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姚瑤


伊蘭特,也許對于年輕消費者,會覺得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提起悅動、朗動、領動,你是否會多了幾分熟悉的感覺。雖然中文名字各不相同,但它們卻是實打實的Elantra。
在歷經六代車型的衍變之后,伊蘭特迎來車生一次顛覆性的改變,以致于我們都認為第七代才是最不應該叫做“伊蘭特”的Elantra。
“好看”是一款暢銷車型必備的要素,在這一點上,第七代伊蘭特無疑是占了先機。從設計語言的角度來看,平臺決定了車身的姿態和比例,而姿態和比例則是車的根骨結構,是底子,這一點做好了,無論怎么折騰線條和型面,都不會難看,只是先鋒造型是否能被接受而已。
伊蘭特同樣采用了第三代的i-GMP平臺,這個平臺上已經誕生了第十代索納塔和凱酷K5,都是在設計上相當出色的車型。
伊蘭特的整車采用了類似于Hatchback的設計,A柱挺立、C柱傾斜,整個視覺重心在B柱之前。側面的肩線銳利而平直,與同樣上揚走勢的裙線,以及側門線條組成了數個明顯的楔形平面,在側面形成一種上提的姿態。配合更低、更靠前的視覺重心,營造出了極其強烈的前傾戰斗姿態。絲毫不亞于信仰在線的兩廂思域。
楔形型面在前臉上也有著充分表達,發動機頂蓋上四條冠線匯聚到車標和格柵處,鉆石型格柵內部也呈現出多角度的斜面組合。整個車頭并沒有采用流行的鍍鉻裝飾,而是通過高光鋼琴漆質飾板構成了強反射面,張揚著青春的活力。
伊蘭特的寬高比達到了1.28,而第三代i-GMP平臺也將整車重心降低了15mm,這些都塑造出極度低趴的車身姿態。
i-GMP低重心的平臺優勢不僅提供了更加動感的車身姿態,也進一步提升了伊蘭特的操控性能。良好的懸架支撐與回彈完全對得起它的車型價位,在大部分顛簸路面下能夠迅速有效的過濾振動,在高速變道的過程中,懸架系統也能很好的支撐車身,不會產生過多的擺動。
制動系統調節的相當線性,駕駛十分舒適,沒有虛位,也不會一驚一乍,更低的重心也不會產生明顯的制動點頭。雖然多次全力制動后,有少許的熱衰退現象,但良好的空氣動力學,會為制動系統迅速散熱,也會迅速改善制動效果。
第七代伊蘭特提供了兩種動力系統選擇,走量的1.5LGamma自吸發動機+CVT變速器,以及更激進的1.4TKappa240T增壓發動機+7DCT變速器。現代的優勢在于發動機和變速器的自產自銷,因此在舒適性匹配上,甚至要比雙離合倡導者大眾更加優秀。在城市道路走走停停的駕駛中,7DCT變速器的存在感很低,并沒有明顯的頓挫感。
“好看”是一款暢銷車型必備的要素,在這一點上,第七代伊蘭特無疑是占了先機。

1.4T的發動機能提供103kW、211N·m的動力輸出,中低速域加速能力強勁,但受限于基礎排量較低,發動機的動力儲備仍顯不夠充分,因此在車速超過120km/h以上,全油加速時,發動機噪聲顯然要比動力來的更猛烈一些。不過在日常城市路況以及安全法規限定的高速工況下,這套動力還是相當出色的。
相比動力性能,這兩款發動機最出色的表現還在油耗方面,在勻速行駛、不開空調的平穩駕駛方式下,我們1.4T車型的油耗表現為4.5L/100km,1.5L自吸車型則能低至3.8L/100km,這些都低于廠家公布的綜合油耗水平。即使在我們下午肆意的動態試駕狀態下,綜合油耗也能控制在7L/100km以內,絕對是很好的表現了。
伊蘭特的內飾造型很“偏心”,雙10.25英寸的儀表盤,右側屏幕向主駕方向傾斜10°,同時有7°的仰角以便于駕駛者進行觀察。儀表臺下部有傾斜向駕駛側的快捷控制開關,中控臺右側則設計了一個扶手,相對駕駛者,這個扶手也是向外凸、外展的。甚至在一種淺色配色模式下,駕駛席門板、駕駛席儀表臺、中控臺都是淺色,形成對駕駛員的一個區域包圍,而副駕駛一側的顏色則全部為深色。
Z時代消費者顯然是重度的互聯網用戶,第七代伊蘭特也接入諸多智能互聯科技。
在智能化方面,自主品牌步子向來邁得很快、很大,這其中少不了互聯網企業的助力。許多合資品牌推出的自研系統反而在語音識別、控制能力上,有不小差距。北京現代顯然做到了博采眾長,通過和百度等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伊蘭特的智能互聯科技相當好用、實用,語音識別功能能夠準確識別主副駕指令,實現獨立控制。車家互聯便捷實現車控家、家控車。高精度百度地圖實現多人目的地共享。團油App還能實現無接觸加油服務,最重要的還是有不錯的優惠。
伊蘭特還提供了同級領先的L2+級ADAS輔助駕駛系統,基于高精度導航的NSCC智能巡航控制,能夠實現在彎道中的主動降速。盲區監測功能在打轉向燈的時候,會啟動左/ 右側攝像頭,將實時圖像顯示在儀表盤的左/ 右側圓形儀表區域內,這可比只能顯示右側圖像要更加實用。

Z時代消費者顯然是重度的互聯網用戶,第七代伊蘭特也接入諸多智能互聯科技。
在試駕中,伊蘭特還有一些很實用貼心的小功能。譬如在啟動雨刮噴水功能時,空調會自動切換車內循環,并持續1min,避免玻璃水的味道傳入車內。在車輛即將駛入隧道時,車輛會自動關閉車窗,并且切換成內循環,待駛出隧道后則會恢復原有的車窗設定。這些功能在技術層面并沒有什么難點,但難得的是工程師能夠洞察到消費者潛在的需求痛點。
當然,第七代伊蘭特并不是無可挑剔,受限于成本的原因,車內內飾許多材質硬塑料使用較多,同時在隔音降噪方面也還有進步的空間。
在和企業方面溝通時,他們對第七代伊蘭特的定位仍舊是“家用型轎車”,而不是運動型。從預購數量上也能看出,1.5L的訂單量超過70%。

從伊蘭特的許多表現來看,它在舒適性、智能化、經濟性、安全性等家庭用戶較為關注的點上,有領先同級的表現。而在外觀上,又能充分激發Z時代年輕消費者的興趣。曾經的伊蘭特有過領跑A級市場的輝煌,從現在第七代伊蘭特的表現來看,它絕對是“家用型轎車”中最動感、最亮眼、最能打的一款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