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玉
(湖南省石門縣第三中學,湖南常德 415300)
在當下的教學背景下,將多媒體技術與生物教學相結合,是一種新穎的高效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知識的趣味性進一步提高,有效激起學生對于學習的渴望,有助于教師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但過分應用多媒體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教師合理把握應用程度,保證生物教學的高效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營造積極活躍的教學氛圍,將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易混知識點,通過多媒體有效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充分掌握各章節涉及的知識點,對所學知識有更全面的認知。同時,應用多媒體教學,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摒棄原有的傳統教學觀念,有助于教師將生物專業知識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有效掌握所學知識。還可以有效學習相關的信息技術,開拓自身眼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1]。
現階段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對于其所包含的部分難點或易混點,是無法通過傳統的教學手段實現良好的解惑效果的,往往還會增加學生對生物課程相關知識的理解難度,開展教學活動時插入多媒體藝術教學環節,可以通過多媒體將聲音、圖像或影片以投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將教師的個人觀點以最直觀的形式進行表達,同時結合教師的講解,使學生對教師所授知識有更全面的認知和理解,方便教師合理規劃教材重點知識內容,打造高效課堂。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是將相關的知識點呈現在黑板上,再利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進行講授,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再通過詳細的口述進行知識講解,這一教學模式導致整個的教學過程變得單一且枯燥,極大程度上消耗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得學生無法對所學章節專業知識點進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2]。而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書本中靜態化的知識點轉化為動態化的教學內容,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進一步鍛煉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生物是一門將觀察與實驗相結合的基礎課程,而且實驗課程是課堂教學外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提高操作水平,同時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實驗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素養,將多媒體技術與初中生物實驗課相結合,可以將實驗數據信息化,更加有效地呈現給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針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多媒體生物教學過程中所展現的專業知識,進行有效地分析和探討,得出解決辦法。教師在講解細胞的分裂與分化這節課程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細胞的分裂過程、分化過程,教師會利用實驗的方式進行展示,但是由于實驗設備有限,難以達到良好的展示效果,基于此,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將細胞的分裂過程、分化過程利用視頻呈現給學生,整個過程清晰可見,不僅使實驗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而且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在最后的生物課程復習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復習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復習,有效實現復習的高效性,將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前后串聯,對各知識點之間存在的前后關系有一定的分析。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實現將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避免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出現重點知識內容遺忘和漏學現象[3]。在傳統的復習階段,教師在進行復習指導時,往往會用大量的時間對知識內容進行整理,一般都會整理復習手冊,對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重點知識內容進行統一的圈點,很大程度上浪費了時間,還不一定起到良好的效果。
教師結合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清楚地意識到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工具。在整個的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教學環節僅占據比重很小的一部分,切勿將過多的精力投放在多媒體教學上,多媒體教學僅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教學功效,主要還是靠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耐心地講解,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初步的認知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合理規劃各種教學手段的適應程度和使用時機,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比如在進行生物細胞方面的教學講解時,可以先由教師對整章節的知識點先進行詳細的講解,在學生對所講知識點內容有初步的理解之后,再利用多媒體將細胞相關的視頻或音頻以播放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初中階段,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生物課程教學必須善于把握時機,力求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盲目利用多媒體技術,會給學生帶來反向的影響,阻礙學生的學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備課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教師對本章節的授課內容能有更全面的把握,合理規劃授課進度,而一味盲目利用多媒體技術會讓教師和學生對多媒體產生一定的依賴心理,直接導致沒有多媒體教師無法開展教學活動、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不利于教師個體教學素養的提升,也會阻礙學生自身學習素養的養成[4]。因此,不論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還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都要學會合理且適度利用多媒體技術,避免出現盲目心理,教師要提醒自己,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預期效果就是為了輔助授課,提高授課效果,其不能取代正常的授課過程,并且多媒體輔助教學也要適度,并不是應用的次數越多,應用程度越大,起到的教學效果就越好,相反還可能產生不良的效果。
學生在進行相關的課程學習時,其學習興趣大多來源于富含趣味性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在課前制作課件時,可以有效利用一部分的多媒體技術,將本章節涉及的知識內容和易混點難點,以新穎的手段插入到教學課件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舉例說明,教師在針對血液循環相關生物知識點進行課堂講解時,可以用電腦從網上下載相關的血液循環動態視頻,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其呈現給學生,在增加教學內容趣味性的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視頻,分析并總結其中的規律,然后根據自身的理解闡述個人觀點。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對于學生在瀏覽課件時產生的疑問,教師要耐心講解,也可以針對此類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問題進行分析與合作探討,共同摸索此類問題的解決思路。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可以幫助學生對章節內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沒有得到培養,這樣無法有效實現理論基礎知識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生物實驗課中,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整個的觀察過程需要進行十幾天,僅僅通過短暫的實驗課程不能有效實現。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有效緩解這一矛盾,既節省了學生的學習時間,還能夠使學生對整個的實驗過程有充分的了解。
在初中生物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所展現出來的學習興趣有強有弱,教師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有相應的教學規劃,引導學生個性培養,培養學生的特長。比如,擅長發言的同學可以積極參與辯論大賽,善于寫作的同學可以參與書法大賽,體能較強的同學可以積極參與體育比賽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優勢。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己收集學習資料自主編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結合相應的實踐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個體愛好。同時學生可以將自身在不同生物領域的學習經驗,傳授給其他同學,同學之間相互借鑒學習經驗,促進整體共同進步[5]。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有利有弊,教師要合理把握應用的程度,積極采取有效的應用手段開展教學活動,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