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推拿結合針刺運動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間門診就診和住院的患者85例,分為研究組46例,對照組39例,研究組采取推拿結合針刺運動療法進行治療,對照組采取口服西藥治療,對比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 研究組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有效率為69.23%,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推拿結合針刺運動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口服西藥治療,該方法療程短、見效快,能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
關鍵詞:急性腰扭傷;推拿;針刺運動療法;腰痛穴;合谷穴;后溪穴:西藥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078-02
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岔氣等,是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過度牽拉而引起的急性損傷性疾病。本病好發于青壯年,常因突然的彎腰負重、劇烈運動而誘發,臨床可表現為腰部突發性疼痛、活動受限、損傷部位壓痛等,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筆者采用中醫推拿結合針刺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腰扭傷46例,并與39例口服西藥治療的患者進行療效對比,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所選取對象均為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間在潁上縣西三十鋪鎮衛生院中醫科門診就診和住院的患者,共85例,分為研究組46例,對照組39例。研究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52歲,病程最短30分鐘內,最長7天,46例患者中通過腰椎正側位X線片示腰椎生理曲度變直5例,骨質增生9例,腰椎間隙變窄6例,腰椎小關節紊亂、錯位17例,未見明顯異常9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45歲,病程最短1小時,最長5天,39例患者中通過腰椎正側位X線片示腰椎生理曲度變直2例,骨質增生5例,腰椎間隙變窄12例,腰椎小關節紊亂、錯位8例,未見明顯異常1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臀部壓痛、活動受限,無下肢麻木癥狀。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5)》(ZY/T001.9-94)。(1)、有腰部扭傷史、多見于青壯年;(2)、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強迫姿勢,以減少疼痛;(3)、腰肌和臀肌痙攣,或可觸及條索狀硬結,損傷部位有明顯壓痛點,脊柱生理弧度改變;(4)、X線片檢查可見腰椎生理前凸改變,椎間隙可能變窄,邊緣可有骨贅。
2、治療方法
2.1 研究組
2.1.1 推拿手法[1]
(1)、滾法[2]
術者用右手或左手的尺側小魚際部在疼痛部位進行縱行或橫行滾動,在有明顯痊孿處用力壓,以達到松解局部肌肉痙攣的目的,本法持續1O~15 min,主要適用于肌肉型急性腰扭傷。
(2)、斜扳法:患者側臥于診療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髖屈膝90?,位于下面的下肢呈伸直位。醫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兩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進行推拉(注意交叉點在患椎上),當遇到阻力時,突然加大推拉力,常聽到“咯”的一聲。然后患者改為另一側側臥位,按上述方法再操作一次即可。
2.1.2 針刺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采用針刺運動療法,主穴腰痛穴、合谷穴,腰痛穴位于手背部,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一手兩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雙手呈半握拳狀取穴,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醫者雙手和患者局部穴位,選擇0.3*25mm毫針。針刺腰痛穴時向掌心方向斜刺0.5-1寸,針刺合谷穴時緊貼第二掌骨骨面直刺0.5-0.8寸,以局部產生明顯酸麻脹痛為主,然后囑患者行走彎腰屈膝活動1-3分鐘,詢問患者腰部疼痛緩解情況。若彎腰仍感僵硬受限,則選取雙側后溪穴,后溪穴位于第5指掌關節后尺側的近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針刺體位同前,局部常規消毒后快速刺入,行提插捻轉手法,可出現明顯的酸脹疼痛針感,針感以患者耐受為度,行針結束后囑患者留針繼續彎腰行走活動數次,持續3分鐘后出針,并詢問患者腰部疼痛緩解情況。每天1次,1周后觀察療效。
2.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口服西藥治療: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1次1粒,每日2次;活血止痛膠囊,1次3粒,每日2次。1周后觀察療效。
3、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3]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動正常;好轉:腰部疼痛減輕,脊柱活動基本正常;未愈: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見下表)
由上表可知,通過統計學分析,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9.23%,研究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 病例介紹 患者王某,男,25歲,務農,于2020年9月20日就診。腰部疼痛活動受限3天。患者因3天前抬重物后突然出現腰部疼痛,活動受限,彎腰及扭腰時疼痛加重。查體可見:患者腰椎兩旁肌肉僵硬,L4、L5明顯壓痛。行腰椎正側位X線片示腰椎生理曲度稍變直,小關節紊亂,診斷為急性腰扭傷。囑患者呈俯臥位,在患處行推拿滾法,再對腎俞、大腸俞以及阿是穴等穴點按,然后施以斜扳法,患者訴疼痛減輕,常規消毒后予以針刺腰痛穴配合谷穴,患者訴局部酸、麻、脹痛明顯,囑患者起身行走,活動腰部。患者即感腰部疼痛消失,彎腰時仍有少許僵硬感,加用雙側后溪穴,進針后用提插法刺激,患者有明顯的酸脹痛感,留針并囑患者繼續彎腰活動數次,3min后出針。患者疼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1次治愈。 4、注意事項與預防調護 在治療期間要囑患者臥硬板床,多平臥休息。平時要注意避風寒,不要長期處在潮濕的環境中,盡量避免長時間重體力彎腰勞作,尤其是搬重物,另外要適當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以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肌力。 5、討論 急性腰扭傷好發于青壯年,多是由于突然彎腰負重,導致腰肌痙攣,或關節紊亂等。中醫學認為感受寒濕之邪,亦能阻滯經絡,導致經絡不通則痛,故出現腰部僵硬疼痛,活動不利。治療原則以舒筋通絡,止痛為主。 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腰部急、慢性疼痛為主,特別對腰部軟組織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療效。《針灸摘英集》中記載:“治腰脊內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刺手陽明經合谷二穴”。合谷穴[4]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陽明經多氣多血……又位關口,是調理人體氣機之大穴,通過調氣,以達理血活血,通經止痛之效。后溪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針刺可以通經活絡,強化督脈陽氣,以治療腰背部強痛等痛癥。 筆者通過對患者腰部施以中醫推拿、復位等手法,結合針刺治療,針刺的同時囑患者活動腰部,能夠有效緩解腰部的肌肉痙攣,使得骨正筋安,疼痛自止。綜上所述,針對急性腰扭傷的患者,采用中醫推拿結合針刺運動療法治療,見效快,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俞大方.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0-59. [2]喬正華.《中國醫藥指南》.針刺配合推拿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80例療效觀察,2009年7卷22期:99-100.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4]何玲 ?陳思平 ?王立君.臨床腧穴學.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年:71. 作者簡介:劉戰偉(1990.4—),男,漢,安徽省潁上縣人,本科,中醫師,研究方向:中醫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