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愛桃
習作水平是個體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的真實反映,是一個人語文綜合能力的顯著體現,是語文素養(yǎng)最根本的標志。古人“一篇文章定終身”的選拔舉措是有一定道理的,作文是語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生最必須的技能。但目前作文教學的效果在我校并不是很好,反應在習作質量一直不高上。
本人曾對我校四五六年級1142名學生進行作文的問卷調查,涉及習作興趣、習作水平、習作內容等多個方面。結果令人堪憂,88.35%的學生不喜歡作文,77.26%的學生害怕作文,66.89%的學生作文屬于生編硬湊,54.56%的學生認為作文課對習作毫無幫助,72.3%的學生認為習作的瓶頸是缺少新意和表達沖動。(我們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其他地方也進行過類似的調查,數據大同小異。)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課改的難題,多年來很多名師大家對此付出過很多努力,也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學習他們的先進做法,綜合我校的調查結果,我們做出了如下努力。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習作觀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小學的作文就是一種練筆。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習作就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方式,和悲傷時哭泣,高興時大笑一個道理,也一樣簡單,當我們用文字把自己的悲傷表達出來就會感到悲傷的心情有所舒緩,把自己的喜悅寫成文字,自己的興奮之情就會得到釋放。從一定程度上說,作文是一種生命的需要,所以學生個人在習作的時候無需考慮什么習作技巧,只要能把心中的情緒充分表達出來,從而“感動自己”,這就是一篇好的作文。由此看來,作文并不神秘。對老師來講,不能拔高對學生的作文期望,要站在學生的高度考慮學生心理和學識水平,杜絕揠苗助長。
二、選擇合適的習作內容
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學生不喜歡作文一個主要原因是作文內容遠離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無話可說。針對這種情況,老師習作課堂上要充分考慮學情,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甚至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作文題,讓他們在五彩繽紛的回想中不知選擇哪一個片段進行表達比他們搜腸刮肚生編硬湊要更容易的多。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自由命題的作文而討厭有著層層定語的作文題,這就是最好的反應。但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可能每次都給學生自由命題的習作要求,那樣不符合語文教材的編排意圖,也無法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提高,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考慮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習作為一個重要要求——求真。把握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確習作是學生真情的反應,我們布置作文題目的時候就會考慮到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
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
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有表達的欲望,才會“下筆千言”。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
我們對學生的習作要謹慎評價,每一個討厭習作的學生都有一個苛刻的語文老師,他們在學生習作的早期,不經意地對學生的作文批了又批,嚴重扼殺了學生習作積極性。我們要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習作,我們要在課程標準的框架下進行習作評價。很多語文老師常常不自覺地以一個成人對待作家作品的態(tài)度去看待學生的習作,或在言語上,或在形態(tài)上對學生的作品做出非常苛刻的評價,全然忘記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具體要求。
我們要讓學生在習作上得到成功的體驗。我們除了在習作講評中口頭表揚學生的優(yōu)點,還可以通過投稿發(fā)表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很多習作水平很高的人,其興趣都是從第一篇文章發(fā)表開始的。不能在正規(guī)刊物發(fā)表,我們就讓學生的習作在校刊校報發(fā)表,校刊校報發(fā)表不了我們就發(fā)進班級博客、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引導同學、家長對其進行點贊、評論,學生的興趣很快就會激發(fā)起來,創(chuàng)作的欲望也會越來越強烈,習作水平自然就在此過程中直線上升。
四、把握從句到篇由易到難的訓練
學生感到無話可寫的一個原因是老師沒有進行由易到難的系統訓練,其實萬事開頭難,習作大多數時候也是這樣,只要動筆寫了就會發(fā)現也沒有多難,學生不愿動筆寫是缺少習作的信心的體現。語文老師要根據年級特點,從低年級的寫句子開始進行訓練,要把握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細致的訓練。
比如描寫一片樹葉,低年級就可以讓學生寫出“這是什么樹的葉子,顏色怎樣,好不好看”就可以了,到了中高年級就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進行具體的描寫可以從“葉子的顏色具體是什么樣子,葉脈和邊緣有什么特點,和其他類似的樹葉有什么不同”等幾個方面進行描寫,到了高年級還要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
經過這樣的素描式訓練,學生就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習作技能,就不會出現不敢動筆的現象。
五、在輸入中關注輸出
閱讀和實踐都是一種輸入,而習作表達則是一種輸出。我們要在課文教學中關注習作表達,引導學生一方面積累習作材料,一方面學習表達范式,并很據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的習作練習。同樣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積累習作的“彈藥”,習得習作的范式,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和世界,畢竟習作內容大都來源現實生活,只有真正領教過烈日的人才能把烈日下的感覺描寫的真實細膩,真正被大雨淋過的孩子,才能對“落湯雞”有精彩的描寫。古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語文學習方式是很有效的。
當然,改良作文教學,提高習作質量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比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和言語表達能力等等,但是我們堅信只要方法得當,措施符合兒童學習規(guī)律,肯定會解決作文教學的難題。
參考文獻
[1]程紅兵.圍繞核心素養(yǎng),探究面向未來的課程結構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7(01):16-21.
[2]郭家海.小學習作核心素養(yǎng)教學模型的構建[J].小學語文教與學,2016(12):15-17.
[3]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