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周曼文 謝正平
近年來,高考化學選擇題難題多以圖形圖表形式呈現,如2019年全國卷Ⅰ中的11題,2017年全國卷Ⅰ中的13題,2017年全國卷Ⅱ中的12題考查知識點均是“酸堿中和滴定曲線”。該類題數形結合,情景陌生,立意獨特,既是全卷的一大亮點,又是歷年高考高頻考查的難點。考生得分率普遍較低的原因是在傳統的高三復習備考中,認知僅停留在對知識點的梳理和羅列,依賴重復而機械的習題訓練提升解題能力。題海戰術雖能提升學生解題的熟練程度,但這種基于知識記憶的淺層復習會造成知識的碎片化、理解的膚淺化、思路的單一化。基于此背景,從學生自身出發,筆者從酸堿滴定曲線出發,讓學生在繪制曲線的過程中自覺將弱電解質的電離、混合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酸堿中和滴定及鹽類水解等知識進行整合,串聯形成知識結構網。幫助學生形成認知模型,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教學設計如下,僅供參考:
活動一——真題重現
【2019·全國卷Ⅰ·11】NaOH溶液滴定鄰苯二甲酸氫鉀(鄰苯二甲酸H2A的Ka1=1.1×10-3,K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對導電能力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其中b點為反應終點。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混合溶液的導電能力與離子濃度和種類有關
B.Na+與A2-的導電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點的混合溶液pH=7
D.c點的混合溶液中,c(Na+)>c(K+)>c(OH-)
【答案】C
【分析】設計意圖:構建電解質溶液離子濃度大小比較的認知屬性及層級關系:

表1 電解質溶液離子濃度大小比較的認知屬性
搭建學生解題的思維模型:


a點b點c點溶液中的微粒K+、HA-K+、Na+、A2-K+、Na+、A2-、OH-溶液中微粒的微觀行為a點→b點過程發生:HA-+OH- A2-+H2O; HA-、A2-微弱水解,水解能力HA-
活動二:夯實基礎——滴定曲線
A.0.1 mol·L-1CH3COOH溶液(pH約為3)中,離子濃度大小順序________________。
B.同濃度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pH約為5)中,離子濃度大小順序________________。
C.0.05 mol·L-1CH3COONa(pH約為9)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順序________________。
參考上述3種溶液pH(分別標記:A.B.C),繪制常溫下0.1 mol·L-1NaOH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CH3COOH溶液滴定曲線。

完成下列任務
1.將A.B.C點的離子濃度順序填在該點的附近
2.在曲線上標出以下離子濃度順序可能出現的位置(分別標記:D.E.F)
D.c(CH3COO-)>c(H+)>c(Na+)>c(OH-)
E.c(CH3COO-)=c(Na+)>c(H+)=c(OH-)
F.c(Na+)>c(CH3COO-)=c(OH-)>c(H+)
【設計意圖】從已有的、熟悉的知識經驗出發,體驗酸堿中和滴定的過程,建立了數據與曲線的動態結合,進一步提煉、深化水溶液中離子濃度變化規律后,為后續的曲線變化埋下伏筆。
活動三:拓展一——分布曲線
25℃時,若Ka(CH3COOH)=10-5,在含CH3COOH和CH3COO-的溶液中,二者各自所占的物質的量分數:
繪制:0.1 mol·L-1NaOH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CH3COOH溶液過程中,隨溶液pH變化的δ(CH3COOH)、δ(CH3COO-)曲線圖

完成下列任務:
(1)在δ-pH曲線圖中標出pH=5的點,在pH-V(NaOH)圖中,找到pH=5和pH≈5的點,分析它們的位置關系。
(2)判斷正誤:在pH<3的溶液中,是否存在δ(CH3COOH)=1.0,δ(CH3COO-)=0。
(3)pH從3升至9的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pH>9的溶液中,c(CH3COO-)+c(CH3COOH)=c(Na+)仍然成立?
【設計意圖】借助中和滴定曲線的繪制與分布分數曲線的對比,學生在“制作”→討論→再“制作”→再討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變現成圖像分析為自己“制作”圖像,改變了問題呈現的方式,要求學生將陌生的情境轉化成熟悉的問題,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討論的問題都是直接由課堂生成的,具有極高的真實性和針對性,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參與性都得到提高。
活動四:拓展二——對數曲線




