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茂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陜西西安 710038)
2015 年10 月19 日,“一帶一路”國家統計發展會議要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統計交流與合作,努力為各國可持續發展提供準確、可靠的統計數據。2020 年4 月2 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一帶一路”建設2020 年行動計劃的通知表明:要支持陜西“走出去”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開展貿易,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這一要求的提出,極大提高了對翻譯人才的需求,而在翻譯人才的培養中,陜西各高校發揮著首當其沖的重要作用。因此,便要求各高校根據“一帶一路”倡議,制定切實可行的翻譯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高校對“翻譯人才的要求更高,但是各高校翻譯人才培養工作,在具體實施和實現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與問題[1]。
(1)翻譯人才的培養方案老套?,F階段,大多數高校在培養翻譯人才時,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所授內容與“一帶一路”倡議關聯性不大。(2)“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翻譯人才的培養的教材選取仍沒有結合時代發展特點,還是出版年代較為久遠為教材刊物,內容層次較低,適用范圍狹小。
(1)“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陜西各高校要想培養出高質量的翻譯人才,就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是應該培養學生的翻譯綜合能力,即“編輯、出版、創作、翻譯”于一身的“復合型”翻譯人才。作為一名譯者,文字的轉換只是第一步,要想達到文化傳播和交流互鑒的作用,“編輯、出版、創造”缺一不可。因此,高校在培養翻譯人才時,應注重夯實學生語言基礎的同時,加強學生創造能力和文本編輯能力的培養,可以開設類型多樣的輔助課程。使得翻譯和創作融會貫通,實現培養“復合型”翻譯人才的目標[2]。(2)“母語型”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作為翻譯,大多數學生可能會誤認為母語學習要大過源語言學習。實際上,源語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耙粠б宦贰背h不僅是為了提高沿線國家的經濟水平,更重要的是傳播沿線國家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而陜西的“黃土文化”或是“鄉土文化”要想傳播,必須要求譯者具有極強的漢語功底,否則譯作將只是一本機械的文字轉換工具書,無法達到文化轉播的目的。在這一點上,陜西高校應該在培養學生外語能力的同時,兼顧學生漢語能力的提升。如,可設立“讀書角”,讓學生提前閱讀經典或是流行作品,之后一起交流,也可增設漢語言文學相關的核心課程,以此提高學生的母語能力。實現“母語型”翻譯人才的培養目標。(3)“和諧性”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作為一名譯者,要想達到傳播本國優秀文化以及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文化認同感,單單輸出本國的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將文化觀和翻譯目的統一起來。翻譯大家林語堂先生一直所推崇的“西洋頭腦中國心”“知己又知彼”“博古又通今”等思想正是這種“和諧性”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核心所在。各高校可適當增設一些具有陜西當地特色的、與翻譯相關的科目,如陜西鄉土文學譯作賞析、陜西特色藝術形式翻譯研究等,以滿足“一帶一路”背景下對于“和諧型”翻譯人才的需求[3]。
(1)開設應用類翻譯課程。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也在不斷優化,翻譯專業也是如此。傳統的翻譯行為大多只是簡單機械地進行文字的轉化工作,只注重字詞的翻譯,更加強調語言層面的對等。實際上,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作為譯者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國家建立沿線國家的文化認同以及通過翻譯這一手段,為國家吸引更多的外資機會,促進經濟發展。所以設置翻譯相關課程的時候,一定要緊扣時代主題,不能再故步自封,單純設置一些非實用性問題的翻譯課程,應多增設一些實用性文體的翻譯課程,如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經濟術語的翻譯、旅游英語等,并結合本地特色,開設相應的應用類翻譯課程。(2)利用大數據與網絡技術。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面臨著新的變革與挑戰,翻譯行業也不例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各高校在培養翻譯人才時,不應再過分注重傳統的字、筆、紙的翻譯模式了,而是應該讓學生學會利用現代科技的力量,多利用網絡和大數據資源,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為積極響應國務院2015 年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號召,促進語言大數據及相關技術資源在高校教學、實踐、科研等領域的共通共享,特此由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共同組建“語言大數據聯盟”,旨在為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多方合作、資源共享構建的開放平臺,旨在通過開放的億萬級語料資源、技術資源、平臺資源等為教學、實踐、科研、業務拓展等活動提供支持,也是為了培養更高質量的翻譯人才服務[4]。
(1)加強教學方式改革。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作為高等教育學府,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并應用到現代翻譯人才的培養當中,以達到提升翻譯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的目的。首先,在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層面,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大可以提前構建情景,并讓學生投入到該情景中,利用這一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有關英語的各方面能力,如閱讀、寫作、翻譯以及實踐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依靠“一帶一路”倡議,深刻剖析其提出的翻譯人才的培養要求,采用多種靈活的教育方式,不斷加強學生對翻譯的認識和理解,逐漸提高學生的翻譯和實踐能力。其次,高校也可以為學生多多舉辦與陜西地區文化的各類大學生英語翻譯競賽,比如秦腔翻譯、陜北說書和民歌翻譯等,使學生在更為專業的比賽中,更好地掌握翻譯技巧,提升翻譯能力和實踐能力。最后,陜西高校在翻譯人才的培養上,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教學法,將學生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分成不同小組,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文學、旅游、經貿等方向,進行翻譯實踐活動,最終形成完整的譯文和翻譯實踐研究報告。之后再讓組內各個學生之間互相評析彼此的譯文,使其在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從而掌握更多的文化百科知識與翻譯技巧[5]。
(2)合理選擇翻譯教學內容。在“一帶一路”這一大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順應國家的發展要求和發展趨勢,陜西高校在翻譯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當適當合理選擇翻譯教學的內容,明確翻譯人才的培養目標,不要一成不變,固守成規,一定要選擇與符合陜西文化特色和翻譯材料或者翻譯教材,緊隨時代步伐,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舊,逐漸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英語專業的文化知識。在選擇翻譯素材時,可結合相關內容,具體可包括文化、教育、醫療等,要求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碰見專有詞匯,必須利用相關工具書,查找準確的專業術語,來完成對應的翻譯任務。不斷提高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針對性,和學生對翻譯這門課程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的翻譯基礎知識框架。
(3)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異,為后續的翻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增強學生譯文的準確性,促進學生自身反應能力的提高。因為,如果學生預先不了解所翻材料的背景知識,在正式的翻譯過程中,很難做到得心應手,進而就會出現翻譯錯誤,如漏譯、錯譯等。所以,陜西高校在翻譯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將跨文化意識、文本背景分析意識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