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月月
(安徽新華學院,安徽合肥 230061)
英語文學作品大都反映英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傳遞作家濃厚的人文主義情懷,讀者可透過作品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感悟善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學素養是復合型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有助于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因此,在培養高等人才的大學教育中,對于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應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國內應用型高校并未充分重視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學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由于課程設置有限等諸多主客觀原因,大學英語教學中針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培養的內容一直非常有限。因此,如何提升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成為很多教師和學者關注的話題。
近年來,國內關于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質的策略研究也呈逐年上升趨勢,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將教學內容與英美文學知識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于英語文學的興趣;(2)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通過課外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3)憑借網絡學習的方式,如慕課,激起大學生的英語文學學習興趣,借此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
以上三方面的策略研究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學生的英語文學學習興趣及培養英語文學素養:前兩種研究策略相對傳統,一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二是學生課下閱讀的組織性有待提升,因此,這兩種策略的效果有待商榷;第三種基于慕課的培養策略順應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但是單純的慕課形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該策略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總之,提升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的策略非常值得新的嘗試和鉆研。
教育學家博耶爾的《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首次在教育領域中用到學習共同體的概念[1]。霍德在2004 年將學習共同體描述為:“一個基于學校的學習共同體應該將學習視為一個持續的合作過程,并推動其向前發展,從而提高校內學習和生活質量[2]。”學習共同體在國外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布朗的“網絡課程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過程”,喬納森也列舉了一些網絡學習共同體項目成果,包括CSILE(計算機支持的有目的的學習環境)及學習圈等系統。學校的 “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共同組成的基層學習集體,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國內關于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在2000 年之前幾乎是空白,而近幾年的相關研究開始逐漸增多,內容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1)學習共同體的基本理論研究,力圖為理解學習共同體以及有關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提供一個參考的框架[6];(2)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平臺建構研究,主要探討一些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的研究與設計[4];(3)關于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旨在探索教師如何在學習共同體中實現自我專業的發展[5];(4)學習共同體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一些學習共同體的實證研究,看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是否有助于學生的學習,以及是否能被學生普遍接受[3]。
綜上可見,將學習共同體應用于教學實踐已經成為一種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新趨勢。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與新媒體相結合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組織性較強,且具有交流的開放性、時空的超越性、操作者的交互性、傳輸的高效性等優點,利用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優勢來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本研究擬構建的網絡學習共同體以安徽省某應用型本科高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為主要成員,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定期開展英語文學相關知識的學習。研究需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網絡學習共同體是否能被大學生廣泛接受?(2)網絡學習共同體在具體構建過程中的可行性如何?(3)經過一年的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學習者的英語文學素養是否得到提升?
(1)開展問卷調查:在課題開展之初設計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意向調查表,通過數據分析我校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的熟悉程度、接受程度以及該學習模式的預期可行性。
(2)對象基本測量: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2018 級建筑學本科1、2 班及2018 級國貿本科1、2 班。通過分析2018—2019 年度第二學期的大學英語(2)的成績,得出平行班級的英語水平是否平行。
(3)文學素養前測:由主授英美文學課程的相關項目組成員編制針對基本英語文學知識的試卷,確保測試卷的科學性,并得出研究對象的英語文學素養現狀。
(4)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包括人員組織,材料輸送,討論方式和評價方式。具體內容如下。
1)人員組織:每個班級8 人一組建立微信群,每組成員中根據組織能力選出一名組長,成績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其主要任務是監督每位成員在學習共同體活動中的參與度;各組成員在微信群進行每兩周一次的學習,每位學生的每次學習都要留下記錄,并定期進行討論交流。項目組成員也分別加入微信群,跟蹤網絡學習共同體的進展狀況。
2)材料輸送:學習材料包括微課視頻、MOOC視頻、文字學習材料、作業、測試等。微課視頻由項目組成員精心挑選,難度適中,容易激發研究對象的學習興趣,適合研究對象觀看學習; MOOC 視頻是由項目組成員所承擔的相關課題中所錄制的視頻課,也是針對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而精心設計;文字學習材料主要是項目組成員經過商榷所挑選的經典英美文學篇章;作業、測試則是由項目組中主授英美文學課程的成員所編制,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科學性。所有學習材料由項目組成員按時定期輸送到各個網絡學習群體。
3)討論方式:班級的學習小組在每次學習結束之后在微信群進行討論,分享學習心得,提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且討論解決方法;每兩個平行班級在每4 次學習結束之后,項目組成員將進行訪談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煉網絡學習共同體中的主要問題并討論解決,如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學習材料的接受度、作業及測試的難度等。
4)評價方式:在為期一個學期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學習結束時制定學習評價表,學習評價表內容包括學習者對學習活動中的學習能力和頻率的自我評價,學習者本人對學習共同體中的其他成員的學習能力和頻率的評價。
5)文學素養后測:編制難度相當于針對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水平的英語文學知識的試卷,得出學生在經過一個學期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學習之后,英語文學素養的狀況。
通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結合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學習特征,項目組成員對學習小組進行了相應的引導和干預,保障了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活動正常、健康進行。經過兩個學期的學習與討論,從平行班級的文學素養后測成績得出,實驗班級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班級,可見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對提升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有效性。當代大學生是巨大的網絡用戶群體,利用他們的“網絡依賴”特征,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通過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來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且或將成為大學生相關人文素質培養的一種可行性較高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