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于程 張大魯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215000)
信息圖表設計因其傳達信息的直觀性與高效性,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信息圖表設計是信息設計中平面設計形式的一部分,但與其他平面設計不同,信息圖表是一種清晰梳理信息框架結構的設計形式,然而信息圖表設計師通常不是某種學問的專業研究者,這就對設計師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探究敘事的邏輯思路并應用到信息圖表設計中,可以拓寬信息圖表設計的設計思路與方法。
敘事最簡單的意思,即對故事的描述,近年來在文學和符號學等領域成為重要的概念,并發展出了“敘事學”這門學科。
首先,敘事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敘事的載體有很多,可以有文字、舞蹈、戲劇、電影等等多種表現媒介,以電視劇為例,故事的發展主要靠情節的推動,每個人物、每個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聯系、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系構成了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
其次,敘事是人類理解和講述世界的方式[1]。敘事一詞,在語文學科上使用得更多。在語文中,學生需要從自我出發去探索文章的敘事線,文章中的文字娓娓道來,可以帶給讀者情感上的代入、心理上的共鳴。“敘事既是一種推理模式,也是一種表達模式。人們可以通過敘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過敘事‘講述’世界。[2]”因此從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收者的兩個角度來看,有效的敘事邏輯可以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既可實現作者“講述”信息,又可以實現受眾“理解”信息,實現信息傳達的有效性。
最后,敘事邏輯的研究對象一般是“故事邏輯”和“敘述邏輯”,用通俗的語言來說,敘事邏輯是關于“講什么”和“如何講”的邏輯。由于敘事存在于各種事物、各種傳播媒介,因此敘事邏輯的研究思路可以為很多其他領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信息圖表設計是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的一種常見表現形式,它能夠將繁雜的文字、數據等信息,以可視化設計的形式直觀地表現信息內涵。復雜難懂的信息經過信息的重構及圖形化的設計,能夠讓受眾快速地消化和理解。與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其他形式相比,信息圖表設計是更偏理性的設計,因其以信息內容為依據,故對信息框架的邏輯性要求比較高。
信息圖表需要設計師完全從信息內容出發,對信息進行梳理和歸納,并重新構建一個清晰、合理的圖表敘事框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圖表的設計工作。信息圖表設計前期的這個對信息的分類、梳理、篩選、整合、重構的過程,是信息框架的構建過程,是信息圖表設計的重要基礎。信息框架的構建可以讓信息在信息圖表中呈現的效果具有條理且有根據[3]。
首先,信息圖表設計與敘事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如果把敘事理解成“敘述故事”的話,敘述故事的人需要考慮用什么樣的方式把故事講清楚,讓聽眾明白并理解自己的故事。同理可推,信息圖表設計,則是用信息設計的方式來“敘述信息”,信息內容是信息圖表所要敘述的“故事”,設計則是敘述信息的手段與方式[4]。因此,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把故事講好”。
其次,信息圖表設計與敘事都需要條理性。在敘事中,需要存在清晰明確的敘事線索,各個要素之間既是獨立的又是有聯系的整體,最終形成完整的敘事線。同樣,合格的信息圖表可以讓受眾更容易地讀懂復雜的信息,在前期構建信息框架時,設計師就需要構建出有條理的、系統性的,且符合大眾認知規律的信息框架,才能把圖表的故事講述得更合理,受眾能更容易地理解。
最后,信息圖表設計與敘事邏輯有一定對應性。在信息圖表的前期設計準備中,設計師就需要考慮信息圖表做什么內容、怎么表現內容,而這與敘事邏輯中的“故事邏輯”與“敘述邏輯”相對應,因此在信息圖表設計中融入敘事的邏輯思維,可以幫助設計師更有效地構建信息圖表的框架并為信息圖表的設計打下基礎。
故事邏輯是敘事邏輯中關于“講什么”的研究,就文本類的敘事邏輯來講,情節、人物、主題是故事邏輯的重要部分。以此類推,信息圖表設計首先應圍繞信息圖表具體要“做什么”來研究,筆者把信息圖表設計的“故事邏輯”分為信息主題、信息要素和信息線索3個部分,在此基礎之上,整體把握信息圖表設計中信息的條理性與完整性,構建出高效的信息框架。
3.1.1 信息主題的探索與發現 對信息主題的探索與發現,是信息圖表設計前期的基礎。在信息搜集的過程中,信息主題是信息圖表的中心,設計師首先明確圖表的信息主題,并帶著問題搜集資料,較為全面地認識與理解信息主題。
英國設計協會總結了一套“雙鉆石”模型的設計流程(圖1),“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往往會使用極其相似的手段去進行設計,我們歸納出其中的特點并總結為雙鉆石設計(The Double Diamond)”。它將設計流程分解為4個步驟:Discover(發現)、Define(定義)、Develop(發展)、Deliver(輸出)。第一顆鉆石為“發現問題”與“定義問題”的第一、二階段,第二顆鉆石是“發展”與“輸出設計解決方案”的第三、四階段[5]。發現與定義問題的過程,正是思維從發散到集中的過程。
信息搜集的過程也是同樣的,設計師在面對一個信息主題時,首先需要大面積地搜索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從一個點擴散開來,再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發散式地研究問題,盡可能地開放自己的思路,不限制于某個具體的點,全方位、多角度地搜集資料,是發現與洞察的過程。
下一個階段則是思維集中的過程,設計師需要回到信息主題,匯總資料并重新審視發現的問題,聚焦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去除多余的不被需要的信息,并對信息內容進行提煉組織,是思維聚焦與收斂的過程。在資料搜集的全過程中,設計師需明確信息主題,牢牢緊扣主題,從主題出發再回歸主題本身,圍繞著信息主題進行思維的發散與集中。
3.1.2 信息要素的篩選與歸類 信息要素的篩選與歸類,可以有效地梳理信息的邏輯。信息圖表常常包含大量繁雜的信息,在搜集時要對信息進行分類梳理,梳理出不同種類、不同維度的信息要素,例如數據、圖像、文字,以及時間、空間的不同緯度。
不同種類的信息圖表集中表現的信息要素不同,且各要素間可以互相組合或轉化,所以在設計信息圖表時,設計師需明確信息圖表的中心要素,分出主要和次要的要素,并聚焦主要要素,對主要要素的主要內容、可能的表現形式有準確把握,精確傳達信息圖表的內涵,傳達“正確”的信息。
例如數據圖表以數據內容的表現為主,需要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后期的設計會涉及統計圖表;圖解性圖表以信息圖形化的表現為主;綜合性信息圖表則可能綜合了圖形的表現加以數據化的說明。因此設計師需要對不同種類的信息要素進行篩選與歸類,刪除多余的信息,提高信息的準確度和傳達的有效性。

