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希元看議禮派“以禮立論”政治思想特征"/>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議禮到議征
——從林希元看議禮派“以禮立論”政治思想特征

2020-11-17 17:18:24吳舒嵐
閩臺文化研究 2020年1期

吳舒嵐

(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58)

“大禮議”之爭是明中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影響深遠。在現(xiàn)有成果中,學界往往多關(guān)注議禮派官員中的核心人物,如張璁、桂萼、霍韜等。早年如南炳文[1]、張顯清[2]及鄧志峰[3]等學者,都對張璁等人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議禮派開創(chuàng)了明后期黨爭和諂諛的不良風氣,對此后的政治生態(tài)造成了不可逆轉(zhuǎn)的惡劣影響。近年來,學界重新審視了嘉靖前期的改革運動,糾正了先前對議禮新貴的看法,相關(guān)研究可參見羅輝映[4]、李洵[5]和田澍[6]等人的論著。然學界先前對于參與議禮的一般官員都無甚關(guān)注,因此對于嘉靖初期的政治革新及禮儀實踐的研究并不全面。

林希元,福建同安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此前學界關(guān)于林希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在泗州救荒的事跡[7]及其易學思想[8],對于他在欽州知府任上力諫討安南一事則鮮有討論,只有鄭永常[9]在其研究中提到,嘉靖皇帝對于安南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林希元“安南情結(jié)”的影響。

事實上,林希元不僅是最早與張璁進行“議大禮”的官員,而且是張璁、桂萼在議禮前期主要的爭取對象,林希元在“大禮議”事件中的角色值得更多的關(guān)注。此外,林希元在嘉靖朝前期的革新活動和議征安南中表現(xiàn)積極,可以勾勒出林希元與議禮派官員在政治觀念上的共識特點以及行為上的連貫特征。本文試圖通過林希元與議禮派官員在政治觀念和實踐上的互動,展示這一群體的政治行為特點。

一、林希元與議禮派的政治交游

關(guān)于林希元是否參與嘉靖初年議大禮,前人并無定論。何丙仲《林次崖希元先生年譜》指出:“是年(1524),議禮之爭益烈。張璁、桂萼等人開始受到重用。譜主因謫官在外而未與焉。[10]”然細究《林次崖先生文集》中的一些篇目,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他參與大禮討論的蛛絲馬跡。

嘉靖二十年(1541)冬,林希元因安南之役屢次上疏,主張以武力征服安南,與眾朝臣意見相左,得罪權(quán)臣夏言,被罷免歸鄉(xiāng)。回到同安之后,他令家仆志興入京替其活動關(guān)系,后作《復京中故人書》。據(jù)推測這位故人應當是同為正德十二年同進士出身,彼時任內(nèi)閣首輔的夏言。文中提到:

志興傳致尊語,且示以朝報,命元速上獻考入廟之疏。斯言也,信出于執(zhí)事乎?否乎?使不出于執(zhí)事,斯已矣。如果出于執(zhí)事,誠為至愛。但元尚不能無疑,元平生因不作希世取寵之事,故至今日,豈以中道改節(jié)乎?昔與張羅峰共仕留都,相與甚厚,屢以大禮相援。元以福薄,不足以致遠辭。是時,未有方、霍二公也。及謫判泗州,張羅峰、桂見山奉詔北上,又親至泗相援。元以既得罪,不可言大事辭。是時,未有致齋、久庵二黃也。使在留都能從羅峰之招,其位當在方、霍之上矣;使在泗州能從張、桂之招,其位當在二黃之上矣。而皆不能。此元不能希世取寵之一驗也。[11]

由此段書信看出,林希元于嘉靖初年任南京大理寺左評事時,與張璁交往甚密,二者“屢以大禮相援”。這也能從張璁贈予林希元的詩文中得到驗證:“與君日日得相見,千金買鄰吾所愿。輕狂未免多口憎,君豈濂溪吾杜陵?”[12]此贈詩寫于張璁抵達留都,并與林希元成為鄰居后。張璁提到自己因“輕狂”而處于“多口憎”的輿情中,應是暗指因議禮之事造成群情洶涌的處境。

