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琪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山東濟南 250014)
公民教育是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重要教育主題。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面臨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各國的公民教育為此作出了各自的回應。本文試圖從公民教育應對全球化趨勢的經驗中獲得啟示,結合我國國情,探討我國公民教育的發(fā)展可能。
目前,公民教育對全球化趨勢有三種理論回應。第一種是質疑國家的角色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1]。第二種認為,公民的概念內涵不只是單個層面的,需要包括本土層面的、區(qū)域層面的和世界層面的[2]。第三種認為,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實則加強了公民的國家身份內涵,國家在公民培養(yǎng)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3]。
2.1.1 從培養(yǎng)紳士到培養(yǎng)具有全球素質的公民
英國的公民教育在19 世紀之前以培養(yǎng)紳士著稱,主要針對一些比較富有的社會上層家庭,通過公學教育培養(yǎng)具備智慧、禮儀、學問和道德的紳士。20 世紀90 年代,英國成立公民教育咨詢委員會,將學校公民教育課程列為國家計劃,政府負責管理公民教育。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逐漸深化,英國加強了對國際事務和全球性問題的關注,提出培養(yǎng)具有全球素養(yǎng)的公民,并將“全球公民教育”歸入國家公民教育體系。21 世紀以來,英國政府積極倡導實施“全球公民教育”,強調培養(yǎng)英國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全球公民素養(yǎng)[4]。
2.1.2 國家公民課程中的全球維度
英國在2000 年規(guī)定,公民課程為法定國家課程,是中學教育中的必修課。英國要求,新課程的科目內容和教育實踐包含全球維度,試圖探索實踐國家公民之外的更廣泛的公民身份。2004 年,英國教育部提出,國家的教育是用于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和國際合作的,并專門為公民教育課程頒布了官方指南,為學校和老師能夠更好地將全球維度融入公民教育中提供方向和指導,以培養(yǎng)青少年尊重和理解國家、地區(qū)、文化的多樣性,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觀點[4]。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其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催生了政府對多元文化政策的倡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和碰撞為澳大利亞開展“全球公民教育”奠定重要基礎。也正是因為復雜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讓澳大利亞制定出更加明確和細化的“全球公民教育”培養(yǎng)目標。目標包含觀念、知識、能力、行動四個維度。其中,能力維度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公民和責任感的全球公民,鼓勵學生和教師討論國際性事務或參與全球性實踐活動,在課堂開展模擬活動,讓全球教育的理念逐漸融入學生的思想意識。
澳大利亞的公民教育十分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行動力。在實施公民教育的過程中,其倡導開展本土化與全球化相結合的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采取學校小組合作、跨校合作、學校與社區(qū)合作等多種方式,以問卷調查研究、實地考察、觀察體驗等形式,了解和體驗國家以及國際事務,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進一步增強全球意識,為更好地應對全球化趨勢做好準備。
英國、澳大利亞的公民教育對全球化的回應展現(xiàn)出“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而實際上,英國公民教育是遵循“國家的教育應最大程度地服務于本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與貿易”[5],并以培養(yǎng)學生尊重和理解英國的國家、地區(qū)、文化等的多樣性為目標;澳大利亞的公民教育是遵循“全球思維、本地行動”,將“全球公民教育”作為一種新維度融入公民教育課程。兩國都是在不可避免的多元化社會環(huán)境和全球化趨勢下,確保學生能夠在認同國家身份的基礎上獲得應對全球化的能力和素養(yǎng)。公民教育本質上是強化公民身份認同、增強國家歸屬感的教育。全球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為研究公民教育提供了一種新視角,產生了“全球公民教育”,但并沒有掩蓋公民教育最重要的意義——培養(yǎng)能夠參與國家或社會生活的國家公民[6]。
英國、澳大利亞在多元化社會環(huán)境下,選擇在國家公民的基礎上培養(yǎng)世界公民。在中國本土社會背景下,面對全球化,我國公民教育遵循培養(yǎng)國家公民之根本,致力于探索出一條立足本國、符合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我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國公民教育的研究和發(fā)展指明了大方向。全球化浪潮下,我國并沒有選擇閉門造車,而是看到了全球維度對公民教育的意義。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可以預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公民教育將以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與公民素養(yǎng)為己任,為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作出重要努力。
實施公民教育或被認為是政府的職責,或被認為是學校教育的任務,然而,單一的渠道并不能使公民教育產生效果。需要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多渠道資源結合、多方共同努力的實施模式。政府出臺政策和相關指導性文件,在為公民教育提供方向的同時,也能夠增強實施公民教育的執(zhí)行力;學校以此為引導把握公民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教育方法,開展課程與實踐活動;政府或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對公民教育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對公民課程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同時加強教師教育培訓;家庭教育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學生,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斷提高公民教育質量,使公民教育產生成效和影響力。
加強公民教育方面的國際交流與研討,一方面有利于在世界范圍內分享研究成果,擴大教育影響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和借鑒經驗,為公民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提供新思路、新舉措。進入新時代,我國公民教育面臨新的改革和發(fā)展契機,應該把握機會,加強有關公民教育的國際交流與研討,增加相互學習的機會,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公民教育研究與探討中,為構建一個更加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中國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