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欣/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
高等職業院校英語課堂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改革創新,提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和措施。可是現階段的情況是老師教得艱辛,教學的效果卻很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學生英語水平與就業崗位(職位)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經抽樣調查,其緣故在于高職院校的英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忽視了學生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進而造成英語課堂教學和學生就業層面的兩難。因而必須從學生就業導向性的角度進行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方法科學研究,以塑造一線所需要的高等應用性復合人才。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對象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二是從中專、技校、職高學校升學的學生。第一類學生參加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和知識,但整體水平不高。第二類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且對英語沒什么興趣。面對這類水平參差不齊,且基礎薄弱的學生,我們原來的教學策略不能夠非常好地對于這些學生進行英語課堂教學。
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所作的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大規模擴招100萬人,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這一政策的推出,也導致高職學生生源更加復雜、多樣和知識結構層次不齊。
現階段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意識偏移了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性,以提升能力為目地的高等職業教育規定,忽略了高職教育是以學生就業為核心的文化教育,忽略了人才的培養要突顯綜合能力的特性,忽略了優秀人才教育要考慮崗位職位的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和素養的必須,進而造成了英語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職位要求和學生就業企業對學生的素養要求相錯位,沒有從源頭上把塑造學生的應用能力放到課堂教學的中心部位。從教學方式上看,現階段很多高等職業院校英語課堂教學關鍵選用的還是教室黑板、教材加粉筆的教學方法,老師授課行為主體,學生是課堂教學上的聽眾,師生關系的互動交流僅限于極少的一問一答,學生英語聽說層面的訓練非常少。這類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學習欠缺主體性、主動性和協調能力,具體應用能力始終沒法提高。
因為受傳統式教學方式的危害,高職英語文化教育課程內容不追求完美具體,沒有充分考慮不一樣種類、不一樣層級、不一樣喜好的學員的特性。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況:老師一人在講臺上演“獨角戲”,老師問問題學生沒有回應,老師沒有辦法。那樣毫無疑問會造成學員和老師授課沒有主動性,老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而學,全是為了達到任務,沒有實際效果。
(1)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家綜合能力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內容的數字化,促使英語從一種通用語言發展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符號系統,由過去升學的“敲門磚”變成在現代企業求職、就業、加薪等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成為在各類職業順利發展的附加能力。
(2)世界變的越來越小的今天,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到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成為與人交流的工具。而大學生也要拓寬自己的就業視野,掌握了英語這門語言工具,無疑也為自己打開通往其他國家就業創業之路奠定了基礎。
(3)我院具有全國一流的實驗實訓室及設備,很多設備是國外研發制作。要操作好這些設備必須學好英語,用專業技能與英語知識相結合才能夠更輕松弄懂設備的原理和應用,最終掌握各種技能,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將原來的培養學生具有較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較強英語語言交際能力,轉變為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使英語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培養學生能夠熟練地應用英語這個語言工具,從事專業實際的應用型人才,以適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留意掌握能力要求的“度”,對學員不適合要求過高,要偏重于塑造學員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學目標制訂以具體情景和職位要求為根據,內容以開發職業技能為關鍵,以“可用語言在工作中做某件事”為點評規范。
以往的教學模式多為教師講、讀,學生練,這樣的教學模式通常只是在灌輸,課堂教學很多時候成了“一言堂”或“獨角戲”,這種教學方法收到大部分學生的抵觸,這樣,也就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未能參與到教學整體過程中來,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差、教育教學質量不能達到社會檢驗的標準。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學生為主導和中心,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學習習慣和專業知識進行學習,課堂上老師可以模擬面試或實際工作場景讓學生參與,進行情景教學。
教學評價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具有導向作用,高職英語教學評價方式與時俱進,與學生的就業創業有機結合起來,但并不是貪小失大,將關鍵的時間和活力放到應試上,急于求成地忽略了學習英語具體的應用能力的塑造。要適度改革創新現行標準考試方式,使之不偏移社會發展對優秀人才的具體要求。不斷創新的以筆試題目定考試成績的情況,同時進行,對聽、說、讀、寫、譯開展綜合性評定,學年中、末各自考評學生英語基本和應用能力,并適度調節各類運用工作能力的考核指標,提升學生就業綜合性素質評價,并且對學員考核評價與交叉性點評緊密結合,表現性評價與綜合型點評并舉。根據提升對人才的培養結果的追蹤,更強的點評。
英語教師應及時了解市場對相關專業英語的不同需求,根據需求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任務。讓老師變成學生與就業市場的橋梁,以通暢院校與社會聯絡的渠道。
“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高職英語教學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需求,將老師的“教”和學員的“學”引到實踐技能塑造上去。
畢業生就業局勢趨于緊張關鍵歸結為于:一是整體而言,供大于求,從表層上,是總數偏多,但實質上只是結構性的供大于求,一方面用人公司找不著適合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為數不少的大學畢業生找不著歸屬于自身的工作中,許多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塑造在校大學生的方向和在校大學生所學的內容與社會需求錯位;二是舍本逐末,難勝其位。在校大學生就業意識不可以立即變化,堅守陳規,也為自己的學生就業產生十分不好的危害。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盡量依據市場的需求去調節教學方式,讓學員的所教能充分運用到實踐活動運用之中,而不是紙上談兵。
英文針對有的人而言,僅僅一門課程內容,而對有的人而言確是一種籌碼,能夠 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整體實力。因此校學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準,給自己的發展創建更大的籌碼。只能學員自身在意,院校的改革創新才更有意義,提升外語水平才可以真實反映提升學生就業水準的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