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芝
資源型聚集產業憑借著數量多、經濟效益高的優勢,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在傳統資源型聚集產業發展模式的引領下,資源型聚集產業在經濟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①。資源型聚集產業轉型的重點是經濟轉型,只有在經濟上進行轉型,逐漸改變資源型聚集產業現有的局面,培育更多的主導產業,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聚集產業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推動資源型聚集產業從生產性轉變為消費性和綜合性,實現資源型聚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②。
孫曉華等人③以美國的休斯敦、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為例,在自然資源的要素稟賦基礎上,分析了資源型地區的形成原因,討論了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帶來的產業發展困境,根據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戰略舉措,總結出資源型產業的轉型模式,從而為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李爾彬等人④以宜春市為例,通過分析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在現階段的發展現狀,總結出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替代產業模式、產業延伸模式、產業復合模式等方面,選擇了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策略。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在需求波動下,研究資源型聚集產業經濟轉型模式,能夠實現認為這種模式經濟型聚集產業在經濟轉型上的可持續發展。
高新技術產品是指具有高附加值且更新速度快等特點的技術密集型或現代技術密集型產品。對資源型聚集產業而言,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是對傳統資源型聚集產業進行升級換代,提高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競爭力,是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舉措⑤。就以山西大同市為例,大同市將煤炭的精密加工與潔凈煤的轉型發展作為煤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并得以實施,其中開發水煤漿、上馬洗煤加工項目發展比較突出,已被實踐證明是煤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經濟性是資源型聚集產業在資源特性方面、發展方式方面、文化底蘊方面和人文內涵方面的綜合體現,是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經濟靈魂,是資源型聚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具有非常持久的影響力,具有強大的支撐力和整合力。資源型聚集產業創新應堅持以特色求發展、以特色創優勢的工作思路,實現特色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就煤炭產業而言,煤炭屬于一次性能源,產業鏈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也比較多。煤炭生產排放了大量的矸石和礦井水。火力發電后,火力發電廠排放大量粉煤灰,已成為煤礦城市污染的主要來源。以循環經濟的觀點來看,煤矸石和粉煤灰是發展建筑材料的優勢資源,而礦井水是很多行業不可或缺的資源。以煤矸石、粉煤灰為原料,發展循環經濟,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選擇。
資源型聚集產業延伸是指在國際分工的客觀背景下,在技術創新與進步的共同推動下,資源型聚集產業由低端生產逐步向高端生產逐步發展的過程⑥。資源型聚集產業進入衰退期以后,可以向縱深發展,擺脫衰退,進入全新的、更高端的發展階段。
資源型聚集產業延伸機制是當資源型聚集產業處于衰退期時,其價值鏈上的其他環節并不一定會出現衰退現象,相反,資源型聚集產業價值鏈上的其他環節可能具有更大的市場潛力和利潤空間。因此,資源型聚集產業延伸可以為企業帶來全新的利潤增長點。舉例來說,在傳統的轉型模式經濟中,制造業與服務業是完全不同的,服務業被認為是企業利潤的來源,而其他服務于產品價值實現的環節則被認為是生產過程的附屬品,或者與企業的戰略目標背道而馳。資源型聚集產業延伸有效地克服了這個缺點,公司不僅可以通過自己銷售產品來獲得利潤,也可以通過銷售服務來獲得市場競爭優勢,這對實現資源型聚集產業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對于資源型聚集產業,后者的價值增長甚至比前者更快。因為資源型聚集產業延伸的生產能力過于旺盛,利潤率也比較低,甚至為負,價值鏈上的售后服務和技術支持的利潤率可能遠遠高于生產環節。舉例來說,在美國的機車制造業中,機車本身價值僅占工業總收入的5%不到,而與之相關的機車服務工業則占了95%以上,后者約為前者的19 倍,拖拉機制造業則約為后者的30 倍。
就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經濟轉型模式而言,資源型聚集產業延伸模式是指在原有的資源型聚集產業基礎上,不斷擴大和延伸資源型聚集產業鏈,使其原有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產品得以深加工制造。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傳統資源型聚集產業向高技術或高附加值資源型聚集產業的演化,從而獲得加工附加值的過程。
資源型聚集產業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通常被看作是資源型產品的生產基地,也是我國資源型聚集產業結構中以資源為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在資源型聚集產業中重工業占據比重較大,大多處于資源型聚集產業鏈的前沿,初級產品所占的比重較大,深加工和終端產品所占比重比較小,下游加工業相對薄弱。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產品以廉價型的初級產品為主,大部分產品的技術含量偏低,且附加值也較低。資源型聚集產業可以通過產業延伸模式,以資源開發為基礎,發展下游加工制造業,形成資源深加工利用產業集群⑦。伴隨著資源型聚集產業鏈的延伸,下游及配套服務企業也隨之不斷增加。由于專業化生產、低成本運輸和交易等特點,使大量與資源型聚集產業生產經營相關的企業聚集在一個空間中,從而就會形成集聚產業經濟。就市場競爭而言,資源型聚集產業鏈實質上就是一條價值鏈。在這個價值鏈的源頭,資源型聚集產業已經擁有廉價資源的優勢。此外,資源型產業集聚現象帶來的集聚經濟使價值鏈具有競爭優勢,從而使整個資源型聚集產業經濟獲得競爭優勢。例如煤的西運東輸,不僅給鐵路運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造成了酸雨等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如坑口電廠建在東部地區產煤地區,脫硫處理集中,電能對外輸出,或建立電解鋁、氯堿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的加工企業,不僅有利于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經濟轉型,而且非常有利于優化資源型聚集產業的布局。
從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生命周期、競爭力和資源稟賦約束三個維度,將資源型聚集產業屬性劃分為強屬性和弱屬性。如圖1 所示,資源型聚集產業生命周期的弱周期和強周期分別代表著下降和上升階段,由此建立資源型聚集產業識別模型。

