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路國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教師樹立育人理念,切實地踐行育人行為,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實現健康發展。傳統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小學德育工作中,不僅可以實現德育教育資源的豐富,還可以使學生在儲備豐富文化信息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有效熏陶,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質,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于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筆者任教的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八仙橋中心小學在實施小學德育工作的時候,立足傳統文化的不同內容,創設多樣活動,驅動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塑造道德品行,具體做法如下。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是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現。尊禮行禮,便于學生在體驗社會活動的過程中,美化自己的形象,給他人留下好印象,同時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因此,在組織小學德育工作的時候,學校將禮儀文化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禮儀文化是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的,在現實生活體驗過程中,學生隨處可見對“禮”的宣傳和踐行。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學校樹立生活教育理念,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挖掘點點滴滴的與禮儀文化有關的內容,借此進行禮儀文化宣傳,幫助學生踐行“禮”。
具體來說,在實施日常教學的時候,從學生進入校園那一刻起,學校就開始宣傳和實踐禮貌性為。比如,在學生進入校園時,會看到各學科教師站在校門口迎接他們,在見到老師之后,無論是自己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學校都要求學生道一句“老師好”。同時,也要求老師對學生進行回應。在這樣的日常宣傳和實踐中,整個校園不僅充盈著禮貌氣息,還可以使學生在日常實踐中真正地形成禮貌行為、文明禮貌意識。
愛國精神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同時愛國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愛國精神的熏陶下,學生會建立家國意識,意識到先有國后有家,做出有利于國家、社會發展的行為。同時,學生還可以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國家使命感,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人生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學校隨處可以聽到、看到與家國有關的熱點新聞,有效地利用社會熱點,不僅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受到真人真事的激勵,向榜樣學習,塑造愛國之情,踐行愛國行為。
對此,在實施小學德育工作的時候,學校會借助網絡渠道,搜集以“愛國”為主題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設計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2019年是中華民族共和國成立50周年,在國慶花車游行隊伍中,師生看到了中國女排的身影,這一畫面成為當日的熱議話題。對此,學校精心地組織了主題班會,由班主任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國慶游行視頻和女排隊員參與歷次比賽的視頻。直觀的畫面很容易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和心靈上的撼動。在視覺作用下,不少學生深受感動,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在觀看之后,班主任可以向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如為什么中國女排要贏得比賽,為什么她們可以站在國慶游行的花車上?借此使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動性,感受女排姑娘的愛國之情,由此受到熏陶。
百善孝為先,“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公德的基石。當前的大部分小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的呵護和關懷下,很少有孝道意識,甚至部分學生覺得父母對自己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如此錯誤的想法和做法,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且小學生在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學習榜樣,渴望成為榜樣。對此,在實施德育教育活動的時候,學校可嘗試從身邊事情入手,挖掘、樹立榜樣,滲透孝道文化。
例如,本校二年級的一名學生的父母離婚,跟著媽媽生活。在看到媽媽每天辛苦賣涼菜的畫面后,他幫助媽媽一起工作,回到家中也會幫助媽媽洗衣、做飯,減輕媽媽的勞動負擔。于是,師生將他作為孝道榜樣,匿名地在班級里進行贊揚,并要求每一個學生回到家中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總而言之,育人是教師的職責,在實施小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重視德育教育,并善于挖掘傳統文化的德育因素,采用多樣的方式將其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在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德育熏陶,塑造道德品行,實現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