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的學前教育中,智力培養與體適能的鍛煉一樣重要。考慮到幼兒的身體發育不夠成熟,無法進行太過專業的運動鍛煉,需要通過舞蹈教學來鍛煉幼兒的協調能力。但部分從事幼師工作的教育專業學生,其舞蹈教學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并非是這些學生的舞蹈能力不合格,而是幼兒舞蹈教學能力不過關。部分學生雖然通過學校的課程進修,磨煉出了良好的舞蹈基礎,但“只知怎樣跳舞,不知如何教舞”,為幼兒的舞蹈教學埋下一定的隱患。針對這一點,本文將通過闡述學校培養教育專業學生的幼兒舞蹈教學能力時需要改善的教學問題,提出有效的培養對策,為滿足幼兒體適能的成長提供有力的幫助。
第一,部分學校培養的課程比較單一。部分學校對于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以專業課為主,注重夯實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基本功,相對忽略了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這導致教育專業的學生雖然基本素質過關,但在舞蹈授課能力上卻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的部分學生,在教學幼兒時只懂得按部就班地示范基本動作。因此,學校要想有效提升教育專業學生的幼兒舞蹈教學能力,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舞蹈示范效果,還要教育學生如何去講,怎樣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趣味性、生動性,如何通過有條理的語言將舞蹈的內涵表達出來。
第二,部分學校教學課程的創新性不強。目前,有的學校的舞蹈課程墨守成規,只是單純地將以前的主要教學內容按部就班地教學一遍,較少根據時代的進步進行相應的創新。這導致教育專業學生教學的課程內容在總體上大同小異,與學校中教學的內容基本上一脈相承。長此以往,會讓每一代的舞蹈教學都千篇一律,形成缺乏創新的惡性循環。此外,舞蹈與音樂之間通常為相輔相成的關系。有的學校將關注重點放在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能力的提升上,不太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樂感,這也導致學生的舞蹈原創能力不足。
第三,部分學校評價體系沉痼。部分學校對于教育專業學生的考核評價相對比較單一,將學生的舞蹈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沒有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學情,評價的內容太過片面。學生在教學幼兒舞蹈時,通常會與自己的學習經歷聯系到一起,如果學校的評價方式沉痼,也會導致學生對幼兒舞蹈教學工作認識不足。除此之外,有些學校的評價范圍比較狹窄,比較關注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姿勢是否標準,忽略了學生的幼兒舞蹈課堂教學效果、口語流利程度等重要的教學能力。
強化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教學能力。要培養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教學能力,學校就需要將教學視野放寬,除了培養舞蹈基礎,還需要強化學生的舞蹈教學能力,讓學生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此,要為教育專業學生普及豐富的課堂表達技巧,讓學生了解到怎樣對幼兒說話不會顯得生硬,如何在課堂中合理地融入趣味元素,從而讓舞蹈教學時語言表達得更加清晰,將自己的親和力充分展現出來。如果學生能通過學校的培養讓語言表述得通俗易懂、和藹可親、輕松幽默,再加上良好的專業素養,自然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構建良好的幼兒舞蹈教學課堂。
提高教育專業學生的編舞能力。除了基本課程,學校還要幫助教育專業學生提高自身的編舞能力。對此,學校應當多開展聲樂教學課程,有效加強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能根據樂曲旋律精確地設計動作,創編出舞蹈姿勢與音樂曲目相互協調的課程內容。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幫助教育專業學生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例如,學校聘請國內外知名的編舞專家,開展相關的課程講座,教育學生學會如何根據實際學情的差異來調整舞蹈姿勢,設計適宜的舞蹈教學內容。由此,可以讓教育專業學生具備隨機應變的教學能力,編舞的形式也會更加靈活,不受傳統思維的局限。
優化舞蹈評價體系。要想提升教育專業學生的幼兒舞蹈教學能力,就必須優化舞蹈評價體系。學校可以組織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比如舉辦舞蹈比賽,讓學生自由選擇音樂進行原創編舞,參與比賽。學生可以通過評委的評價結果,了解自己舞蹈素養中的不足之處。學校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多參與教學實踐,將學生的實踐表現作為評價的主要參考。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了解其他經驗豐富的幼師如何進行幼兒舞蹈教學,收獲教學啟示。學生在實踐結束后可以寫下學習心得,從中積累教學經驗。學生唯有身體力行地參與實踐過程中,體會編舞、教舞等各項工作,才能充分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當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幼兒舞蹈教學能力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學校應當從課堂教學、編舞能力、評價角度方面入手,幫助學生積累幼兒舞蹈課堂教學經驗,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結合,學習趣味的編舞方式,力求做到創新開拓、與時俱進,彌補自身的舞蹈教學短板,向成為優秀的幼師而堅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