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杭芳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金華 321000)
以微博、微信、微電影等為代表的微媒體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網絡時代。功能強大、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的微媒體作為新興媒體,正悄無生息地侵入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作為當下微媒體時代中最活躍的群體,一直處在微媒體使用的最前端,是微媒體最忠實的體驗者和使用者。網絡媒介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微媒體已然成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網絡主流媒介,是大學生獲取新知識、實現人與人的交往以及表達個人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超過60%的大學生每周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微媒體的時間大約為30.8 個小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 年初網民上網時長有明顯增長。大學生獲取信息最受歡迎的渠道是通過手機中的各種微媒體APP,其使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網聊、娛樂、網上購物、網絡學習、了解時事以及玩網絡游戲。其中有一部分大學生已經出現了過度沉迷于微媒體、頻繁掏出手機查看更新的消息等行為,嚴重影響了其學習、生活以及社交活動。超四成的大學生常會因為刷消息而忘記時間。
開放、虛擬的網絡信息,傳播速度飛快,信息內容多元,使得積極的信息與大量“黑、黃、灰”信息摻雜,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過多,信息安全無保障。部分大學生面對大量的網絡信息有“茫然的感覺”,對網上的信息內容無法進行有效分辨,看待網絡信息缺乏辨別過濾能力,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和判斷,極易在虛擬的空間里迷失自我。有近七成的大學生會將自己的照片等隱私上傳到微媒體上的個人空間,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在微媒體時代,部分大學生一旦離開了網絡,就會覺得空虛無聊,網聊已經成為大學生交流的常態。一大部分自制力較差的大學生常常以沉迷網絡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過度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在虛擬的空間里不能自拔。井噴式的信息傳播,讓有著極強求知欲、模仿力的大學生在面對微媒體中各類新鮮事物時無法自拔,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盲從和跟風,挑戰道德底線。
近一半的大學生能將文字、圖片、音頻等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大部分大學生已開通微信、微博等微媒體,并能經常更新、轉發和評論。豐富的網絡社交資源,使得大學生更愿意借助微媒體進行交流,形成過度依賴。部分大學生在線上溝通得十分順暢,有時可能還可以交流得火熱,但一到線下卻不知所措,無話可談。虛擬化的網絡極易使大學生置身在虛擬的空間中,分不清虛擬與現實,對虛擬空間中的事物津津樂道,卻對周邊的事物視若無睹,與他人關系逐漸疏遠淡化,使得自己現實中的人際交流能力降低,極易自我封閉,十分不利于學生的身體發展,而且很有可能會形成孤僻、自閉的性格。
隨著對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深入研究,在多種網絡素養的內容中發現,以下五個網絡核心素養決定著大學生能否順利使自己的網絡素養整體得到提升。
微媒體的接觸能力,是大學生與微媒體之間產生連接的必備條件,因為如果連接觸的機會都沒有的話,那其它的可能性也就更幾乎為零了。要想擁有微媒體接觸能力的最基本條件是:有接觸微媒體的終端設備、可連接的網絡和網絡使用技能。
截至2020 年3 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04 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97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這些數據中,大學生的比例逐年增高。我國大學生的微媒體接觸能力較其它群體來說普遍較強,因為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但由于大學生群體的諸多原因,其與微媒體的接觸習慣未達到一定的良好程度,因此有可能會導致較多的突發問題。
微媒體的認知能力,即對網絡的認知能力。大學生對網絡的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對網絡信息背后的社會環境和寓于其中的社會意義、社會關系沒有很好的區辨力。這是因為大學生正處于其價值觀、世界觀等形成的關鍵時期,還處在不穩定期,周圍環境的變化、周邊人的不同觀點等等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認知[1]。此外,大學生對網絡的認知基本屬于自發主動認知,缺乏學校、家庭、社會等在這一方面的持續引導和教育,也缺少相應的制度約束和道德束縛,從而使大學生網絡認知能力渠道單一,主動探究的動力匱乏。
微媒體的產消能力,指微媒體的使用和創作能力,也就是微媒體的消費能力和生產能力,通俗地說就是既是網絡的生產行為同時也是消費行為,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大學生的網絡消費行為主要是為了學習、娛樂、購物和八卦圍觀,而網絡生產行為也有評論、點贊、轉發,部分大學生的生產行為還有網絡創業,如在淘寶、拼多多、抖音等網絡平臺上自主創業。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因此不論是網絡消費行為,還是生產行為都需要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規范和社會道德,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都會受到懲處。