參照張璁的年譜,正德十六年(1521)七月,張璁上《正典禮第一疏》以支持嘉靖皇帝。同年十二月,楊廷和授意吏部,將張璁安排為南京刑部主事,使之遠離朝廷。[13]彼時“大禮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議禮派的另一成員桂萼也于南京擔任吏部主事。二人以留都作為議禮的根據(jù)地,屢屢上疏支持世宗的議禮行動。

反觀林希元的書信,他提到自己與張璁在南京“以大禮相援”之時,方獻夫和霍韜二公還未加入議禮,可見林希元是最早討論大禮的官員之一。而后林希元以“福薄,不足以致遠”的借口,推辭了張璁、桂萼等人進一步的邀約。真正的原因不得而知,或許是與桂萼之間的齟齬使林希元逐漸遠離了議禮的核心。

嘉靖二年(1523),林希元謫授直隸鳳陽府泗洲判官,但議禮派成員并未就此放棄林希元的支持。嘉靖三年(1524),明世宗即下令調(diào)席書、桂萼、張璁等赴京參與有關(guān)事宜的商討,上京途中張璁、桂萼二人前往鳳陽拜訪林希元,與之言大事,而后二人又上疏論“兩考之非”。雖然林希元在書信中又以“元以既得罪,不可言大事”的理由撇清了自己與張璁輩的關(guān)系,但可以得知,此次見面過程應是愉快的。林希元記錄下了自己與桂萼“握手言和,殺雞為黍,授我以《荒政》,贈我以佳語[14]”的見面經(jīng)歷,并對此表達了感激。不無理由相信,張璁、桂萼這篇有關(guān)“兩考之非”的奏疏,背后應有林希元的參與,至少也是與林希元進行過討論的結(jié)果。此時黃綰與黃宗明還未參與到議禮活動當中,林希元仍是議禮派中的重要人物。

這樣的推論,源自林希元在《復京中故人書》篇中明顯的矛盾性。一方面他承認自己是最早與張璁討論大禮的人,以此向夏言證明自己有能力完成他“上獻考入廟之疏”以復官的建議。而另一方面,他卻又在言語之間撇清自己與議禮派官員的關(guān)系。這既是忌憚于夏言與張璁長久以來的矛盾,也是由于他對夏言此計是否可行持有的保留態(tài)度。

《明倫大典》頒布后,“大禮議”事件暫告一段落,但林希元也并未就此與議禮派官員分道揚鞭。其實早在嘉靖六年(1527)《明倫大典》頒布的前夕,林希元就曾因方獻夫、霍韜之薦被起用為大理寺寺副[15]。此后桂萼對他也有知遇之恩,林希元文集中就曾提到:“嶺表起廢,公在銓衡。昔者相違,略無纖芥,然后知先生于人,不以貴易交,不以小嫌大。”[16]可見林希元不僅保持著與議禮派良好的私人交往,在官場晉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有賴于身居高位的議禮派成員的幫助。

然而為何在議禮派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的林希元,卻未在其文集中留下關(guān)于“大禮議”的記載?從林希元文集的編修情況可知一二。明清兩朝,《林次崖先生文集》經(jīng)歷了萬歷、乾隆和光緒年間三次修訂,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萬歷年間同鄉(xiāng)蔡獻臣的首次整理。

據(jù)清代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為其所立傳:“蔡獻臣,字體國,同安人……惟才遷主客郎,四方朝貢一依典制……再調(diào)儀司郎,冬至,習儀臺省爭班,獻臣力執(zhí)舊典。”[17]可見,蔡獻臣在禮法上是舊典的維護者。同時考證蔡獻臣的師承得知,其為蘇俊門徒,學采朱熹、蔡清、陳琛等理學大家。文集的原序中蔡獻臣提到“封事全收,余汰一二”[18]。可見林希元的奏疏是經(jīng)過蔡獻臣的整理,并被其淘汰了一些。

