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關鍵詞】開放手術疝修補術;TEP;TAPP;腹股溝疝;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133-01
在普外科腹股溝疝疾病十分常見,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主要采用手術修補方式進行治療。開放手術為臨床常用手術,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治愈疾病。但是手術創傷比較大,術后康復比較慢。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本次研究對腹腔鏡下兩種手術方式與開放手術疝修補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開展分組;A組20患者年齡為35-62歲;男性有13例,女性7例;B組20患者年齡為36-64歲;男性有18例,女性2例;C組20患者年齡為38-68歲;男性有14例,女性6例;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區別,(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A組患者接受TAPP治療:全身麻醉起效后建立膜外手術間隙,于臍下做切口,置入套管鏡頭,置人Troear建立氣腹,將氣腹壓力維持在12mmHg。根據人體解剖機制對需要進行修補的區域進行完全暴露,選擇高分子生物補片覆蓋,固定補片后解除氣腹縫合切口,術畢。
B組患者接受TEP治療:基本操作同TAPP治療,不進入腹腔,對腹腔腹膜外間隙進行分離,將高分子生物補片置人分離戳卡,于缺損部位展開固定。解除氣腹縫合切口,術畢。
C組患者接受開放手術疝修補術治療:硬膜外麻醉后在腹股溝韌帶上方2cm做手術切口,對疝囊位置進行確定之后還納疝內容物,高位結扎疝囊之后行內環口網塞縫合,用高分子生物補片平鋪固定,縫合術后切口術畢。
1.3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三組患者的臨床相關指標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時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卡方用以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經P值進行判定,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手術相關指標
A組患者與B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標相比無顯著差異,A、B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均顯著優于C組20例患者,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A組患者與B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不顯著,A、B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C組20例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現階段在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中主要以手術修補為主,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在傳統的手術治療中主要采用有張力縫合修補術,逐漸發展為有張力縫合修補術,但效果仍然不理想,需要積極尋找新的手術方式。
隨著臨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腹腔鏡手術逐漸應用于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中。本次研究結果表明:A組患者與B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標相比無顯著差異,A、B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均顯著優于C組20例患者;A組患者與B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不顯著,A、B兩組腹股溝疝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C組20例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根據研究結果可知,腹腔鏡下TAPP與TEP治療效果均顯著優于開放手術疝修補術。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腹腔鏡下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并且腹腔鏡手術視野清晰能夠清楚看到解剖結構,不會造成不必要損傷,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在腹股溝疝的臨手術治療中,TAPP與TEP均效果理想,安全性與治療效果優于開放手術疝修補術,臨床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腹腔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