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琪
(都柏林圣三一大學,愛爾蘭都柏林 999014)
奧斯卡·王爾德(1854-1900)是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先驅。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詩人、劇作家和藝術家。王爾德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一個受人尊敬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外科醫生,母親是詩人和作家。他從小就深受文學的影響。奧斯卡·王爾德畢業于都柏林三一學院,并繼續在牛津學習。他受到沃爾特·帕特爾和約翰·羅斯金的美學思想的影響。他接觸了新黑格爾主義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前拉斐爾兄弟會的著作。這為他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指明了方向。王爾德很聰明,說話很強硬。憑著華麗的談吐技巧,他成了當時最著名的人物之一。19 世紀90 年代初,王爾德通過一系列對話和散文完善了他的藝術觀。他把頹廢、口是心非和美麗的主題融入了他唯一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
唯美主義運動是19 世紀以法國為中心,在整個歐洲傳播的一種文學思潮。它是一場支持文學、美術、音樂等藝術的審美價值高于社會政治主題的思想藝術運動[1]。唯美主義把藝術的形式美作為一個絕對美麗的藝術命題。這種美就是脫離現實的藝術美。美術家和美術家認為,藝術的使命是給人一種愉悅感,而不是傳達一些道德情感信息。唯美主義者反對功利主義的藝術觀。他們堅持藝術不應該有任何說教,而應該追求純粹的美。他們相信美是藝術的本質。美學認為藝術是至高無上的。他們還認為藝術不受道德的限制。為藝術而藝術是美學運動的口號。唯美主義運動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暗示而不是陳述,追求感官享受,廣泛運用象征手法。最重要的特征是追求事物之間的相關性。19 世紀末英國美學運動的形成有兩大要素。是對享樂主義的批判。二是莫里斯的藝術人生觀。米厄美學觀的理論基礎是美。此外,前拉斐爾兄弟會的主要代表人物羅塞蒂和斯文伯恩的努力,最終形成了唯美主義運動。人們普遍認為,唯美主義運動與當時發生在法國的象征或頹廢運動同屬一個范疇,是英國國際文藝運動的一個分支。這場運動是反維多利亞運動的一部分,帶有后浪漫主義的特征。它的興起是對社會功利主義和庸俗的反抗。
巴茲爾是《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的主角。他是個畫家。作為一名藝術家,他對美有著執著的追求。在他眼里,藝術就是美,藝術高于一切。當他第一次見到道林時,他被自己英俊的外表所震驚。他懇求道林做他的模特,給他畫一幅畫。巴茲爾纏著多里安做他的模特,道林答應道。這反映了唯美主義對美的最高追求。巴茲爾只注重道林·格雷的造型,也可以說他那一刻的美麗。藝術的價值在于將現實世界中瞬息萬變的瞬間以相對固定的形式凝固。而繪畫正是藝術表現形式中最美的形象。亨利勛爵,一個專橫的貴族,一個頹廢的花花公子,對巴茲爾說:“我親愛的巴茲爾,他是一個水仙,你當然有一種理智的表達方式。但是美,真正的美,在智力表達開始的地方結束。智力本身就是一種夸張的方式,它破壞了任何一張臉的和諧。這也體現了唯美主義為了藝術而藝術。
唯美主義的一個方面是對美的追求。所以道林吻了吻他自己的畫像,因為它太美了。當他想到畫布上那張白皙的臉即將受到的褻瀆時,一種痛苦的感覺油然而生。有一次,在對納西索斯的孩子氣的嘲弄中,他曾吻過或假裝親吻過那些畫著嘴唇的人,而這些嘴唇現在對他如此殘酷地微笑著[2]。”唯美主義者認為,美與道德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他們無視道德,盲目追求美。道林·格雷長得非常英俊,有著優美彎曲的猩紅嘴唇,坦率的藍眼睛,清爽的金色頭發。他認為沒有哪個帥哥能像多麗婭那樣殺人。
唯美主義有一點,那就是生活的藝術性。這本書,《道林·格雷的畫像》,充滿了關于藝術和生活的對話。這些對話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隱喻。對話中出現的形象,英俊的男人、畫家、戲劇演員,都是藝術意象的象征或隱喻。唯美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象征主義的廣泛運用。巴茲爾是藝術家和作家的化身。在他眼里,藝術就是美,藝術高于一切。他是王爾德和美學藝術觀的體現。亨利勛爵代表的是現實,而不是藝術。道林·格雷受到了他的影響,成為一個利己主義者。亨利勛爵給了道林·格雷一本書。“它的寫作風格是一種奇特的寶石風格,生動而晦澀,充滿了隱語和古語,充滿了技術表達和精心的釋義,這是法國象征主義學派一些最優秀藝術家作品的特點。書中有蘭花般可怕的隱喻,色彩也同樣微妙。感官的生活是用神秘哲學的術語來描述的”[4]這本書顯然是一本美學著作。
在王爾德看來,美是至高無上的。它是文學作品的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美是文學作品存在的唯一條件。藝術表現美,藝術具有存在的價值。這是王爾德唯美主義的基本觀點。王爾德的唯美主義是一種使人認識到自己個性的文學理論。正如他所說,藝術品“應該有與普通人性格相去甚遠的鮮明個性,而這只會通過奇怪的奇怪渠道,在作品中以新的、令人驚嘆的方式接近我們,我們更愿意歡迎他們”[4]顯然,在王爾德的美學框架中,作品的個性與作家的個性沒有天然的聯系,只有“作品中的新事物和令人驚嘆的東西”。換句話說,這種所謂的“個性”來自作品本身,與造物主的“個性”沒有因果關系。他所倡導的是作品本身的神奇魅力,即人格魅力的存在,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王爾德將他的理想人格化,同時也將他的人物理想化。在《道林·格雷的畫像》中,女性人物顯然是模糊的。一方面,它反映了維多利亞時代對婦女的偏見。另一方面,它暗示了王爾德的性別取向,而這一點在時代上是不被接受的。王爾德對女性人物的對待反映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傳統: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靠舞臺和表演,正如賽比爾所證明的那樣。這種處理是時代的產物,是其審美信仰的產物。
王爾德在《道林·格雷的畫像》的序言中說:“巴茲爾·哈爾沃德就是我的樣子;亨利勛爵就是全世界認為我的;道林也許是我在其他時代想成為的人[3]。”在這部小說中,道林把亨利勛爵當作他的老師。他讀了亨利給他的一本書。他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然后完全墮落了。道林以為這是他的故事。但這本書是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前寫的。這部小說反映了王爾德對藝術和生活的看法,他認為:“生活模仿藝術遠比藝術模仿生活更重要。”在這部小說中,道林開始模仿亨利勛爵給他的書中的主要人物。從此,他真的成為了一個自樂主義者,一個“浮士派”式的追求者。他的臉還年輕,但畫像卻一天天變得丑陋和丑陋。這是他墮落靈魂的反映。雖然他有時討厭這幅畫和自己,但他更為自己的享樂主義感到驕傲。
作為唯美主義代表的《道林·格雷的畫像》是奧斯卡·王爾德的唯一一部小說,展現了王爾德的美學觀和藝術的至高無上。20 個世紀,這部小說引起了爭議。現在,當人們研究這部小說時,他們會發現,道林·格雷的主要人物是唯美主義的良好體現。
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積極捍衛藝術的純潔性和獨立性,拓展了美的領域和藝術表現的范圍,提高了藝術表現力。同時,審美文藝的反理性傾向、享樂主義和消極世界的厭倦,使其成為一種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趨勢,標志著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