回顧“大禮議”事件,在論及議禮派的思想背景時,學界以不同的個案追溯議禮派與陽明心學的學術(shù)關(guān)聯(lián)。如歐陽琛就提出,贊禮諸臣思想淵源,多為姚江王門高第,則此一新舊大夫集團之政爭,實與當時王學及正統(tǒng)朱學之對立有關(guān)[19]。如此便不難想象,身為舊典捍衛(wèi)者并且?guī)煶姓y(tǒng)朱子學的蔡獻臣必然對這批持著“非人情則非禮”的議禮官員有著深刻的門戶之見。

值得一提,林希元本人也是聞名于世的理學名宦,著有《四書存疑》《易經(jīng)存疑》等理學著作。然而,他對陽明心學及其門徒卻并非一概排斥推拒,他與議禮派背后的南海士大夫集團就保持著密切的交游聯(lián)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者在其文集的提要就曾指出,林希元雖“排其(指王陽明)《傳習錄》最力”,但他也“與守仁門人季本同年相善,與本之書亦不少假借其師(即王陽明)。[20]”可見林希元也涉獵王陽明的思想。

由此可知,至少在嘉靖年間,陽明心學與朱子理學之間并無如此深刻的門戶成見,學人的思想也并非涇渭分明。但隨著嘉靖末年世宗不理朝政、政治惡化、黨爭日益激烈始,人們對這批開黨爭之先河的議禮派官員深惡痛絕,這點見諸萬歷年間范守己、徐學謨、沈德符等大家的文集中。蔡獻臣或許是出于對同為理學名臣的林希元的曲折回護,又或者是身處萬歷年間的輿論壓力之下,希望通過刪減林希元有關(guān)大禮的上疏,保存其死后的清白名節(jié),故而“汰其一二”。盡管如此,仍然可以通過林希元交游的蛛絲馬跡還原他當年與張璁、桂萼等人的友好關(guān)系,以及他在“大禮議”事件中歸屬的政治派別。

“大禮議”事件拉開了議禮派主持的“嘉靖革新”運動的序幕,為改革儲備了一批憑議禮上位的官員并掃除了守舊勢力的阻礙,也初步奠定了包括林希元在內(nèi)的議禮群臣“以禮立論”的行為特征。這一特點也在“大禮議”事件后林希元的官宦生涯中體現(xiàn)了出來,并付諸實踐。

二、革新主張與地方禮儀實踐

田澍在《嘉靖革新研究》一書中將嘉靖十八年(1539)以前議禮派所主持的改革活動,統(tǒng)稱為“嘉靖革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對明代二祖以后諸帝因循敗政行為的尖銳批判。他認為,與楊廷和集團按照慣例僅僅依據(jù)世宗即位詔書并以恢復孝宗政治為目的的“新政”相比,張璁、桂萼等人所提出的“祖宗之天下”和“天下之天下”觀念顯然更為激進[21]。這種由明代“二祖之制”向“皇祖之制”觀念的轉(zhuǎn)變,也體現(xiàn)在了林希元的政治思想中。

正德十六年(1521)世宗即位兩個月后,林希元就對即位詔書中以武宗弊政為革除對象一事提出了批評,并要求依據(jù)洪武祖制革除自宣德以來的各種弊病。其疏言:

太祖高皇帝酌百王而立法,后世無不漸失其舊,全賴中興之君整頓修復之。今詔書所更革者,獨正德間事耳,以前初未之及。至于言者請去東廠諸事,陛下又委之舊規(guī),不知此近時弊政,非我圣祖舊制也。果是舊規(guī),則祖宗之法固有萬世所當遵者,亦有不可盡循者。今于所當遵者不難更改,至于不可循者,乃欲守之而不變,是豈善守祖宗之法者哉!臣愿陛下勿盡泥舊規(guī),凡自宣德、正統(tǒng)以來隨時更置,間有不利于國、不便于民者,俱照更革;正德年間事例盡與除去,以復太祖之舊。[22]