完成下列任務:
討論為什么pH=9時才叫完全反應?
【設計意圖】激發熱情,再次體驗,強化認知,增加信心,收獲成功的喜悅。
活動五:拓展三——導電能力圖
繪制:假設溶液的導電能力與離子濃度成正比(忽略其他因素的影響),繪制0.1 mol·L-1NaOH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CH3COOH溶液過程中,導電能力隨溶液pH變化的圖。

完成下列任務:
(1)對比2019·全國卷Ⅰ·11導電能力-V(NaOH)圖,能說溶液的導電能力只與離子濃度有關嗎?說說高考題圖中c點導電能力趨勢上翹的可能原因?
(2)模擬2019·全國卷Ⅰ·11C、D選項,你能說出哪些點的pH和離子濃度順序?模擬2019·全國卷Ⅰ·11,即興命制一道“離子濃度大小比較”選擇題?
【設計意圖】對接高考,揭露高考真題命制的神秘面紗,無形中讓學生經歷了從“做題”到“命題”全過程,學生收獲信心的同時成就感爆棚。
【練習1】室溫下,向100 mL某濃度的二元弱酸H2A溶液中加入0.1 mol·L-1NaOH溶液,溶液的pH隨V(NaOH)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

A.起始時c(H2A)=0.1 mol·L-1
B.b點時:c(H2A)>c(A2-)

D.c→d段,溶液中A2-的水解程度逐漸減弱
【答案】B
【解析】

a點b點c點溶液中的主要微粒H2ANa+、HA-Na+、A2-溶液中微粒的微觀行為a點→b點過程發生:H2A+OH- HA-+H2O;b點→c點過程發生:HA-+OH- A2-+H2O;b點HA-既微弱水解,也微弱電離,電離大于水解;c點以后:OH-能抑制A2-水解。C、D選項正確結合規律判斷微粒的數量關系b點H2A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生成NaHA,根據n(H2A)=n(NaOH);推知c(H2A)=0.1mol·L-1。故A選項錯誤b點H2A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生成NaHA,溶液pH=5,呈酸性,說明HA-既微弱水解,也微弱電離,電離大于水解;c(A2-)>c(H2A)。故B選項錯誤

( )

A.pH=1.2時,c(H2A)=c(HA-)
B.lg[Ka2(H2A)]=-4.2
C.pH=2.7時,c(HA-)>c(H2A)=c(A2-)
D.pH=4.2時,c(HA-)=c(A2-)=c(H+)
【答案】D

【練習3】(2017·全國卷Ⅰ·13)常溫下將NaOH溶液添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與離子濃度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Ka2(H2X)的數量級為10-6
C.NaHX溶液中c(H+)>c(OH-)
D.當混合溶液呈中性時,c(Na+)>c(HX-)>c(X2-)>c(OH-)=c(H+)
【答案】D
【解析】思維導圖呈現考生答題思維過程

高三一輪復習課的目的是夯實學生基礎,培養思維能力,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形成學科核心素養。這節課通過新情境的創設,改變問題的呈現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獲得了強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這種從學生自身出發的教學設計,不僅解決了教學中重點難點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由此所帶來的學習熱情和思維的深廣度也得到了加強,提升了學科核心素養。
如何使高三一輪復習的課堂鮮活、靈動、富有個性,實現“知識、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既讓學生碎片知識結構化,又豐富學生的認知視角,還學會用知識解釋自然現象和解決遇到的問題,使得學有所長,學有所用,達到融會貫通的復習效果,是一輪復習課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筆者建議立足于具體的學情、考情,合理整合教材或歷年高考題,選擇一些切入點小、角度新、針對性強的“微型考點”為復習專題(可以是一種物質、一個化學反應、一幅工業流程圖或是一道錯題等),再“以真實情境為素材,以實際問題來驅動課堂”的原則來構建一輪復習課堂。如復習“水解反應”,以Fe(OH)3膠體制備實驗為中心(如圖)能包涵或承載多種知識與能力,在發散中提煉、升華化學知識規律的本質,能實現學生能力與素養的提升。

“Fe(OH)3膠體制備”承載水解反應的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