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平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馬頭營鎮初級中學,河北唐山 063604)
初中英語閱讀課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來說,在這一階段,能夠不斷地汲取新鮮的知識,為將來深層次的學習、積累相關詞匯和語法知識等奠定基礎,更能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和英語水平。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道路上,要堅持自己的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
在傳統的課堂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論法、演示法等。作為一種典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一直是老教師的最愛。教師通過口頭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知識,這就是講授法的本質。講授法的具體范圍包括講述法、講演法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伴隨著講授法運用各種其他有效的教學方式[1]。因此,在實踐中,講授法逐漸成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可以統稱為“灌輸式”教學方法,它將教育的真正目的磨滅,降低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了學生的課堂體驗度,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國的教育往往將應試看作學生學習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會把作為基礎的閱讀教學看成教學重點。教師會將學生的咬文嚼字鉆詞匯、語法、句型的牛角尖看成他們能力水平的展示工具,這也出現了中國的很多英文閱讀試題英國人也做不出的奇怪現象。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中國的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高分啞巴,忽視了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作用。
很多閱讀課中的閱讀方法對于學生來講毫無新意,隨著時代的發展,會相對落后。此時教師就應該創新閱讀方法,激發學生思維深化。對于一篇文章來說,傳統的故事六要素深入人心,具體分為故事的主要任務是誰、故事的背景及發生的場景(時間、地點等)、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的事件和情節以及最后的如何解決矛盾等。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美國教師經常把故事圖制作成誘人的“冰淇凌”圖、“漢堡包”圖和“奧利奧”圖等。借鑒此,教授應該教育學生將知識多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其中的故事變得生動起來,促進對故事的理解。例如可以建立故事與故事之間的聯系,由這篇文章可以聯想到哪篇文章以及相關的理由,再比如可以建立故事與自己的聯系、故事與世界的聯系等,使得學生明顯感覺到其中的異同。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思維也會得到訓練,從而能夠將自己的觀點有邏輯、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一篇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整個故事的歸納總結,是文章中的核心。學生通過對文章標題的了解,能夠知曉整篇文章的大致內容[1]。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針對課本中的大部分單詞,學生要能做到熟練使用。學生在面對初中英語閱讀語篇時,為了從中獲得相應的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首先要做的是讀標題。然后通讀全文。但是在初中閱讀文章標題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超綱詞匯來考驗學生的能力。如果學生的詞匯量足夠豐富,從而知道超綱詞匯的意思,這無疑是最好的。如果學生對標題中的單詞陌生,可以對大寫的詞匯猜測是地名還是人名等等進行理解,從而培養自身的預測思維。
學生的比較思維可以看成是一種通過比較事物的異同來探索本質的過程。學生將其展示在閱讀課教學中,可以是一種對于具體問題的延展、比較的能力。
創新情境要盡可能多地提供閱讀材料中的單詞和短語的應用語境和場景,只有在整個場景中,才能感受到單詞和短語的語言力量[2]。將單詞按生活中的用途進行分類,讓學生把比較難的單詞和短語與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以便產生強烈情感聯系,形成有效聯系記憶。同時,即時進行一些有趣味的單詞復習游戲,給學生設計遺忘復習計劃,避免學生學了又忘。對于英語的閱讀教學,追求“趣味性”學習,確實事倍功半。教師要堅持精學多練的原則。一個生動、有趣、真實的語言環境的營造,能夠促進學生在練習中真正掌握英語的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師生之間的對話等多種方式[2]。
情境與英語閱讀的結合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有利于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對于閱讀材料中所要學習的知識學生也能夠理解并能掌握。作為分享閱讀的一種方式,將情境和閱讀材料結合,也是師生之間共同合作的過程。師生一起閱讀并探究其中的本質,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將其變成學生自己的生活故事。或者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對其中的情境主動觀察、分析、思考,并且能夠不斷的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對“Way of life”這一板塊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說出在實際生活中中國與英國、美國等外國的風俗習慣的不同,進而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歸納思維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它決定了一名學生能否將自己腦海中的知識體系化地形成記憶并且實際應用。
學生理清脈絡的過程也就是自身“腦海印象”的形成。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材料中的詞匯、語法、句型等學習的時候,要在自己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一旦被激發,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向學生涌來[3]。知識就像一顆大樹,要知道它的主干,主干上分出幾個大的樹枝,大樹枝上分別有幾個小樹枝。樹枝上的葉子都是什么樣的。不管給學生的是主干、樹枝還是葉子,學生能把這棵樹回憶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對閱讀的文章有全面的了解,以便具體分析。舉個簡單的例子。學生在學習“Lao She's Teahouse”時,可以將其中的大句子一層一層剝離出來,形成一個一個的小句子進行講解和詳細的闡述。同時,學生對于句型分離的過程也是調動自己腦中知識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理清哪些知識點是比較牢固的,哪些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或者哪些知識學生理解得還不是很到位。
而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理清脈絡的有效策略是課后導學案的設計。關于導學案,很多人其實是一知半解的。真正的導學案是教師為了指導學生主動學習而編制的一種將學習目標、學習流程等全部展現的學習活動方案,同時教師也將導學案看作是一種安排教學的具備高效率的路線圖。教師在編制導學案之前,對于自己所要教學的課程已經是非常了解的了,同時,教師也能夠積極調動自己腦中的相關知識,為學生創造一份接近完美的導學案。對于初中英語閱讀課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借助導學案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教學成果。
學生的批判思維可以看成是一種洞察和分析的具體能力。學生將其展示在閱讀課教學中,可以是一種對于問題的多角度解答的能力,也可以是一種勇于表達觀點和質疑的能力[3]。
英語應是所有學科中最容易調動學生興趣的學科。英語是一種對于外國文化極度包含的學科,這就關系到教師的知識儲備。教師在準備問題的過程時,要能夠抓住現代中學生的興趣所在,了解他們的需求,并適當引導。比如中學生喜歡的流行元素都是和英語有關聯的地方,很容易找到貼合點。或者在課堂中,讓學生生成問題,并且積極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設問,搶占教學的制高點,使得學生能夠有問題意識,并且培養自己的批判思維。
另外,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來創造競爭環境也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教師應該通過制造一些競爭或者讓學生以團隊的模式進行競爭,使得學生可以產生“能動”的價值。
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基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英語閱讀課教學策略成為相關教育工作人員關注的重點,其中以初中階段作為研究重心。現代層出不窮的教育理念已經完美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這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為師生共同打造一場具備高水平學習效果的課堂。而當下尋找到學生最應具備的思維能力和品格成為教師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