可見在革除弊政的總體方向上,林希元與議禮派成員都不贊成楊廷和集團守成孝宗之制的保守方案,試圖恢復太祖舊制以革除歷年弊政。

落實到新政的具體舉措上,林希元與張璁等人也有著許多相似的觀點。以撤銷鎮(zhèn)守中官為例,在世宗即位詔書中,承認了鎮(zhèn)守中官存在的合法性,并明確表示仍要繼續(xù)派遣鎮(zhèn)守中官,只是要以所謂的“廉能老成”者代替“貪刻顯著”者。然而桂萼卻提出應當“斷然復太祖之舊,除百數(shù)十年弊習,罷還鎮(zhèn)守,不更差遣,使天下泰元咸得樂業(yè),則雖有大災,民無離上之心,實為慶幸。”[23]

在林希元于嘉靖元年(1522)所上《新政八要疏》中也有同樣見解:“夫寺人之職,宮廷是司,疆場守御非其所務(wù)。以疆場之重委之宮廷執(zhí)役之官,豈我太祖、太宗之法哉![24]”不同于楊廷和集團對于內(nèi)臣的妥協(xié)退讓,這批官員顯然更具有與宦官之流斗爭的決心。

此外,于取士、削減宗室祿米、整飭言路和實行科道互糾等政治舉措方面,林希元與張璁等人看法也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此處不再贅言。此外,在具體施政措施中,議禮派官員以禮法制度大做文章的特征也為林希元繼承下來。這在嘉靖時期的孔廟改革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

在儒家思想中,孔廟是“道統(tǒng)”的象征,與君王所代表的“治統(tǒng)”相對立。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孔子廟始建。唐貞觀二年(628),升孔子為先師,肯定了孔子為萬世師表的地位。自此以降,孔廟禮儀代有增容,有宋一代尤為著稱。然而這一日益顯榮的趨勢卻受扼于明世宗,“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關(guān)系于此時發(fā)生逆轉(zhuǎn)。

嘉靖九年(1530),張璁在世宗的首肯之下,提出了降殺孔子祀典的建議:“孔子宜稱先圣先師,不稱王;祀宇宜稱廟,不稱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毀;籩豆用十,樂用六佾。”[25]黃進興認為,這次對孔廟的降殺,是嘉靖對于早已制度化的“道統(tǒng)”的挑釁,并刻意予以貶低,以打擊文人集團的士氣[26]。在孔廟的從祀上,張璁等人更是主張修建啟圣祠以祭祀叔梁紇、曾點等人。過去學者以為,這種提高圣人之父祭祀地位的行為,盡管是為了避免“子尊父卑”,悖于人倫的情況發(fā)生,但更多是為了逢迎世宗對其父興獻帝的崇祀,是“大禮議”事件之延續(xù)[27]。

此外,議禮群臣還對嘉靖御制的《敬一箴》進行了一番政治意義上的解讀。《敬一箴》本為世宗讀書所得感悟。然而按張璁的解釋,明世宗所著《敬一箴》及注五箴卻是發(fā)明心學,因此“敕工部于翰林院蓋亭豎立,并敕禮部通行兩京國學并所在提學官等纂刻于府、州、縣學,使天下人士服膺圣訓。”[28]后世之人將此舉視為世宗重塑“道統(tǒng)”的象征,通過修建敬一亭來代表君主權(quán)威,以“治統(tǒng)”來壓制“道統(tǒng)”。

林希元對此次貶低“道統(tǒng)”的行為積極響應。林希元他不僅在奏疏中稱贊世宗“銘敬一(箴)釋四箴,心法接百圣之傳”[29],更是在地方祭祀上付諸實踐。嘉靖《欽州志》提到,嘉靖十六年(1537),林希元于文廟之東修建敬一亭。兩年后他更是對文廟進行了一番重修,增建坊表和啟圣祠[30]。盡管方志中的說法十分簡略,并未具體指出林希元對文廟的規(guī)制做出了哪些改變,但配合其修建敬一亭和啟圣祠的舉措,不難想象他應是在地方上推行了議禮派的祭禮改制。

