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慧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承擔著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使命。中學階段正處于學生發展的關鍵期,價值觀念的培育在此過程中顯得尤為迫切。而課堂作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承擔著落實學科德育的主要任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德育實踐、拓展德育途徑,是每位歷史教師思考的問題。本文中,作者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經歷,圍繞深挖教材資源、有效利用場館資源、組織學生合作探究、發現身邊歷史、創設德育環境等方式,組織開展歷史學科德育實踐,以促使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德育實踐;德育途徑;價值觀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中也提到: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基礎。盡管課程標準對初中生與高中生在知識層面的要求有所差異,但學科育人的價值、理念是相通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主動承擔起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工作。
中學生初次接觸歷史課程,對歷史課程的興趣普遍較高,這是歷史教師能夠進行學科德育的重要契機。從年齡階段看,中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很強,也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予一定的幫助和引導,助力其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歷史學科涉及面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均有涉及。同時,歷史學科又囊括了古今中外的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現象和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等,為歷史教師進行德育滲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本文中教師將結合自己切身的教學經歷,來談談學科德育在歷史學科上的實踐與途徑。
一、深挖教材資源,開展德育實踐
教材是教師最熟悉的教學資源。在教材中,不僅有生動的文字還有形象的圖片、文獻材料等,這些豐富的資源為教師開展德育實踐提供了素材。如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第三冊《辛亥革命》一課時,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圖片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辛亥革命前期的武裝斗爭示意圖》,按時間順序梳理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其后出示教材圖片《黃興絕命書》,并展示其內容:“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提問從中可以體會到革命黨人怎樣的精神?學生在讀過之后,能初步感受革命黨人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繼而教師出示秋瑾的《絕命詩》“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方聲洞《稟父絕筆》“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斗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林覺民《與妻書》“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一方面使學生知道像黃興這樣留下絕筆書的革命黨人有很多,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面臨流血犧牲的危險,這些人還是義無反顧投身其中?從中學習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達成了本節課學科德育的目標。
二、利用場館資源,拓展德育途徑
歷史學科的德育素材不僅局限于書本上,古人所留下的珍貴文物、遺址遺跡等也為教師開展德育實踐提供了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對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就提到: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將博物館、紀念館、遺址遺跡等資源充分與課堂相融合,拓展德育途徑。在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第一冊《青銅器與甲骨文》時,教師首先展示了上海博物館館藏的多件精美青銅器,使學生體會中國古代高超的青銅工藝和高度發達的文明,增強民族自豪感。接下來,出示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大克鼎”,講述潘家三代人守護“大克鼎”的故事。之后,結合歷史老照片和相關視頻資料,介紹潘家人捐贈大克鼎給上海博物館的感人事跡。最后,請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感知中華文明高超的工藝,更是培育了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保護文物、傳承文明的意識。同樣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第三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課時,教師也可與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會址相結合,使用會址中保存的實物、照片、文獻資料等,使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人為挽救民族危亡所進行的不懈探索與抗爭,增強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
三、激發學生熱情,探究中滲透德育
在歷史教學中,有不少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內容,引發學生關注。教師就可進行適當點撥,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資料收集。課堂呈現時,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學科德育的滲透。如在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第一冊《秦末農民大起義》和《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這兩課時,筆者發現,學生被秦朝的重稅和漢初的減稅所形成的強烈對比深深震撼,這也使我聯系到今天的農業政策。正好班級有些同學家里從事農業生產,因此我決定以農業稅的演變為依托開展德育實踐。首先將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查找秦朝時期農業稅的資料、第二組查找漢朝初期農業稅的資料、第三組(主要以家里從事農業生產的學生為主)查找現在我們國家的農業稅政策。在課堂呈現時,第一組同學首先出示關于秦朝暴政的資料:“(秦始皇)對農民征收沉重的賦稅,迫使農民將三分之二的收獲物上繳國家”,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如此這樣的賦稅政策會導致怎樣的結果。數字直觀形象的呈現,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秦朝百姓賦稅的沉重,從而分析出可能會引發農民起義、推翻秦朝統治。之后,第二組同學出示漢初農業政策的資料:“(漢文帝和漢景帝)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并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請同學們思考漢初賦稅政策比秦朝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學生對比秦朝“三分之二”與漢初“三十分之一”,產生了強烈的震撼,紛紛發言表達對秦朝暴政的不滿。第三組同學出示2006年發行的《全面取消農業稅》郵票,講述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這一舉措,并結合近年來國家對種糧農民進行糧食補貼、良種和農機補貼、農資綜合直接補貼等惠農政策,講述了自己家里受到的實惠和發生的變化。通過合作探究和身邊同學的現身說法,學生能夠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感,同時也能切身體會出國家的富強與時代的進步,提升自豪感。
四、發現身邊的歷史,創設德育環境
實踐歷史學科德育,也需要創設一定的環境,特別是與學生生活環境比較貼近的地方史,就可以加入其中。地方史涉及學生身邊比較熟悉的地名、建筑、人物等,很容易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感上也更容易引起共鳴,更好地落實學科德育。如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第三冊《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一課“淞滬會戰”時,教師就與鄉土歷史相結合,開展教學活動。淞滬會戰時,日軍曾在上海市金山區沿海登陸,而筆者所在的單位就位于該地區。課堂教學中,教師與該地區的金山衛城南門侵華日軍登陸處遺址相結合,在時間和空間上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教師首先出示“金山衛城南門侵華日軍登陸處”圖片,并提問學生是否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參觀過這個地方?由此引入。之后教師結合《淞滬會戰示意圖》講述侵華日軍在金山衛沿海地區登陸的過程,使學生對淞滬抗戰形成初步認識。此后,教師結合紀念地的“十月初三慘案”記事碑墻、被害鄉民紀念墻、“侵華日軍在金山的暴行”主題陳列室等材料,講述侵華日軍在金山的殘暴行徑。最后教師出示在這一地區組織抵抗的抗戰將領方學蘇的絕筆家書,“此去當與敵一爭高下,試看倭奴兇焰到幾時!吾兄弟或將從此永別,此無絲毫悲慮,為國家民族爭生存,真大榮幸!”,講述其最終在金山這片土地上壯烈犧牲、年僅30歲的事跡。通過教師層層的鋪墊,使學生感受廣大軍民保家衛國、不懼死亡的英雄氣概,深化學生心中的愛國、愛鄉之情。這些事件就發生在學生腳下的這片土地,學生的情感更容易被激發出來,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里提到:學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體現到各學科教育中,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中,使傳授知識過程成為道德教化過程。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主動承擔起道德教育這一重要任務。本文的探討集中在自身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課堂教學活動的途徑。而要進一步拓展歷史學科德育實踐的廣度和深度,還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如在學生層面,進一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在教師層面,改善教育教學方式、統籌學科德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在學校層面,建構學科德育的整體規劃等。但同時也應注意,學科德育的滲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實踐中持續關注,不斷拓展德育實踐的途徑,如此才能逐漸顯現其功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趙利劍.歷史:一堂人文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朱海城.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初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