圖1 “雙鉆石”模型
3.1.3 信息線索的串聯 信息線索的串聯,是信息連結的紐帶。正如文本敘事中的人物與情節,情節為人物的發展而服務,并將一個個相對獨立的人物聯系起來形成連續的敘事線。在信息圖表中,所有的信息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信息圖表需要構建圖表內容的信息框架,為信息主題的表現而服務。信息線索的構建,可以有效串聯信息。
在串聯信息時,設計師根據信息內容的種類尋找規律并構建線索,例如時間性的信息,可以構建時間線索,在圖表中常表現為時間軸等形式;再例如空間性的信息,則可構建地理空間線索,在圖表中常表現為地圖等形式。信息線索的串聯,可以將信息圖表中的各個信息要素形成相對系統性的整體,讓信息有規律可循。
同時信息線索也是受眾讀圖的一個重要瀏覽線索。信息圖表的目的就是實現信息合理化的認知,有規律的信息線索引導受眾的瀏覽順序,并可以簡化讀圖難度,幫助受眾較容易地對信息有順序性、系統性的認知。
敘事邏輯中的“敘述邏輯”,是關于“如何講”的研究,它可以從層次、視角、時間、空間幾個方面來把故事變形,是講述故事的一種方式。信息圖表則是通過信息設計的方式“敘述故事”。因此信息圖表的敘述邏輯應是關于“如何做”的問題,筆者在此初步探討信息圖表設計的敘述層次與敘述視角。
3.2.1 信息圖表的敘述層次 本文中信息圖表的敘述層次,指信息敘述的層級組成結構。信息圖表的信息框架,是構建關于“如何做信息圖表”的內容框架,有條理的信息框架則可以提高信息傳達的效率。設計師需靈活處理信息,構建出能夠最大化表現信息特征的敘述層次,為信息圖表的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信息圖表中的敘述層次并不是單一的,可能是一種或是綜合運用幾種方式,筆者在此列舉了幾種搭建信息圖表框架的常用方式:
(1)主從式的信息圖表是信息圖表中較為常用的信息結構,信息圖表呈現由總體到部分的布局。總分式架構的信息層次較為明確,從主體信息出發,再延展出下一個層級具體的信息點,通過分組的方式,在整體的大框架中形成小框架,每組再次分類的主體框架表示主從結構,使信息呈樹狀延展,逐步深化信息深度。例如《The Various Varieties of Vegetables》蔬菜種類信息圖表(圖2),作者先將蔬菜分成綠葉蔬菜、海洋蔬菜、根莖類蔬菜、莖桿類、莢豆類等,進一步在以上框架下細分,再將綠葉蔬菜分為卷心菜、烹飪蔬菜、沙拉蔬菜,在主從式的信息框架下作者呈現了對蔬菜種類較為系統性的設計梳理。主從式的架構,有利于展示體量大、分支多且相對系統、完整的信息內容。