綜上,由林希元在“嘉靖革新”中的行為可以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他與議禮派成員觀念一致的特點,也能夠進一步肯定了他歸屬于議禮派政治陣營的事實。

三、“興亡繼絕”與征安南主張

議征安南事件是嘉靖朝改革運動的分水嶺。此時張璁、桂萼等人大多致仕,故而并未在他們的文集里留下關(guān)于議征安南的記錄。而林希元卻在此次事件中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將他的言論與張璁在“大禮議”中的觀點相比,也可以看出二者在思想上的連續(xù)性。

嘉靖十五年(1536),禮部尚書夏言、兵部尚書張瓚等力言安南莫登庸篡王奪國,朝貢不修,決宜征討。朝廷命右都御史毛伯溫、咸寧侯仇鸞治兵待命。對于是否討伐安南,官員之間存在意見分歧。十八年(1539),朝廷任命黃綰為禮部尚書前往安南,但黃綰未能完成頒詔安南的任務(wù),這使得嘉靖皇帝大為惱火。毛伯溫、仇鸞于隔年統(tǒng)兵赴廣州,大兵壓陣,企圖迫使莫朝投降[31]。

自任廣東按察司僉事時,林希元就極為關(guān)注安南的情況。嘉靖十五年(1536)安南事發(fā),時任欽州知府的林希元認為時機已到,于四年內(nèi)連上數(shù)疏,主張以武力方式收復安南。議禮派的一些官員與林希元有著同樣的看法。林希元在《安南事始末記》中記載:“至軍門,以語總制林省吾公,公曰:‘此事我不能為,前見霍兀涯常講此事,可往問之。’及問兀崖,答曰:‘桂見山素有此志。’”[32]可見桂萼、霍韜也素有收回安南的志向。

在寫給桂萼的祭文中,林希元更是表達了不能與之共謀安南的遺憾:“(次崖)視學五嶺之時,余有安南之志。及接渭崖之論,始知先生之起陽明者,不為思田。何豪杰之士,心有同然……公今已矣,夫復何為?余與渭崖區(qū)區(qū)之懷抱,恐亦徒付之夢寐也。”[33]可惜安南之議發(fā)酵之時,桂萼早已離世,而張璁與霍韜也相繼離開政治權(quán)力核心,林希元于安南事件上孤立無援。

除了相同的主戰(zhàn)態(tài)度外,林希元在安南事件中的觀點更是與張璁早年在“大禮議”中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張璁在“大禮議”事件中的觀點可以總結(jié)為兩點,其一是“繼統(tǒng)不繼嗣”,強調(diào)對于正統(tǒng)的繼承應該優(yōu)先于對孝宗子嗣的繼承;其二為“緣情制禮”,認為“人情”的地位應高于“禮制”。而在林希元關(guān)于安南的禮法思想中,最突出的莫過于“興亡繼絕”之觀念,即宗主維護貢臣“正統(tǒng)不絕”的政治義務(wù)。彼時莫登庸篡當權(quán),以黎氏“正統(tǒng)已絕”為由,企圖向明朝封貢以獲得國內(nèi)統(tǒng)治的合法地位。在林希元眼中,莫登庸為“篡逆之賊”,理由是黎氏仍有后裔黎寧在世。而進一步分析黎寧的身份之時,可以看出他與嘉靖皇帝有著相似之處,二者都是在前任皇帝子嗣斷絕之時,從眾多皇室宗親中被選中出繼大統(tǒng)。故而林希元對黎寧的承認,本質(zhì)上是將議禮派“繼統(tǒng)不繼嗣”說法移植于安南。