圖1 資源型聚集產業識別模型
根據資源型聚集產業識別模型的結構,可以將資源型聚集產業劃分為八種類型,其中,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生命周期、競爭力與稟賦約束的屬性如表1所示。
很明顯,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生命周期和競爭力都處于弱勢地位,稟賦約束較強的產業屬于資源型聚集產業,但是,僅僅把資源型聚集產業中的一項因素定義為資源型聚集產業,不僅會使太多產業進入資源型聚集產業的范疇,而且與現實相悖。例如山東省濟寧市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競爭力也很強,盡管煤炭采選業的發展呈下降趨勢,但由于兗州煤業等優勢企業的存在,采煤行業還有發展潛力,顯然不應該被定義為資源型聚集產業?;趯Y源型聚集產業及其區域屬性演化機制的認識,結合資源型聚集產業的具體情況,在資源型聚集產業生命周期的三大要素中,至少有兩個產業具有弱或強的約束條件,為方便描述,將其定義為資源型聚集產業,即產業分類表中的四類產業,結合資源型聚集產業的具體特點和識別因素分析,表2 列出了四類資源型聚集產業的轉型機制和原因。

表1 資源型聚集產業分類表

表2 資源型聚集產業的成因分析
產業替代模式是一個產業不斷衰退和再生的循序漸進過程,通過產業替代模式實現資源的重組,有利于資源型聚集產業由低效率轉變為高效率,實現資源由衰退到新興的再配置。對于沒有替代資源的資源型聚集產業,在經濟轉型上只能采用產業替代模式。
對于資源型聚集產業經濟轉型模式而言,資源型聚集產業替代模式是通過對資源型聚集產業現有基礎的考察,選取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產業,應用資源型聚集產業的區域優惠政策為其提供大力支持,使資源型聚集產業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企業,建立全新的產業群。與此同時,針對資源型聚集產業原有的資源優勢,從一定程度上需要限制生產規模的擴大和資金投入,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新型主導聚集產業經濟轉型的扶持上。由于擺脫了對原有資源型聚集產業的依賴,資源型聚集產業替代毫無疑問是最徹底的轉型模式⑩。
資源型聚集產業替代模式雖然是最徹底的轉型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只適合滿足下列條件的資源型聚集產業:
第一,資源開發成本高且處于經濟落后期的資源型聚集產業。由于資源的長期開發,單一資源型聚集產業的儲備糧雖然比較豐富,但是資源的埋藏條件和品位逐漸下降,在經濟需求波動下,進一步開發不具備任何優勢產業,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必要。此外,一些單一資源型聚集產業經過長期的開發與發展,早已經進入到了資源枯竭狀態,沒有辦法繼續以資源開發為目的繼續發展下去,然后對外部還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補充。上述這兩種單一型資源型聚集產業在經濟轉型上可以考慮產業替代模式。
第二,資源型聚集產業可以籌集到資金和吸引外資的能力較強。針對資源開發已經進入到轉型期但是還沒有建立起可以替代產業鏈的資源型聚集產業,由于資源型聚集產業的財政收入和GDP 下降,導致資源型聚集產業投資環境逐漸惡化,缺乏對資金的吸引力和對人才的吸引力。而實施資源型聚集產業替代模式需要外資與企業內部資金的結合,推動資源型聚集產業替代群的發展,形成資源型聚集產業經濟轉型與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第三,必須結合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以及市場現狀等多個因素的支持。政府可以通過引進高新技術型人才、擴大市場競爭力以及技能培訓等形式,加強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綜合實力,形成與資源型聚集產業經濟轉型相配套的互動鏈。
本文對需求波動條件下資源型集聚產業的經濟轉型模式進行了研究。從資源集聚型產業創新模式、資源集聚型產業延伸模式、資源集聚型產業識別模式、資源集聚型產業替代模式四個方面進行了資源集聚研究。集聚產業經濟轉型模式實現了需求波動下資源集聚產業的經濟轉型,促進了資源集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本文只考慮到經濟轉型模式,而缺乏如何提高資源型聚集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研究,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強對資源型聚集產業效益的研究。
注釋:
①廖紅偉,高錫鵬.要素配置與資源型產業經濟增長——基于東北地區87 家國有森工企業數據分析 [J]. 江漢論壇,2019(09):26- 35
②周煉. 經濟轉型視角下我國產業整合的動因、模式及趨勢 [J]. 商業經濟研究,2018,750(11):172- 174
③孫曉華,鄭輝.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模式:國際比較及借鑒[J].經濟學家,2019(11):104- 112
④李中建,魏雪瑩.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對策——基于企業,產業,經濟三個層面的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3):34- 39
⑤陳天妮. 產業經濟轉型和改革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業創新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758(19):7- 10
⑥沈軍.數字賦能,創新驅動,以綠色發展助推產業轉型升級[J].水泥工程,2020,33(01):1- 6
⑦尹宏. 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城市經濟轉型[J].宏觀經濟管理,2016(03):75- 77
⑧錢巨炎. 發揮政府產業基金杠桿作用撬動浙江經濟轉型升級 [J]. 中國財政,2015(24):38- 39
⑨袁蓉. 經濟轉型升級階段我國流通企業商業模式探索[J].商業經濟研究,2016(14):5- 7
⑩馮笑. 新時代產業經濟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探析 [J]. 商場現代化,2019,892(07):173-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