微媒體的批判能力,也就是網絡信息的甄別、分辨能力。大學生的微媒體批判能力提升空間還很大,“拿來主義”盛行,不會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客觀的判斷,有時可以說是“全盤接受”“一味迷信”。在微媒體平臺上,大學生從眾心理明顯,認為“別人沒遇到的事情,肯定也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認為“別人都在用,那自己用用也無妨”,因此盲信、盲從現象嚴重,這也是現在網絡輿論反轉現象劇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和風險以及過度娛樂化或是污化的網絡信息無限制傳播,使大學生逐漸喪失了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缺少了對網絡信息的正確解讀能力,使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的甄別、分辨能力愈來愈弱化。
微媒體的反思能力,即網絡信息的反思能力,它是通過網絡參與而形成的理性的心理內化思考能力[2]。通過反思,我們可以回過頭來分析自己言行的對錯或是做事的成敗得失。大學生在微媒體環境中各種行為的付諸之后也應及時進行反思,哪些是對的,哪些是就應該做的,特別是那些不明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就被鼓動轉發,甚至去擴散不當言論的錯誤行為,事后一定要做深刻的思想檢討和反思,以免再犯大錯。作為網絡世界中的先行者,大學生應當發現當前網絡空間中所存在失范現象,并及時反思,努力讓自己成為網絡生態的凈化者。
俗話說“強按牛頭不喝水”。當前,面對鋪天蓋地、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大學生自身如果缺乏主觀意識,不會獨立思考,肯定是無法適應社會需要的。因此,如何從大學生自身角度去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自覺地進行內省與領悟,通過自我教育,把正確接觸和運用網絡變為自覺的行為,強化自我的網絡素養培育,就顯得十分必要。
想要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核心素養,大學生自身要主動掌握微媒體理論知識,努力拓展微媒體的運用技能[3]。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十分利于將理論知識與網絡實際活動結合起來,及時提升微媒體使用能力,在未來面對網絡突發事件時具備應對能力。
在微媒體環境中,自如使用微媒體是大學生當前生活的常態,大學生在日復一日的網絡使用中要學會利用微媒體發展自己。通過查看最新時政新聞、在線學習等方式,在發展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提高網絡素養水平。大學生應主動將上網精力更多地用在學習文化知識方面,利用網絡進行碎片化學習,如知識學習、技能提升、心理疏導等,使自己在虛擬的空間中實現人生“增值”。
大學生應充分挖掘并發揮自身的興趣點,豐富現實生活中的業余生活,積極鍛煉身體,強健體魄,努力拓寬人際交往,積極參加學校、社會正能量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逐漸擺脫對虛擬空間的依賴,培養自己的實干能力,養成積極正向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當前社會,人人都是自媒體,數億網民擁有了自由的發聲渠道。大學生作為主力軍,在這種形勢下,必須認識到自由發聲的同時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4]。在各種網絡信息滿天飛的虛擬世界中,“黃黑灰”的信息參雜其中,因此,我們每一位大學生在此紛雜的微媒體環境中都應該不斷增強自身的網絡自律意識,依法上網,依規上網,堅守法律法規底線、守牢道德底線,學會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偽,理性地思考和判斷,文明上網,傳遞正能量。
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還應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常言道,“越自律,越自由”。越優秀的人,自律能力越強。大學生要從內心里接受自律將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不能隨波逐流,降低自我要求。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既不拖延,也不懈怠,全力投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學生喜愛微媒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隨時關注到一些與自己年齡相仿、興趣相投、有共同語言的同齡人的生活動態,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受朋友圈信息影響很大,因此選擇正確的微媒體朋友圈對大學生成長尤為重要[5]。大學生應選擇跟隨那些知識面廣、責任感強、具有正能量的朋友作為自己微媒體朋友圈的“長住民”,遠離傳播消極能量的人群。身處于向上、向善的微媒體環境之中,大學生可以發揮特長、改掉陋習、身心愉悅,有助于自身獲得全面健康的成長。
種類繁多的微媒體已然形成了多元的微媒體文化,其消極、具有負面影響的網絡信息必然會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構成嚴峻的威脅,從而導致大學生網絡素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事實上,對于大學生的網絡保護,政府、高校甚至企業都已經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問題卻依然存在,原因在于大學生自身沒有積極配合,缺乏相應意識,使得很多措施無法完全見效。在微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只有通過增強自我的接觸力、認知力、產消力、批判力和反思力,使“五力”群聚形成合力,才能使自己的網絡素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