此外,林希元在記錄嘉靖十六年(1537)安南黃伯銀等人愿歸順明朝的事件時提到:“黃伯銀等久淪夷狄,短發(fā)跣足,百有余年,父祖子孫時思鄉(xiāng)土,誠我陛下之所必匡,孔子之所憫也……臣愚謂宜乘此時宣責安南,使歸我侵土,還我人民,將黃伯銀等厚加撫集,以慰百年懷土之思。”[34]此番說辭除了夾雜著傳統(tǒng)士大夫的華夷觀念外,更是林希元“動之以情”的一種策略,以夷地之民的慕華及思鄉(xiāng)的情感作為勸諫世宗征討安南的理由,這種重視“人情”的說法,似與張璁當年所提出的“緣情制禮”十分相似。

當然禮法之辭僅是表面話語,不同的人對“禮”有著不同的闡釋,最終都指向背后的政治目的。鄭永常就曾指出,盡管林希元以禮立論,也無法掩蓋他“置縣安南”的野心[35]。而以“正統(tǒng)”等禮法思想遮掩政治意圖,正是林希元等議禮群臣最大的共同點。這一特點不僅體現(xiàn)在了早年的“大禮議”之爭中,并且一直延續(xù)到了議征安南之時。

杜樹海認為,嘉靖朝形成了一種關(guān)注帝系正統(tǒng)與權(quán)力傳承合法性的政治氛圍[36]。與其說所有官員都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倒更像是議禮派特有的政治理念。舉個反例,時任廣東參政的張岳在寫給蔡經(jīng)的信中就提到,“黎正莫逆”的觀念應該改變,可因莫登庸請罪之誠,準許他“管束所有之土地人民……且許之暫管,而不與以真封……其黎寧之強弱、存亡,不必深究也。”[37]可以看到,張岳逃避了孰為正統(tǒng)的禮法問題,而更傾向于從軍事、財政分析利弊。

四、余 論

若進一步對林希元及議禮派官員的行為方式進行思考,會發(fā)現(xiàn)他們“以禮理論”的背后是一種銳意進取、力圖改革的政治態(tài)度。田澍在論述“嘉靖革新”時就指出了此次改革的一個先決條件,即張璁、桂萼等人的廉潔自律和銳意進取[38]。這種理念支持著他們突破循政弊端,以“皇祖之制”作為政治藍圖。林希元在安南事件中也有同樣的態(tài)度,他認為安南“漢、晉、隋、唐皆為郡縣,因五季之亂而失之……本朝所以既得而復失,蓋平定之后,遽掣三帥之兵,不若云南之留重鎮(zhèn)。[39]”他始終認為“安南一塊之土,終無獨立之理,其勢必折而入中國。”[40]與其將之視作林希元對于安南的野心,不如看作他在疆域領(lǐng)土上有著恢復祖制的愿望。

最后聯(lián)系嘉靖革新的大背景,對林希元在安南事件后“罷歸”結(jié)局進行一個初步的探討。嘉靖朝中葉的軍力、財力是明廷最后選擇以和平方式解決安南問題的根本原因。當時的朝臣就曾指出:“竭兩廣之兵力,尚欠軍兵一十七萬;竭兩廣之倉庫,尚欠米一百二十萬,銀三十四萬一千兩。以一年計之,數(shù)且如此,萬一持日滋久,溢兵繼餉,必奉天下全力。”[41]囿于這樣的情況,即使嘉靖皇帝有著強烈的安南野心也斷然得不到官員的支持,故而林希元的愿望也只能落空。再者,林希元于征安南事件上屢次得罪夏言、毛伯溫等權(quán)臣也是他被罷免的重要因素。

