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斯托利亞曾說:“數學教學也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特別強調自主學習的當下,培養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教師應通過深入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閱讀,促使他們逐漸養成數學閱讀的良好習慣,并不斷進行知識結構的完善。
課堂是教師傳授閱讀技能和方法的重要場所,教師要根據具體內容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掌握基礎數學語言提取、轉化、理解的加工方法。
預習指的是人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的過程,它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制定預習單,幫助學生有目的地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比例的基本性質》預習單如下:
(一)預習目標
(1)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二)預習提示題
(1)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3)比例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存在什么關系?
(三)預習檢測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四)你的疑惑是什么?
通過為學生制定預習單,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應該掌握的內容。部分學生在閱讀書本時難免會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師設計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再讓學生對自己的預習進行自我檢測,讓學生樹立信心。學生也可以將預習過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和同學交流,以主人翁的姿態去學習,會讓學生更樂于接受新知識,經常性地進行課前閱讀課本的預習,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激發求知欲望。
數學閱讀是數學基礎語言掌握的前提,但由于數學語言所具備的符號化、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使其異于一般閱讀過程。課堂中對數學語言的指導,主要是課本中的概念及公式,公式中具有典型的數學符號,概念是高度概括的數學語言,教師要科學指導閱讀方法。
對于概念的指導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根據小學概念的不同呈現形式,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融入感性的材料,直觀教學;重視概念的對比、分類,完善概念系統。
數學公式體現對象屬性間關系,字母則是數學高度概括的具體表征。教學時要加強數學語言和符號之間的轉化,對公式的推導過程進行指導,讓學生了解公式的由來,同時重視公式的變式訓練。
例題與習題指導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例題教學是數學課堂的基本形式。教師的科學指導能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步驟和方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語言的加工能力。
有效的例題教學注重審題、變式和反思。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學生通過讀題,提取關鍵信息,尋找數量關系,找出解題的思路和方法;變式就是對例題適度變更,改造成相似或相近的題目進行訓練;反思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積累解題經驗,對解題的方法體系進行更完善的構建,并使其思維品質得到優化。
對于例題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教師要挖掘出它們的潛在價值,以例促思、以例帶類,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效果。
比如一年級下冊“求原來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由于條件和問題的敘述順序與學生所熟悉的思考路徑不一致,數量之間的關系也較為隱蔽,因此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讀完題目之后,通過現場擺一擺或畫一畫,完整地說一說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放手讓學生去想和說,再借助直觀圖使數量關系明朗化,明確把剩下的和拿走的合起來就是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要用加法計算。為了及時鞏固教學,教師提供變式訓練,充分放手學生去說、去思考,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反思回顧解決這類問題的解題方法,加深對題目的理解。
“你知道嗎”是蘇教版教材中專門的一個欄目,其中涵蓋了數學的故事、歷史等內容,非常適合學生進行閱讀。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材料,在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習興趣,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并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比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因數與倍數》后設有“你知道嗎”,內容是關于“哥德巴赫猜想”,涉及的人物是陳景潤。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主題開展系列閱讀活動:第一,聆聽名人生活故事,重點搜集數學家陳景潤的事例,讓學生從中體會名人的優秀品質;第二,講述名人成就,如對“1+2 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星”等進行講述,從而激發出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