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其

圖1 一粒珠
在公元前,《詩經》中就曾記載了一種銅壺,這種銅壺采用銅鑄造工藝,是我國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由于銅器文化十分發達,并以制作精良、技術高超著稱于世,所以很多后世的器皿造型都帶有最初時的影子。在清代就出現了一把名為“八仙過海提梁壺”的銅器,這把壺的造型十分優美,壺頸小而美,腹部鼓,頸側兩端帶有一對銜環,壺腹裝飾有八仙,人物姿態萬千,栩栩如生,壺底還有“乾隆年制”的字樣,非常的具有時代特色。
圖1“一粒珠”壺就采用相似的外形設計,只是壺腹的裝飾由銅塑換成了更加符合紫砂壺特征的紫砂陶刻。通常情況下,紫砂陶刻題材的選擇與定位跟器型有很大的關系,從過去流傳下來的紫砂陶刻作品上我們可以發現,詩文雋語、禪宗敬意、成語典故還有山水、人物、花鳥等繪畫都可以成為陶刻所要表現的內容。所以很容易讓人產生紫砂壺為主,陶刻為輔的先入為主的印象。然而隨著紫砂與陶刻不斷的發展,我們會發現這種主次關系并非是牢固不變的,因為當紫砂陶刻衍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本身的藝術性特質就會凌駕于紫砂壺之上,這時候就很難說清是紫砂壺上的陶刻襯托出紫砂壺,還是紫砂壺作為載體襯托壺上的陶刻了。這就如同后工業時代的工業設計理念的發展,當最初為了降低成本而形成的簡化設計風格形成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量變形成質變,極簡化的工業設計風格也就自然而然的能夠被稱之為藝術了。紫砂陶刻的發展也正是屬于這種情況。
“一粒珠”壺上的陶刻裝飾以“八仙過海”作為創作的主題,所以這把壺的造型也與通常印象下的紫砂壺結構有所不同,其采用了當下較為少見的軟提梁設計。在過去,軟提梁式樣的紫砂壺曾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壺式造型,由繩索、金屬所制成的提梁由于便于生產制作,也便于攜帶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在廣大的茶館中,幾乎都是這樣的軟提梁式紫砂壺,但當茶館逐漸零落消失,以觀賞為側重的硬提梁紫砂壺也就順理成章的取代了軟提梁成為了提梁壺的主要結構形式,所以在眼前這件作品“一粒珠”壺上采用軟提梁的設計是有著特殊目的。
“八仙過海圖”的刻畫在紫砂壺面上線條清晰,畫面干凈,運用陰陽刻交替使用的方法區分出人物輪廓,傳統祥云樣式的海浪向上卷起,讓人感受到一股向上升騰的支撐力,在海浪之上八仙面貌殊異,具有各自的人物特色,在陶刻的表現下顯得簡潔,干凈,與大海作為背景的主題相呼應。八仙過海是一個帶有神話傳說色彩的創作主題,歷代的文藝創作中,有很多諸如壁畫、雕塑等等十分形象逼真的藝術塑造,單純的想要依靠紫砂陶刻在畫面上進行突破是相當困難的,在這里就要發揮紫砂陶刻本身的優勢,那就是陶刻與紫砂壺是一體的,過去常有一壺一世界的說法,這件作品中,“八仙過海圖”就是一個獨立成型的世界,紫砂壺的造型恰恰是為了配合這一陶刻主題而生的。
“一粒珠”壺最上方的圓珠壺鈕較普通的略大,象征著當空的太陽,這與壺腹上的陶刻主題相呼應,正是因為太陽處于正中,所以“八仙過海圖”中才會那么的干凈清澈,沒有任何陰影,同樣大海的空曠無邊也在這把壺上予以體現,壺鈕之下的嵌蓋與壺身連成一體,就猶如水天連成一線。前方壺鈕高高昂首,以三彎的形式流口向前,這就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與壺面“八仙”的面部表情指向一致,同時由于軟提梁設計,沒有壺把的冗綴,壺身可以與壺流暗接以后形成一個渾圓的球體,干凈利落,與陶刻主題以及整體造型所要塑造的世界高度重疊。
“壺隨字貴,字隨壺傳”,前人所總結的關于紫砂陶刻的感悟可謂十分精深,然而其終究帶有當時時代、階層所帶來的局限性,紫砂陶刻是書畫藝術在紫砂上的有力延伸,當優秀的陶刻創作主題出現的時候,紫砂陶刻本身也就不再處于次要的位置,進而可以要求紫砂壺在造型上予以配合,至于先有紫砂造型還是先有陶刻的討論其本身并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當紫砂陶刻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來設計的時候,顯然可以先一步考慮其承載的形式。總之,紫砂陶刻已然成長為具有獨立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其未來必然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