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峰

圖1 智圓行方壺
紫砂的誕生是大自然的恩賜,紫砂藝術的誕生卻是我國社會文化環境下的必然結果。首先在紫砂誕生的故鄉有著種植茶葉的悠久歷史,飲茶文化蔚然成風,其次,地處江浙交界,自明代開始就是文風鼎盛的地區,這兩者相互作用,讓紫砂藝術悠然的披上了文化的外衣,進而不斷發展衍變,成為了能夠承載眾多精神文化內涵的載體。陶都宜興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這種傳承與紫砂藝人的智慧相結合,也就誕生了一套完整的紫砂制作成型工藝,這種獨特搭配絢麗的文化,也就成就了名揚海內的紫砂藝術。
紫砂壺作為一件普普通通的茶具,深度的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從造型的設計、制作階段蘊寓創作的內涵主題,圖1 紫砂壺“智圓行方”就是這樣制作而成的。這把壺的命名體現出強烈的傳統文化色彩,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智圓行方這個詞通常用來表達智慧的通達,行為的端正,是行為與品德的雙重標準。明代張居正則更加直接,他認為“智圓行方。忠不近名,言不泥常。”這些言行之中,包含了傳統文化中對于方和圓的理解。這種認識也伴隨著我們的文化傳承而一直延續到了現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認為,圓即圓滿,周全;方即端正,不茍。進而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將人的言行分為圓滑和端方,間接和直接兩種形式。
在紫砂壺造型的塑造中,從工藝上一直強調方和圓的變化,而以方圓作為創作主題的紫砂壺“智圓行方”正是將文化內涵和工藝技法深度融合的體現。這把壺的造型獨特,壺身呈四方形,分上下兩級,如同食盒一般疊在一起。壺身的線條并非挺直方正,每到轉折即以曲線過渡,四角圓潤非常,帶有典型的方圓融合的藝術特征。底層壺面為倒梯形,向內傾斜,上層高長壺頸,同樣為倒梯形,上下部分的轉折順暢,以內渾角修飾,上下聯系的線條沒有中斷,從壺口一直延伸到壺底。壺口部分采用嵌蓋形式,口蓋四方渾角,同樣方而不直,過橋鈕橫貫蓋面上方,鈕下為氣孔,壺鈕鑲接的時候采用暗接法,角度卻極小,讓人能夠感受到那種上下的轉折,線條卻不生硬。
壺流與壺把的塑造形制跟壺鈕一致,同樣四方的輪廓,流自壺身中部出水,流身向前后急促向上延伸,流口平壺口;壺把的外形則在傳統耳形把的基礎上配壺身筒的二階變化,上部略微延伸,無論是壺流還是壺把在與壺身筒鑲接時都采用了跟壺鈕與壺蓋鑲接一致的手法,看似有棱但線條連貫。
從整體的外形輪廓來看,壺把纖細精巧,壺流高聳挺立,兩側的線條都帶有向外拓展的張力,且與壺身過渡柔和,壺鈕作為中心的樞紐無形中成為了壺流和壺把聯系的橋梁,三者的輪廓構成一個完整的線條趨勢,流嘴經壺鈕到達壺把,再由壺把回到壺嘴,這種無形的循環構成了一個無形的圓環,跟整體方的形象相互對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結合茶壺整體的鋪砂質感,既有光澤又兼具柔和的線條,讓紫砂本身的溫潤之美散發了出來,方和圓的界限在無形中混為一體。用這樣的茶壺來品茶,方圓兩種心境自然會伴隨著行茶人的心境而發生變化,兩者相互平衡,相互映襯,無形中提升了作品整體的藝術品位。
此壺選擇了方圓相結合的造型,體現出做人要講原則講底線,也要講究做事的方法。作品“智圓行方”正是通過形體中對于方圓之間變化的演繹,來體現出文化傳承中對于道德品質的認同,在思考和創作中加入了創作時自身的理解。融匯了紫砂壺的歷史,融匯了先人智慧,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追求。
紫砂壺藝創作不僅是對傳統的繼承,工藝上的重復,而是對文化的傳承發展,所以在選擇一些傳統的文化題材的時候,自身的認識,在理解之后的闡發就顯得尤為重要,有著自身獨特認識的紫砂壺才是具有靈魂的,也是自古以來紫砂藝術創作的核心動力。簡潔的造型由此便具有了文人的氣質,深邃的思想也由此可以包含諸多內容,當代紫砂創作就是將這一切都融匯進紫砂的歷史,彰顯出這個時代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