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 彭夢瑤 許宏巍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710000)
數字藝術與文化資源日趨融合,信息可視化技術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數據變形后,通過視覺映射和視覺轉換進行信息圖形藝術設計,并設計相應的交互方式給受眾以互動體驗,對高效準確地獲得的數據信息加以理解,加強信息圖表視覺呈現效果,推動信息可視化技術與博物館文物等內容領域的結合與應用,為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傳承與應用提供可行的技術手段與藝術呈現方式。
信息可視化是用來構建、傳達和表示信息的圖形圖像手段,它囊括了數據可視化、信息圖形、知識可視化、科學可視化,以及視覺傳達方面的所有發展與進步[1]。信息可視化是利用圖像處理技術和計算機圖形學,進一步將一系列的數據轉換成圖像、圖表或是圖形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并可以進行人與計算機交互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藝術設計的結合,促進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以圖像、圖表或是圖形的形式來展示各個數據之間的屬性關系,既能突出重點,又能增強對內容的理解。隨著有關信息可視化研究的不斷完善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階段,信息可視化已經成為了一門相當成熟并且具有綜合性的獨立學科。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可視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和掌握。信息可視化綜合地利用了圖像信息技術和各種視覺元素,將一些單調、枯燥的數據和文本,以準確、高效、趣味的形式呈現給讀者,有利于讀者更好地分析數據,理解數據背后揭示的內容,改善讀者的閱讀體驗,提供便利性的同時產生愉悅感。
在當今社會人們無論是通過閱讀書籍或是游覽博物館,對于文化遺產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數據和有關資料。但是,僅僅通過這些很難得知藏品與信息之間甚至藏品與藏品之間的關系。可視化不是將獨立的分類分隔開,而是連續的,是從統計圖形延伸到數字藝術的一個連續圖譜[2]。身處于大數據信息爆炸的時代,專業人士需要通過其相關的專業手段和途徑對信息進行多次“編碼”從而傳遞給接收者,這一系列的流程完成了“信息——知識——智慧”的升華,使得接收者可以從大量枯燥而繁瑣的數據中提取出可用的信息。建構信息可視化體系可以對大量的數據、信息、文本進行分類、重組和梳理,過濾掉許多無用的信息,它可以緩解接收者因數據風暴而產生的信息焦慮。數據通過可視化展示這一形式對接收者的視知覺工作機制都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與枯燥的數據、單一的文字等傳統表達方式相比,信息可視化有諸多優點。首先,信息可視化使數據以一種更快捷、更簡潔、更清晰的圖片或是表格的方式呈現,接收者可以從處理過的圖片或表格中較快地獲取有效信息,方便理解數據背后揭示的內容與信息。其次,信息可視化的交互性可以促進接收者自主探索相關內容,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內容瀏覽的先后順序,使接收者在頭腦中建立起相關聯系,有助于其所接收的信息的完整性。合適的可視化呈現有助于促進接收者對相關信息的有效獲取,提升對藏品的興趣。
當數據和信息成為博物館藏品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播的關鍵要素時,可視化更直接地將數據和信息置于博物館展示的核心。信息可視化是將大量的信息轉化為一種可視的“形”,是一種對藏品文化與其數據信息之間關系的“形”的美學展示。信息可視化技術主要用于對圖像圖形進行處理,以達到讓使用者能夠更好地對信息數據進行理解與分析的目的[3]。按照信息可視化的加工內容和方式大致可以分為:統計信息圖、示意信息圖、歷史信息圖和交互信息圖。
統計信息圖主要運用于科學和精確的數據統計,以表格類、坐標類、條狀類、餅狀圖、折線圖、圖示類等方式呈現數據信息,數據的顯示是統計圖表最為顯著的特征,利用統計圖表將信息高效、快速、直觀地傳遞給接收者。
使用該信息圖時需要全面考慮到接收者的認知程度、數據信息的準確程度以及所展示信息的容量。條狀類、折線圖是以柱形、線狀上升或下降的趨勢來表示數據增減變化的統計圖,不僅可以呈現數據,而且可以直觀地反映出數據增減變化情況。圖示類大部分為幾何圖形,但也可以添加視覺符號將信息內容和數據之間連接在一起,圖示類不僅可以用二維圖示來呈現內容,也可以以三維圖形的表達形式使數據變得更加生動形象。
二維信息圖示類大部分以幾何圖形的形式來劃分版面樣式,尤其在面對巨大的藏品信息數據時,內容空間結構的劃分,可以巧妙地增強信息可視化圖示內容的易讀性,進一步緩解參觀者獲取信息的壓力。
示意信息圖的表示方法是以色彩、圖畫和抽象符號為基本特征,用圖像語言、抽象事物表達某個時間或關系的圖表。通過文字符號、色彩、圖形圖像等信息語言媒介形態化與“會意”性的轉換和建構,達到客觀解釋信息內容各種重要屬性[4]。
使用該圖表可以將藏品的構造、用途、紋樣以及其他相關的有效信息進行視覺化的信息加工,使藏品信息更加風格化,同時可以“轉文為圖”,從而可以突出藏品獨有的特征和思想內涵。圖表中顏色的使用在示意信息圖中占據重要位置,不同色調搭配可表現出畫面不同的藝術風格,所傳達出的數據信息含義也各不相同,色彩的運用使抽象的數據信息變得更加靈動,在運用色彩時要與圖表中所表達信息的具體含義相符合;圖像是信息可視化設計中最常用的信息語言之一,以指示信息為核心,將部分數據信息和文本轉化成圖像,更好地實現藏品的信息傳播;符號則可以對相關藏品進行符號化的抽象表達,其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通常具有方向性、時效性和地域性等特點。
歷史信息圖是按照時間的發展順序,把一個方面或多個方面的時間串聯起來,對時間的發展順序上有一個相較整體的記錄,再運用圖形或圖文的形式呈現給接收者的信息圖示。時間軸的運用領域很廣泛,不受內容的限制,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基于準確的時間信息將展示內容準確、完整、系統地呈現出來。時間脈絡的呈現方式有線性的和非線性之分。線性是指再某個時間維度內,事情的發展是單向的,無法逆轉的。非線性信息圖示適用于多個維度的歷史空間,將其不同的信息內容串聯起來,使接收者無論是從縱向或是橫向都可以獲得整體的數據信息,形成跨越式的思考和碰撞。以上海博物館數字中心的董其昌大事表(圖1)為例,該表以線性的形式按照年代的時間發展順序對董其昌的書畫作品予以分析和介紹。歷史信息圖將數以可視化的形態為董其昌的研究設計了一個“主體——表達——時代”的綜合難度,從而為進一步探索董其昌的各種身份和相關表達、歷史事件等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問題的研究,在數字形態上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5]。
青銅器在古代被稱為“金”或者“吉金”,它主要是由銅、錫、鉛等合金構成,其銅銹是呈青綠色,因此得名青銅。青銅器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就我國古代青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其品種而言,世界上其他地方是無法比擬的。青銅器的歷史悠久、影響久遠、種類繁多、意蘊深厚,本節就以青銅器重要的歷史地位與價值展開對青銅器的信息圖形可視化的設計,該設計主要以青銅器的分類、紋飾、鑄造工藝流程為案例展示,力求改善傳統的展示案例方式,避免枯燥的信息呈現方式,將文物知識盡可能地以簡單化、趣味化、可視化的形式傳遞給受眾。

