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孟維娟
小學生由于自身經歷和知識不足,在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時較難想到合適的應對措施,且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如果對事情處理不當,很容易心理不平衡。除此之外,一些家庭的教育也使得部分學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出現了獨立性差、情緒控制不穩定、依賴性較強、無法接受挫折的情況。不過專家對于小學生階段心理發展特征的研究表明,除了先天基礎,后天環境以及引導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應當進一步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國少部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還不理想,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人才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開展素質教育的同時,還需要考慮人才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心理素質決定著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如今,我國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對偏遠地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教育工作人員提供幫助。
在偏遠地區的小學應當開設專業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中心。首先,要完善專業人才的培訓工作,挑選部分具有專業基礎的教師參加心理咨詢的培訓,從而提升教師的心理咨詢專業水平。其次,要做好心理咨詢的輿論宣傳與引導作用,鼓勵一些心理素質偏差或者心理有問題的學生主動咨詢。再次,對于部分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的學生應當進行疏導,并根據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開展咨詢服務。從次,可以在校園內設立一些健康咨詢的信箱,方便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學生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傾訴自身的心理煩惱,而教師可以通過回復進行指導。最后,學校還要加強心理咨詢訪談工作的保密性,在咨詢的過程中要注重方法和技巧,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具體心理狀態,根據原因制定個性化的對策,不斷發掘學生的潛力,通過心理咨詢來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除了校園的心理咨詢輔導,班級也可以設立心理咨詢活動。首先,班主任或者心理健康教師可以組織以團體心理咨詢理論為基本的指導方法,從而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共性問題,對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價值觀,還要注重班級環境建設,讓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團隊合作,形成良好的班風。其次,教師還可以組織主題班會,讓學生自由表達自身的觀點,如分析校園暴力事件,通過討論宣泄自身的情緒,從而讓學生加強對于問題的思考,并據此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他們不斷改進自我。
首先,在進行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通過一些適當的教學內容將心理教育滲透其中。其次,要把心理健康的內容體現到教材的解讀以及實踐活動中,比如可以在語文、品德與社會等學科當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不斷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少數偏遠地區的教師生活、工作壓力較大,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會受到一定的困擾。因此在偏遠地區的學校要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困難,給予教師更多的關懷以及物質和精神保障。偏遠地區的教師也應當不斷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控制好自身的心理和情緒,不斷提升自身科學知識素養和教學技能,加大心理健康相關的培訓力度,以學生為主體,保障學生的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僅只是在學校中開展,還需在家庭中滲透。因此,學校應當重視與教師、家長的交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學校、家長、學生溝通的平臺,為學生塑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成長環境。讓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身的看法和意見,不僅能夠快速獲取學生的基本心理信息,還能夠在發現問題后及時進行反饋,通過融合學校、教師以及家長三方面的共同力量,更好地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對接家庭和社會等社會支持系統,發揮積極的鞏固作用
家庭和社會是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支持力量,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這兩者的積極支持。家庭和社會因素是引發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對接家庭和社會等社會支持系統,使其提供良好的支持,發揮積極的鞏固作用。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課程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和父母的聯系,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況。
總而言之,偏遠地區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學校和教師不斷努力和探索,通過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幫助小學生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同時,還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家校交流平臺實現學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落實小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社會支持政策與具體措施,為偏遠地區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增添有力的保障,從而推動學生的健康、健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