圖2 蔬菜種類信息圖
(2)遞進式的信息圖表常見于演變、流程、推導式的信息圖表中。信息結構呈現層層遞進的線性構成,例如現常見于媒體端的信息長圖,為方便閱讀,較多是從上而下遞進的層級架構。以《A Brief History of Lighting》照明簡史信息圖(圖3)為例,該信息圖表敘述了人類從古至今對于照明的認識變化,通過信息圖形的時間遞進來敘述人類對照明的發現歷程,沿著時間線推進信息,信息的敘述層次為層層遞進式。

圖3 照明簡史信息圖
(3)對比式的信息圖表常用于同一層級中,需對比多個對象的信息結構。對比式的框架能直觀展示不同對象在相同對比條件下的比較,并將對比下的差異生動地呈現給受眾。例如《The Price of Being Batman》(成為蝙蝠俠的花銷)(圖4),該圖表表現了1939年與2013年兩個不同時間點“成為”蝙蝠俠所需花銷的對比,以住所、衣著、交通工具、零件的花費為同等對比條件,在對比中生動有趣地敘述了“成為”當代蝙蝠俠花銷巨大。
(4)關聯式的信息圖表常用于信息處于同一層級且有關聯的信息結構。例如《38 Ways to Make a Perfect Coffee》(做出完美咖啡的38種方法)(圖5),該圖羅列了38種咖啡的制作方法,在這種信息圖形的羅列中,表現不同咖啡間咖啡、水、牛奶的不同比例,有助于受眾對咖啡有個初步的了解,并讓受眾根據自己需求獲取有用的信息。
關聯式信息圖表呈現的信息內容常有互相關聯且存在差異性的特征,羅列的方式可以呈現出較為完整的信息框架以及信息之間的差異比較。這種關聯式的信息圖表,有助于展示同一信息層級中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信息,可以使受眾在一張信息圖表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信息。

圖4 成為蝙蝠俠的花銷

圖5 做出完美咖啡的38種方法
3.2.2 信息圖表的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指的是敘述時看故事的角度[6]。如今較大部分的信息圖表,都是從設計師的視角進行敘述,構建設計師所想要表達的信息框架,單向輸出設計師自己的想法。但同時,因信息受眾群體的差異化,人們對信息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設計師應根據情況適當地轉換敘述視角進行設計創作[7]。
首先,從設計師的視角看。設計師是信息的觀察者和傳達者,從設計師的視角出發探究信息和設計創作是信息圖表設計最基礎的要求。與此同時,設計面向的是廣大群眾,設計師可以進一步細化受眾人群分類,針對不同的信息目標受眾,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例如兒童、青少年、老年等不同視角。準確的敘述視角可以讓信息的傳遞更具方向性,也有助于不同類型的受眾人群讀懂信息。
其次,從受眾的視角看。受眾是信息圖表的接收者,因此在信息圖表設計中,我們也可以考慮從受眾的敘述視角出發,了解其需求,并在信息圖表中加入受眾參與的部分,讓信息更具互動性,強化受眾的體驗感。例如互動性的設計表現,在設計師的設計引導下,受眾與信息進行互動,從受眾的自身出發,產生一種與信息互動的行為,例如通過投票或留言,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結果,再經過信息設計的呈現,完成受眾與設計師共同參與的設計過程。敘述視角的切換能夠表現出受眾對信息的感受與理解,信息圖表的形式也更靈活且更具互動性。
敘述視角的轉換,有助于信息圖表敘述視角的多元化表現。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設計的互動性也被更多地考慮到設計的實際應用中。
敘事邏輯和信息圖表設計,其目的都是“講好一個故事”。因此,在信息圖表設計的信息框架構建中加入敘事邏輯的思路,具體分析信息圖表中的“故事邏輯”與“敘述邏輯”,可為設計師提供一些切實有效的信息圖表設計思路與方法。在信息圖表中,如何更有效地敘述信息并傳達信息,仍是設計師們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