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貞
勞動教育已成為當下備受關注的話題,如何讓勞動教育根植于幼兒的心中,落實在幼兒的行動中,是幼兒園一直思考和研究的課題。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幼兒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而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兒獨立生存發展的第一步,因此筆者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新馨花園幼兒園以生活自理勞動作為勞動教育的切入點,將生活自理勞動教育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讓生活自理勞動教育真正在幼兒園落地。筆者將分別從園所、班級等方面論述如何讓生活自理勞動教育在幼兒園落地,讓生活自理勞動無聲地滲透在幼兒的生活中。
班級的一日生活中,會涉及很多生活自理勞動的內容,比如吃飯、洗手、喝水、如廁等,蘇州工業園區新馨花園幼兒園教師對接《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羅列出了小、中、大班幼兒生活自理勞動的內容。根據《指南》要求,結合實際經驗,該園教師進行了二次梳理,從勞動項目、勞動行為到勞動能力目標,再到勞動素養,深入解析,形成《3——6 歲兒童生活自理勞動能力發展一覽表》。
依據上述發展一覽表,教師結合班級實際,剖析幼兒當下比較薄弱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小二班幼兒進餐習慣較差,于是教師立足幼兒進餐習慣的培養,從幼兒熟悉的小動物入手,與進餐規則相匹配,逐步培養他們的進餐行為。如“像小烏龜一樣小心地端飯菜,像大老虎一樣專心地吃飯,像小豬一樣不挑食,像小貓一樣愛干凈”,以形象生動、簡潔上口的兒歌加以鞏固,再通過班級打卡墻,真正將良好的進餐習慣落實到幼兒的行為之中。再比如中六班的兩位教師緊密立足幼兒穿脫衣物的實際問題展開了深度的跟蹤,依托上述發展一覽表,從個案跟蹤到整班評價,持續一學期的觀察記錄、分析調整,形成了幼兒穿脫衣物能力的策略性研究。大一班則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圍繞自主進餐,師幼共同展開深入研究,以班級公約三次的優化調整逐步形成了餐前、餐中、餐后幼兒行為的記錄與評價,在遵守公約的過程中,將約定的內容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形成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
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個性差異,及時給予提醒和指導,過程中既有幼兒的自主管理和多元化的評價,也有教師對差異性幼兒的持續性關注。通過日常不斷地隨機引導,有效地提高了幼兒生活自理勞動的能力,讓幼兒在生活中習得勞動、愛上勞動。
蘇州工業園區新馨花園幼兒園為了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盡可能提供一切可以滿足幼兒自主勞動的條件,積極創設蘊含勞動契機的學習環境。比如,在幼兒進餐方面,目前該園幼兒能夠自主進餐,但是還未參與自主取餐。針對這一情況,園所從物資到形式都進行了調整。首先,物資的調整:從適于幼兒自主取餐的角度,根據幼兒身高將餐車的高度降低到適合幼兒取餐的高度,根據幼兒手部動作發展情況,將餐具調整為大盤子、大夾子、大勺子,并同時增加餐具數量,以此滿足多名幼兒同時取餐的需求,減少等待時間。其次,形式的調整:在晨間點心時段,改變吃的方式,由原來的統一按組排隊洗手進餐,改為在生活區提前準備好點心、牛奶,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取餐吃點心;在中午午餐時段,幼兒自主取餐時,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教師的引導策略不同,以小班幫一幫、中班說一說、大班點一點的方式引導幼兒自主操作。
同時,園所基于園本課題“微社區的實踐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園所微社區的公共環境和資源,創設了“一道、兩館、三大體驗場”的游戲情境,融入滲透生活自理勞動內容,鼓勵幼兒在開放的游戲情境中自我服務、自主勞動,以此逐步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積極的勞動態度,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科學勞動素養的最終養成。以“馨寶農莊”為例,幼兒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體驗區,穿上工作服,挑選所需工具,積極投入勞動。幼兒刨蘿卜、拌蘿卜、燒蘿卜,品嘗美食,體驗著自主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又如,在全園迎新活動中,共享餐廳也熱鬧非凡。幼兒在環境創設、材料準備、美食制作、廣告宣傳等過程中充分扮演著“新馨小主人”的角色。幼兒根據餐廳布局圖,了解區域空間,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美食,過程中熟練運用餐具,有序排隊。幼兒在此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自主、學會了勞動。幼兒園始終堅持幼兒自主,提供一切可以滿足幼兒自主的條件,支持幼兒生活自理勞動能力的提高。
幼兒階段是勞動意識形成的關鍵期,是孩子從依靠父母向自理過渡的重要階段,更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勞動能力的關鍵期。對幼兒園來說,幼兒生活自理勞動教育任重道遠,需繼續深磨細研,充分挖掘一日生活中的勞動教育價值,不斷總結、反思、再思考,真正關注兒童經驗,抓住其發展需求,將《指南》中的目標落到實處,在保教并重中激發幼兒自我服務管理的意識和自我服務能力的提升,牢記“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原則,發展幼兒獨立、互助、創新的核心素養,真正助推幼兒在生活中勞動,在勞動中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