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春艷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讓知識教學有良好的組織與構架,還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多元價值。教師可以合理地將德育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認識所學知識內容,幫助學生建構積極正面的價值體系,并且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能夠更好地實現地理課程教學的多元目標,而且學生不僅可以充分吸收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內容,還能重構理解、認識事物的模式,這對于學生而言是更有價值的課堂學習收獲,會讓學生的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都得到提高。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教師要通過分析解讀課堂上的相關知識,引起學生對外部世界的關注,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這對于學生學習這門課程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教師不僅要拓寬學生的思維,還要在教學模式和理念上多進行優化創新。除了要夯實學生的理論根基,教師還要善于進行相應的教學延伸與拓寬,結合具體的教學主題引入更多課本中沒有的素材,讓學生對于學習主題有更深入的認識。這能夠促使學生關注很多他們感興趣的主題,能夠推動學生進行有效的延伸閱讀和課外學習,提高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極大地增加學生的課堂學習收獲,是德育的教學輔助效果的一種體現。
要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可以找到多樣化的教學切入點。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學生熱愛國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吸收能力。比如在教學“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除了讓學生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的發展動態,關心國家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情況。這會很好地增加學生的理論知識積累,讓學生的認知范疇得到擴大。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科素養,這也會為學生新知識的吸收掌握提供很好的輔助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地理課程教學的推進會更加順暢,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德育也能夠在課堂上有良好的滲透。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應當不斷豐富課堂上的有效教學資源,多引入一些延伸拓寬的知識內容。這既是對知識教學的良好輔助,這也能夠引發學生一些更深入的學習思考,能夠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形成與強化。同時,通過各種拓展資源的引入,可以為學生剖析解讀一些復雜問題提供參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并且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多引導學生觀察與留意周圍的生活,體驗與感受地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應用與體現。這會很好地培養與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此外,學生還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并對一些社會現象有所思考。這才是德育的融入要達到的良好培養效果,也會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收獲。
比如,在教學“城市空間結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入城市空間結構的一些相關資料和數據。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展示我國城市空間結構的具體狀況,引導學生觀看視頻的同時進行深入思考,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視角,促進學生多重學習感觀的形成,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豐富思維認知,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德育水平。當學生看到那些課本中沒有的數據圖片后,注意力會非常集中,也會對這些延伸內容的學習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多嘗試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為課堂上知識的解讀提供幫助,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是提升課程教學綜合質量的有效方法。
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掌握的知識會越來越豐富。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應當給學生創設更多實踐探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不僅可以體現出課程學習的趣味性,也是對于學生多元學科能力的鍛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學習印象,也能夠直觀理解這些知識的使用方法。這樣能夠實現更好的綜合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多元學科能力,體現出德育的功效,實現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開展單元活動“學會小區域調查”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開放化的實踐探究空間,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家鄉環境進行調查與分析。學生在思考發現家鄉環境存在的問題后,能夠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有針對性地進行問題的分析、解答,并對當前家鄉環境的改變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一般學生對于這種實踐活動會很感興趣,為了提出具備參照價值和實用性的方案,會廣泛搜集資料,就問題做深入的調查與分析。經歷了這樣的活動過程后,學生會對這個學習主題建立十分深刻的學習印象,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為牢固,達到地理課程教學的綜合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