最為關(guān)鍵的是,此時政治局面已不復“大禮議”之后的進取之勢。田澍認為,在嘉靖十八年(1539)之后,大規(guī)模的革新活動基本上結(jié)束了。其主要標志有二,一是嘉靖十八年(1539)前后,作為世宗推行革新所倚信的主要力量——張璁、桂萼等議禮新貴已經(jīng)完全退出了嘉靖新政,后續(xù)諸臣既無強烈的變革之志,又難以與世宗融洽相處,使革新局面難以持續(xù),更談不上對原有革新的突破;二是此年世宗因革新成效明顯,政局穩(wěn)定,由勤政求治向疏政廢事轉(zhuǎn)變,使許多行之有效的革新措施日漸廢弛流于形式,又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政治危機。[42]這點從世宗對于征安南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也可探知一二。嘉靖十八年(1539)后世宗明顯已疲于應付來自各方的壓力,所以當他再一次看完林希元的奏疏后批道:“安南事已簡命文武重臣往議,諸臣勿復妄言。”[43]失去了世宗的首肯,也不再具備其他議禮成員的支持,林希元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征安南事件是嘉靖初年的革新運動結(jié)束的句點之一,朝廷局勢由早年的銳意進取再次滑向守成之勢,議禮派的政治主張徹底失去作用,保守派的政治觀點再次成為主流。從這個層面來看,包括林希元在內(nèi)的這批擁有改革志向的官員以議禮始,也以議禮終。從“大禮議”事件到議征安南,伴隨著的是議禮派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林希元的罷歸結(jié)局,是議禮派官員失敗的一個側(cè)面印證。

注釋:

[1]南炳文:《嘉靖前期的大禮議》,《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 年第2 期。

[2]張顯清:《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zhì)和后果》,《史學集刊》1988 年第4 期。

[3]鄧志峰:《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復旦學報》1999 年第2 期。

[4]羅輝映:《論明代“大禮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教研室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三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年。

[5]李洵:《大禮議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 年第5 期。

[6]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7]相關(guān)論文參考李秋芳:《林希元救荒思想述論》,《農(nóng)業(yè)考古》2008 年第6 期;鞠明庫:《明代荒政的特點及歷史評價》,《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5 期;陳前軍:《明代荒政思想論析》,《東方論壇》2016 年第5 期等。

[8]相關(guān)論文參考何乃川:《林希元的易學觀》,《鷺江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 年第1 期;李育富:《論林希元〈易經(jīng)存疑〉對〈周易本義〉的注疏價值》,《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4 期等。

[9]鄭永常:《征戰(zhàn)與棄守——明代中越關(guān)系研究》,臺南:成功大學出版組,1998 年。

[10]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第715 頁。

[11]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177~178 頁。

[12][13]張璁撰、張憲文校注:《張璁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年,第322~323 頁,第539 頁。

[14][16][33]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563~564 頁。

[15]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717 頁。

[17]李清馥撰、徐公喜校注:《閩中理學淵源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年,第737 頁。

[18]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2 頁。

[19]歐陽琛:《王守仁與大禮議》,《新中華》1949 年第12 期。

[20]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707 頁。

[21][38][42]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第66 頁,第77 頁,第2 頁。

[22][25][28]“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明世宗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129 頁,第2823 頁,第1578 頁。

[23]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第96 頁。

[24]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21 頁。

[26]黃進興:《優(yōu)入圣域:權(quán)力、信仰與正當性》,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年。

[27]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明世宗實錄》,1983 年。

[29]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164 頁。

[30]林希元輯:《嘉靖欽州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 年。

[31]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第8331~8334 頁。

[32]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156~157 頁。

[34]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142~143 頁。

[35]鄭永常:《征戰(zhàn)與棄守——明代中越關(guān)系研究》,臺南:成功大學出版組,1998 年。

[36]杜樹海:《皇帝、“國王”與土司——從“議征安南”時間前后看明嘉靖時期的帝國意識形態(tài)》,《廈門大學學報》2016年第1 期。

[37]張岳撰、林海權(quán),徐啟庭點校:《小山類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152 頁。

[39][40]林希元撰、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2015 年,第137 頁。

[41]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皇明修文備史·安南奏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年,第832 頁。

[43]“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明世宗實錄》,1983 年,第4817 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午夜不卡视频|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午夜影院a级片|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亚洲不卡影院| 国产门事件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草逼视频国产|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99在线观看|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色久综合在线|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av性天堂网|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免费高清a毛片|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www.狠狠|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亚洲一区色| 国产综合欧美|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人妖无码第一页|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美女91视频|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9啪在线视频| 伊人色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