圖1 董其昌大事年表可視化界面設計
在信息圖形可視化設計中最重要和關鍵的就是數據的收集,因此要確保收集的信息資料真實準確,避免傳達錯誤等不可靠的消息。在該課題開始前筆者對青銅器做了大量的資料調查和文獻研究,包括源于青銅器相關的文物書籍和博物館官方網站的文字、照片、現場去博物館實地考察等,并對這些原始數據進行了條理化、科學化、規范化的整理,最后挑選出青銅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進行視覺的信息圖形設計。著名學者魯曉波[6]曾提出“人們常將數據、信息和知識相提并論,其實,數據僅是信息的原始材料,信息又是知識的材料,便捷地從數據中找到信息進而發現知識,正是我們關注的課題”。因此為了做出可讀性更強的作品,作品分類以中國博物館數量統計、青銅器紋飾、以及工藝流程為三大主題。該設計目的是為了將數據信息以更加直觀、清晰的方式傳遞給觀眾,使觀眾在短時間內能夠獲得并理解數據信息。當制作博物館數量統計時,先選取原始數據后,通過數據分類視覺結構將其轉換為數據圖形、映射可視化結構并轉換為視覺范式的任務流程[7]如圖2所示。
將青銅器進行視覺化的表達主要是從設計風格、圖形元素、色彩樣式、版面排版以及文字效果等來進行可視化設計,對青銅器所具有的造型特點進行視覺化的表達,增強信息圖形語言的趣味性。在風格設計上以素雅簡潔的風格為主,版式排版方面以平面幾何式對稱、直觀清晰的排版樣式為主。
3.2.1 基于統計信息圖的博物館信息可視化 博物館是向大眾開放,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盈利永久機構,也是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8]。博物館作為一個城市的重要文化象征之一,是具有教育、科研、旅游等功能的重要載體,對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起著促進作用[9]。
基于中國各省市博物館數量,對全國博物館進行統計且做成了數據統計信息圖表,共計855座博物館,其中一級博物館130座、二級博物館286座、三級博物館439座。對每個城市的一二三級博物館的數量進行了分類統計并用數據圖表的方式呈現出來。基于《國家文物局關于公布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的通知》[10]數據繪制如圖3與圖4所示的統計圖,并對博物館進行了分門別類,分別為博物館性質、是否免費、藏品量、館藏面積、以及建館時間等。通過整理數據發現,博物館數量隨著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今天其數量逐年增加且在1979—1989年達到峰值。圖4左能看出博物館的性質主要是以文物型博物館為主,隨著2008年起博物館的逐漸免費開放,免費型博物館是大家主要參觀博物館的一個趨勢并形成長期穩定繁榮發展的局面。通過圖4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中國近幾年博物館的發展現狀。

