡扶貧和產業扶貧相結合,為企業盡快擺脫困局,困難職工盡早脫貧,闖出了一條新路。
關鍵詞:產業幫扶;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一、主要做法
(一)構建幫扶網絡體系
從人員配備、辦公場所、資金投入、制度落實入手,大力建設標準化精準幫扶網絡。制定了困難幫扶等一整套規章制度,建立了準確掌握困難職工的數據庫,做到一戶一檔、一戶一幫扶措施的方案。及時宣傳幫扶事跡,加強信息交流,并以“幫重點、全覆蓋”的原則,形成了以礦為幫扶中心、設立幫扶站、班組設為幫扶點的幫扶網絡體系。工會充分發揮組織協調、政策咨詢、信息匯總、資金管理等職能,指導幫扶中心、站(點)規范運作。
(二)規范幫扶長效機制
一是完善各項幫扶管理工作機制,對幫扶資金的發放、救助范圍、救助標準及申報程序作了明確的規定。在“職工互助一日捐”活動中,以行政和工會聯合補貼的形式鼓勵全礦職工積極參加捐款,共為2635名職工補貼20.3萬元,充分利用一日捐救助政策,為職工積極申請救助。2019年共有48名大病職工或家屬獲得救助金近20萬元,為12名困難家庭子女發放金秋助學金4.9萬元。
二是規范法律保護機制。按照依法辦會的工作精神,主動做好工資集體協商、集體合同簽訂,礦務公開、召開職代會、征集合理化建議等民主管理工作,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在企業去產能過程中,依法依規深入細致做好企業去產能人員權益保護工作,堅持做到頂層參與、超前介入,從“政策宣傳、意見征集、方案制定”進行全程監督,確保國家和公司的相關政策應享盡享、執行到位。
(三)實施就業扶貧
積極尋找出路,解決去產能后,職工就業問題,邢臺礦工會積極申請省總專項無息貸款30萬元,成立星特電氣項目部,安排了37名職工轉崗創業,至今累計完成產值1418萬元,實現利潤413萬元。積極聯系市總,為去產能企業人員及困難家庭申報創業扶持項目,其中4 名困難職工獲得市總生產資料扶持,幫助他們開設小吃攤、冷飲攤、玩具攤等項目,為2名困難職工申請市總3 年無息借款貸款10萬元,其中困難職工杜聚興自創了炫彩工藝燈廠,工會從廠址選定、電路安裝、市場拓展等方面提供幫助。
(四)實現培訓扶貧
在開展好“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等工會傳統幫扶活動的基礎上,努力擴寬精準幫扶服務工作的領域,推進幫扶向促進就業、提高收入、增進福利、改善條件等方面拓展。重點加大就業服務力度,采取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創業扶持等措施,為困難職工和去產能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組織動員全礦2000余人申報技能培訓,其中有電工、焊工、電鉗工、育嬰師、面點師等工種,很多職工實現了內退后再就業,緩解了社會壓力,保證了去產能后社會的穩定。
(五)實行線上扶貧
充分發揮“快手”媒體平臺,拍攝微視頻,開展網上營銷,擴大星特項目部和炫彩彩燈廠的知名度,星特項目部的市場范圍逐漸擴展到集團公司其它礦(廠),并與河北興達飼料集團有限公司,龍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北迎新玻璃集團,河北中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外部企業建立起了友好的合作關系。為幫助炫彩工藝燈廠營銷,主動聯系新的媒體資源,讓有公益感的企業和個人加入精準扶貧工作中來,暢通銷售渠道,擴大市場。
三、實施效果
一是實現徹底脫貧。炫彩工藝燈廠目前實現年營收20余萬元,徹底實現了脫貧,并安置12名困難職工子女再就業。邢臺礦在檔的33戶全國級特困職工全部實現脫貧,公司級困難職工由原來的30戶縮減為15戶。
二是精準幫扶工作實現了“五個轉變”:工作方法上變被動為主動,變接訪為下訪;幫扶對象上變部分為全部;運作機制上變零散隨機為規范有序;幫扶措施上變單一型救助為全方位、多渠道幫扶;幫扶效果上變救急為解困、“輸血”為“造血”,達到了標本兼治的目的。
三是創業項目持續向好。星特電氣13名技術骨干共完成創新課題及創新項目37項,其中榮獲河北省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一項;榮獲冀中能源集團職工經濟技術創新特別獎一項。而《變頻器維修綜合實驗臺》的研制成功更是填補了變頻器測試方面的空白,該試驗臺不僅實現了對各種型號PLC的輸入輸出的對應檢測以及EV1000變頻器的定長停機等功能,還能模擬ACS800變頻器在466采煤機內的現場操作,大大節省了維修時間,提高了維修的效率和質量。星特先后被省國資委授予“十大青年文明號標桿”;被市總授予“工人先鋒號”、“優秀職工創新工作室”;被邢臺市人社局授予“去產能企業職工眾創空間”稱號。
參考文獻:
[1]峰峰集團薛村礦工會提升職工幸福指數[J].劉勇.工會信息.2013(13)
[2]礦工心智游移特點的思維取樣研究[J].李乃文,劉孟瀟,牛莉霞.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