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姚承勝/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英專課堂經歷了從傳統教學模式到現代教學模式的蛻變,教師也秉持了知識與技能并重的教學觀。但課堂作為學習與教學的重要媒介,僅少部分學生出于學習興趣而參與其中,更多則是默不作聲,將課堂全部交與教師掌握。而大部分教師并未采取有效手段解決此情形,無視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事實。長此以往,這種教學過程的長期積累使學生徹底失去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不能將自身帶入課堂,更無法做到學以致用,因此經調查后發現,學生普遍表示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收獲較小,反而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更加夯實。對此現象,作為一名高校英專教師來說,應反思自身,若只以課本為主、黑板與多媒體設備為輔助工具,則整個課堂與傳統課堂并無差異。而語言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語言習得要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開展,所以將課堂交還學生,讓學生能夠自主習得語言,提高習得有效性則十分必要。
盡管語言教學以從重規則學習轉變為重技能培養,許多高校的英專課堂上也只是大量舍棄語法翻譯法,令聽說法取而代之而已。在根本上雖加強了學生的“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但卻忽視了他們在交際中正確使用英語句子的能力。此外,學生技能的提高還是依靠教師講解—知識歸納—大量練習的模式來達到,其中根本落腳點還是大量練習。這種熟能生巧的學習方式固有其作用,但語言學習應在自然情境中完成,這便涉及到話語情境。在這方面大部分英專課堂的話語情境設置太過單一,僅以情景劇、師生問答、生生互動這樣的環節加以展示,沒有從多維度體現社會交際互動的功能,從而割裂了語言與交際互動的統一關系。長此以往,學生在這種缺少社會交際互動的情境下進行語言學習,掌握的則是缺乏語言結構塑造的語言。
好的教學需要有理論的指導,理論可以為教學提供學術支撐。想要了解語言結構如何被社會交際互動塑造,需要從音系學、形態學、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多個方面進行理論透析,而不能單純將其統歸于語法。高校英專課堂現狀對理論較為忽視,追尋其原因本質上由于理論性課程多在高年級開設,而學生在基礎期未形成對理論學習的重視,所以理論學習效果不佳。由此可見,即使理論方面產出了很多豐碩的成果,但想在教學中進行實踐具有一定難度。顯然,這種教學與理論的脫節使得教學改革進度相對滯后。就設置話語情境而言,若要改善這種現象,需要教師將理論與實踐融合起來制定多種話語情境,并經過測試后將適用于課堂的話語情境帶入教學中來。
互動語言學認為是社會生活和人類行為系統中的一部分,認為語言形式與話語功能密不可分。不同于傳統理念,互動語言學注重語言的真實使用。代入教學中,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更注重學生對語言的運用效果。其中,互動交際是語言的表達形式,是語言在話語情境中的實際使用。互動交際需要參與者的加入,以自然口語為環境依托,在互動中摸索語言的結構,學會組織話語。根據說話者的意圖進行“下一輪”話語的推進,在互動交際的過程中發現語言結構形式。因此,話語情境是互動交際的載體,想要在教學中使學生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首先要設置合適的話語情境。話語情境又可以分為主觀話語情境和客觀話語情境,其中主觀話語情境包括互動參與者的情感態度、身份背景、表達意圖等,客觀話語情境包括語境、互動環境等。結合互動交際,在設置情境時則要考慮到語言從各個方面將如何被塑造,以及參與者的會話意圖如何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多模態形式表達出來。
話語情境的模式按照教學媒介可以分為線下話語情境、線上話語情境、線上加線下的混合式話語情境模式,其中線下話語情境模式最為常見,而混合式話語模式最具發展潛力。對于混合式話語模式的設定此處舉例說明,例如教師在線下課堂提供一個口語類話題“Recommend a Place for Foreign Friends to Learn Chinese”,在參與者互動的過程中記錄發音、對詞匯的選擇、對詞義的運用以及是否符合語境,并對出現的錯誤或理解不當進行修改和調整。此后要求學生在線上將該話題的內容整理成相應文本形式,又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按照交際互動方式可以分為語言應答的話語情境模式和非語言應答的話語情境模式。語言應答的話語情境從語言的各個方面(音系、形態、句法、語義、語用)研究其結構和使用方式,以保證優質的話語情境。在互動過程中使用抑揚頓挫、有節奏感的語言會大大提高語言的表現力,使話語情境更加豐滿,不顯枯燥無味。若要凸顯英語語音語調的韻律美,讓受眾體會到英語的異國風情與獨特風格,就要創設能體現出這些的話語情境。再說句法對話語情境建設的重要性,句子、小句、短語甚至單詞都可以構成話語情境。例如:“Help!”展現了接下來情境推進的方向,暗示了參與者該如何回應才能彰顯話語的合理性。而好的互動交際也不單是重視句法的結果,也需要其他因素的參與,畢竟互動交際是個復雜的系統。這其中還涉及到語義和語用,通過話語銜接的手段表達參與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語用確定參與者在會話中扮演的角色、與其他參與者的關系等。針對這兩者,則需要創設相應起承轉合的話語情境,使參與者輸出符合情境的語言。非語言應答的話語情境主要由參與者的表情、手勢、身勢、眼神來表達其意圖。通過參與者的互動與其認知因素,在真實語言使用中會對語言結構和規則的形成起到作用。經發現,參與者的意圖會影響語言的表達形式,因此在設計話語情境時要找尋有引申含義為意圖的主題,能夠建設多輪話輪,從中觀察參與者說了什么、為什么說以及怎么說。從內容構成角度看,話語情境又大致可分為接近生活類和非生活類。無論在教學中創設哪種話語情境,要做到凸顯參與者的生活和思想總貌的主題。對于非生活類的話語情境,要對學生學習起到切實幫助,并做到引起參與者交際互動的興趣,能夠帶給學生真實的言語體驗。
語言教學現傾向于能力教學,不再為了練會而練習,想要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也不能只依靠呆板的大量操練。以一口語語料中的場景為例:
A: How about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tomorrow?
B: oh, I have been to the Great wall.
上述對話中B所使用的時態have been是表現參與者的一種經歷,在話語情境中是作為拒絕某邀請或建議的一種理由,而表示邀請也不局限于一種情境設定,有時可以增設邀請前序列,例如下列對話: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B: No, I haven’t.
A: How about going to play tomorrow?
B: Sounds good.
這一組對話中的邀請則變換了一種方式,不僅從說話人視角更從應答者視角出發,考慮到話語情境起到的全局作用,進一步推進了話輪的產生。此外,從互動語言學的角度出發,話語情境要更多考慮社會屬性、交際互動、語言環境等條件,以確保語言成線狀輸出。另外,好的話語情境能產生良好的互動,而語言輸出具有動態性,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由標記或無標記的方式進行連接,因此語言交際是一種動態的、立即生成的過程,在交際的過程中發現語言的構成形式。因此,創設優質的話語情境十分必要,使學生切實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并用于交際,能夠領會語言要義,這是話語情境起到最大的作用。
本文從互動語言學的角度闡釋了交際互動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顯示了話語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并解釋了如何建設話語情境,這為改善高校英專教學做出了一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