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新 韓曉霞
【關鍵詞】盆底康復訓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22-01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屬于女性常見病及婦科多發病,患者多有尿頻尿急、下腹墜脹、腰骶疼痛等癥狀,生活質量嚴重降低。臨床雖然可以采取藥物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無創傷的盆底康復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的肌力,改善患者的以上癥狀。本文抽選2019年1月至12月期間于本院醫治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98例患者,試觀察盆底康復訓練給患者帶來的影響。
1.1患者資料
抽選2019年1月至12月期間于本院醫治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98例患者,以其是否采取盆底康復訓練為分組依據,將其分入研究組、對照組,每組49例。對照組:年齡30歲~50歲,平均(40.73±4.21)歲;病程9個月~5年,平均(3.75±1.61)年。研究組:年齡31歲~49歲,平均(40.75±4.22)歲;病程11個月~5年,平均(3.78±1.60)年。比較平均年齡、病程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可采取統計學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不采取盆底康復訓練:①在患者入院后先進行癥狀觀察與陰道檢查,進行盆底功能檢測;②給予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盆底功能障礙的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法,從而消除其負性心理,提高其對護理的配合度;③通過指導患者正確排尿來形成排尿反射,如定時排尿、打噴嚏或咳嗽時注意收縮盆底肌肉;④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禁止劇烈運動,暫時不進行性生活,以免盆底肌肉再次損傷。
研究組加行盆底康復訓練:①訓練前:告知患者禁飲、排空膀胱,保持半臥位與雙膝分開狀態,使外陰充分暴露,酒精消毒患者下腹部,在下腹部皮膚上粘貼電極片,為電刺激治療儀的探頭涂抹潤滑導電膏并將其置入患者陰道,銅鼓哦低頻電刺激盆底肌肉,電流從0毫安逐漸增加到60mA,每次20~25分鐘,每日1次。治療后,將肌肉活動信息展示給患者,使患者在激勵下主動進行訓練。②訓練時:指導患者進行提肛與收縮陰道訓練,收縮與放松各5s,共10組,3次,日。經陰道垂體置入患者陰道,要求患者夾住垂體半小時左右,初始時選擇重量最輕的垂體,隨著患者走動或咳嗽時垂體不會脫落,再逐漸選擇重量更大的垂體進行訓練。3個月后測定患者盆底肌力,若未達到標準則繼續進行以上兩項盆底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組間對比腰骶痛、下腹墜脹、陰道松弛、尿頻尿急等受損癥狀的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在17.0版本的SPSS統計學軟件中對比臨床數據,計數資料以n(%)形式表示,檢驗方式則為X2值,若統計學計算結果為P<0.05,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腰骶痛和尿頻尿急的發生率均為4.08%(2/49),對照組均為20.41%(10/49),研究組比對照組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X2=6.078,P=0.014<0.05)。
研究組陰道松弛的發生率為8.16%(4/49),比對照組的48.98%(24/49)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X2=29.787,P=0.000<0.05)。
研究組下腹墜脹的發生率為10.20%(5/49),比對照組的40.82%(20/49)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X2=20.681,P=0.000<0.05)。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高發于女性產后,患者的盆底肌因腹腔壓力的增加而受損,導致盆底功能障礙,除此之外,長期負重、長期便秘等原因也會引發盆底肌功能受損,使患者出現盆底功能障礙,而藥物對盆底功能障礙的治療效果有限,臨床主要通過電刺激治療儀或盆底肌肉訓練等方法來促進盆底功能的恢復…。本文中對照組未采取盆底康復訓練,僅采取常規護理,而研究組則加行盆底康復訓練,從結果可以發現,研究組腰骶痛、下腹墜脹、陰道松弛、尿頻尿急等受損癥狀的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P<0.05),這是因為電流的刺激可以使交感神經更加興奮,令肌肉的神經反射得到修復,同時其還可以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加快盆底肌收縮能力的恢復;而規律性的肌肉伸縮訓練和垂體夾持訓練不僅可以提高盆底肌的肌張力,還可加快受損盆底肌的血流速度,同樣可以達到恢復盆底肌功能的目的。
盆底康復訓練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腰骶痛、下腹墜脹、陰道松弛、尿頻尿急等盆底肌受損癥狀有著非常良好的改善效果,臨床應為患者開展,以對其病情的改善帶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