圖3 中國各等級博物館數量分類統計圖

圖4 中國博物館近年的發展現狀統計圖
3.2.2 青銅器紋飾信息圖形設計 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樣為依托采用示意信息圖表的設計方法,對饕餮紋、龍鳳紋、幾何紋、動物紋等紋樣在歷史文物的考察與驗證下進行了數字化的設計,將原本難以辨識的圖案進行數字化整理。在整理過程中發現商代人們已經能夠對裝飾紋樣進行反復、布局、平衡和對稱等美的形式運用。通過再設計的過程中發現古人多次采用對稱、點線面等現代設計常用方法來設計多種類型的紋樣,通過這樣的方法使得青銅器表面的裝飾紋樣裝飾效果強烈。
青銅器的紋樣通過信息圖形視覺化的呈現是對青銅器文物的一種全新的數字化表達,在設計時通過圖形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來詳細解讀紋樣,在對對象進行了全新的視覺的表現使得紋樣清晰明了、簡潔大方,易于讓觀眾一目了然地識別出具體的紋樣樣式。在紋樣圖像旁邊加以文字注釋,這樣觀眾能夠在輕易識別紋樣的基礎上還能讀懂紋樣的構成。如圖5右側所示饕餮紋樣,首先通過對青銅器上饕餮紋樣的考察取證和文獻研究,通過數字描繪設計出饕餮紋樣,選取色彩進行顏色搭配(青銅器其銅銹是呈青綠色),由于該信息圖像是針對文物展品的設計,歸根到底還是對文物展示的一種“服務”,在色彩搭配上不宜過于絢麗,展館里還是要突出文物本身。所以采用青綠色為畫面的主色調。色調明確后可使得整幅畫面效果、畫面層次整體和諧統一,此后開始用文字信息對青銅器文物信息可視化設計進行逐個注釋說明,主要在饕餮紋中對紋飾的角、眼、爪、鼻等部位進行了簡單的標注,精煉的文字信息不但可以提高獲取信息的效率還可以為圖形信息進行適當的補充說明,使得信息傳達更加完整精準。基于青銅器紋樣的數據可視化設計能使大多數非專業人士可以一目了然且快速了解文物與分辨信息圖,避免在博物館走馬觀花,深入地了解到文物的相關知識。

圖5 青銅器中饕餮紋樣的數據可視化設計
3.2.3 青銅器鑄造工藝流程信息圖形設計案例 青銅器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藝術上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周代是商代后中國青銅器的高峰發展階段也是中國青銅器制作技藝高度發展成熟的一個階段。通過用信息圖形設計的方法對青銅器制作的工藝流程作了簡單的信息可視化處理,有助于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有利于增強觀眾的易讀性與體驗感,加大信息的傳播廣度與深度。

圖6 青銅器范鑄法的工藝流程
在青銅器眾多的鑄造方法中,選用了古代持續時間最長、實踐量最大的鑄造工藝——范鑄法,其中蘊含了許多重大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范鑄法首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干后再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樣陰干燒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后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后,即為青銅成品。范鑄法工藝流程如圖6所示,包括塑膜、制范與翻范、合范與烘烤、澆注、歲范取器5個步驟。如果這樣的圖表放在博物館青銅器文物展示旁邊,很多非專業人士能夠立馬了解青銅器的制作工藝流程。
歷史文物是在社會發展的長河中遺存下來的瑰寶,文物自身蘊藏的價值是難以估計的,人們在有效傳達文物信息的同時也是在傳遞其自身的價值。如何高效地傳遞文物信息,如何最大化地去實現其自身價值,從而提高文物數據信息的易讀性和趣味性以及可以真正的實現文物價值的傳承與傳播。這一系列問題是文物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創新,博物館數字化、科學化建設的方向,也是現代博物館的發展方向。文化遺產是“我們過去繼承來的遺產、我們現在承認的東西以及我們要世世代代傳下去的東西”[11]。在數字資料中,有許多是要世代相傳的。以科學性為前提,對青銅器等相關文物信息圖形的可視化設計,在保證藏品不受損壞的同時更好地展現出其歷史價值以及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接受者的參與感、互動性以及對藏品的興趣度,信息可視化基于信息技術和藝術設計的交叉融合,通過更為科學化藝術的展示方式,活化文物資源,通過展示過程中的交互性,使得用戶體驗更為個性化和人性化,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與實踐性。隨著信息可視化傳遞信息方式的普及,人們越來越能感受到這種方式所帶來的快速、高效與直觀[12]。無論在博物館藏品展示呈現中或是在青銅器文物設計中,可視化不僅是一種數據呈現工具,更是一種媒介,它打破了人與數據之間存在的界限,使數據能夠以更為直觀有效的方式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