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艾芝
【關鍵詞】優質護理;猩紅熱;臨床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12-01
猩紅熱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好發于兒童,患兒在發病后會表現出急性咽炎、皮疹、扁桃體炎、感冒發熱癥狀。該疾病屬于我國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利影響,一旦無法及時獲得有效的治療,則有誘發患兒出現心肌炎、敗血癥性關節炎、風濕病等風險。隨著臨床對于猩紅熱患兒治療、護理的研究發現,在猩紅熱患兒接受臨床治療的過程中,為其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對于促進疾病的改善和轉歸大有裨益。鑒于此,我科室對猩紅熱患兒實施了優質護理干預,收效甚好。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室治療的猩紅熱患兒68例,入選時間為2019年4月—2020年3月,隨機進行分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組間資料分布平衡,具有可比性,P>0.05。具體如下:觀察組34例患兒,包括男17例、女17例;年齡5-10歲,平均年齡(7.5±1.6)歲;體重19.13-26.45kg,平均體重(22.12±3.08)kg。對照組34例患兒,包括男18例、女16例;年齡5-11歲,平均年齡(7.6±1.4)歲;體重19.04-26.76kg,平均體重(22.31±312)kg。
1.2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兒治療期間輔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則給予優質護理,實施如下:①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征、精神狀態,著重關注患兒是否出現存在血尿、關節腫痛、浮腫等情況。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則需立即與主治醫師溝通,并進行妥善處理。②對患兒用藥前,要詢問患兒家長患兒是否存在用藥過敏史,用藥開始10-15min加強用藥監測,觀察其是否出現不良反應。根據患兒的年齡,合理調節靜脈滴注速度。③對于體溫低于38.5℃的患兒,需積極進行物理降溫,并叮囑患兒家長多給患兒飲水,促進毒素排出體外。對于體溫超過38.5℃的患兒,在在物理降溫的基礎上,給予藥物降溫。④根據患兒的情況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飲食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為主,對于咽痛癥狀嚴重的患兒給予流食或半流食,待患兒進行疾病恢復期,則需加強應用,提高患兒的機體抵抗力。⑤待患兒出疹時,則要叮囑患兒家長禁止患兒抓撓皮膚,也不可使用香皂等擦拭皮膚。叮囑患兒家長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勤換衣物,選擇純棉質地的內衣。⑥叮囑患兒家長每日使用生理鹽水幫助患兒漱口,并密切關注患兒的口腔黏膜情況,對于出現潰瘍的患兒,需在潰瘍處涂抹1%的龍膽紫或口腔糊劑。⑦積極地向患兒家長介紹猩紅熱疾病知識,包括發病原因、流行特征、臨床癥狀、預防措施及日常保健事項等。⑧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每日至少通風3次,每次15min,每日都要對床單、被褥、門把手進行消毒處理。
1.3統計學處理
分析軟件為SPSS21.0,患兒l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用(x±s)和t檢驗,(%)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行X2檢驗,P<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治療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94.12%),顯著高于對照組(73.53%),P<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優質護理是臨床的一種重要的護理干預模式,該護理服務在護理實施過程中,遵循以患兒為中心的原則,強調護理人員需認真學習優質護理理論知識,強化自身護理操作技術水平,設身處地為患兒著想,依據先進的理論管理知識,科學管理等建立其完善的具備決策、監督及執行、反饋功能的管理程序,從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患兒的護理服務質量。本次研究中實施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環境護理等的觀察組患兒臨床癥狀小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兒,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對腥紅熱患兒實施優質護理有利于患兒病情的康復,并獲得了患兒家長的高度認可。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干預能夠顯著縮短猩紅熱患兒的康復時間,從而顯著提高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