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瑤/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儀式伴隨人類始終,自學校產生起,儀式在學校中就有了特殊的形式,學校儀式特指由學校主辦的,借助一系列蘊含著德育價值的符號來呈現,滲透一定文化傳統并具有德育意義的儀式活動。學校儀式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滲透在活動之中,應充分發揮學校儀式活動的育德功能,實現其德育價值。
不同學校的儀式活動是學校在其發展歷史中形成的、用于彰顯學校特色的一種形式,是學校文化的獨特標識,是凝聚師生和校友的厚重文化資本。學校儀式活動還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學生在不同的儀式活動中追問歷史事件、思考民族歷史、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正如有學者說到:“學校儀式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這些符號化的象征塑造了群體共同的心理結構和精神追求,使個體獲得情感共鳴,因而對置身其中的文化傳統產生歸屬”[1]。
學生處在特定的群體之中,易于接受并認同集體文化氛圍之下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實質,而學校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儀式活動突出表現了學校的信念和價值取向,對學生的影響是集中的、巨大的。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象化、符號化,融入學校儀式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
學校儀式活動可以發揮活動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通過音樂開場、游戲熱身、深情講述等環節,把儀式內容融入具體的、可感知的情境之中,營造一種感染力的氛圍,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觸動,實現情感升華。
圍繞明確主題展開的學校儀式活動會在傳遞教育內容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比如,在18歲成人禮中,學生可以獲得對新身份和新角色的認識;在祭奠英烈的儀式活動中,學生會學習榜樣的積極事跡,領會革命精神,提升精神境界。
從實踐上看,各種儀式活動一直在學校舉辦,但其育德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一些學校對儀式活動的德育功能和教育意義認識不正確。一些學校一味追求“學業成績、升學目標”,認為其只會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還有學校充分發揮儀式活動的“經濟價值”,利用學校儀式活動的規模化、集中性和影響廣泛性,大規模引入商家獲取經濟利益,導致學校儀式活動充斥著濃厚的商業色彩,功利主義傾向日益嚴重。還有學校花費巨額投資儀式,請來上級領導干部和有影響力的媒體,利用學校儀式活動“裝點門面”,謀取領導個人利益、爭奪學校名氣。
一些學校對儀式活動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較低,開發力度不夠,活動開展前準備不充分、策劃不到位、規劃不詳細,活動開展過程中操作程序不規范、組織安排不科學、技術保障不到位等問題比比皆是。也有不少學校過分追求外在的表現形式和感性手段,片面地將學校儀式形式化而忽視了對學校儀式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核的詮釋,沒有抓住儀式活動的精髓。
學校對待儀式活動不正確的態度促使它們將開展儀式活動的套路固定下來,不加創新盲目套用。沒有考慮學生思想認知等方面的變化,一些陳舊的主題使學生對儀式活動產生了距離感和抵觸、厭倦之情。一些學校沒能從實際出發考慮學生的發展變化與現實需求,導致儀式活動與學生的心里期待脫節,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思想認可[2]。部分學校模仿別的學校的特色活動和品牌活動而忽視了對自己學校特色的開發,照搬儀式活動舉辦突出的學校的做法,導致學校儀式活動同質化現象嚴峻、缺乏個性特色。
學校儀式活動的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必然導致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學生被當成謀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學校集中心思籌備儀式的“表皮”,對儀式活動主題的選擇、內容的安排、教育的意義以及學生的需求和愿望關注不夠,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學生對學校儀式產生審美疲勞和厭倦,不愿意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學校儀式活動的開展提供可行性意見,加劇學生從儀式中離場的現象。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一方面,正如羅宇明學者說道:“儀式教育是為黨和國家的建設事業培養優秀人才,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立場及手段融入學校儀式教育的每一個環節。”[3],學校儀式活動的開展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路線,對學生進行正確引領。另一方面,儀式活動的組織策劃者要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加強學校儀式活動的育德設計。學校管理者要認真思考儀式活動的程序規范和組織安排,正如有學者指出,“要發揮學校儀式活動的德育價值,就必須對學校儀式活動的各個要素和環節進行整體優化,實現儀式各個要素和環節的相互協調、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恰當選擇儀式活動的開展時機,精心策劃儀式的過程,規范儀式操作以及把握儀式實施的節奏都是加強學校儀式活動育德設計要考慮的內容[4]。
第二,處理好銜接,形成系列。學校儀式活動的開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儀式活動體系,使儀式活動與學校開展的其他活動組成系列。因此除了要考慮儀式活動內部各環節的自然過渡,還要注重學校各個儀式活動的系統化,要重視學校儀式活動的日常化和生活化,使之與日常的德育活動構成完整體系,實現學校儀式活動德育價值的保持和鞏固。
學校儀式活動規范性和可重復性的特點,同質化的現象也容易導致學生疲倦、興趣不高,因此,要實現儀式活動的育德功能,就要注重學校儀式活動的創新。
第一,深入發掘學校特色,創新儀式活動。由于學校儀式彰顯著鮮明的“學校個性”,各學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深入發掘本校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地域特色、民族風格進行創新。
第二,重視歷史文化資源,深化德育內涵。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豐富的儀式資源和重視儀式的傳統,新時代下堅持文化自信,需要我們充分運用節日傳統、紅色革命文化、建筑遺產等資源深化學校儀式的德育內涵,使學生在真實體驗中升華思想認識。
第三,提煉世界文化資源,開發新模式。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響,我國的學校儀式應秉持開放的態度,整合中西文化資源,提取其中優秀的儀式環節對國內儀式活動加以改造,借鑒西方現代教育的良好方法,實現儀式活動的創新。
第四,結合實際融入技術,增強體驗感。考慮到學生所處的科技背景,創新學校儀式活動要以新的傳播媒介為載體,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利用網絡視頻的繼時性將儀式活動滲透到不在場的學生中,增強不同時空下學生對同一儀式的體驗感。
學校儀式活動的形式與內在德育價值是“形”與“神”的關系,“神”決定“形”,“形”反映“神”。誠然,適當使用豐富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學校儀式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不能本末倒置,為了追求多樣的“形”而忽視對“神”的把握與要求。所以應在保證儀式內容具有深刻意義的同時充分發揮形式多樣化的作用,讓兩者相得益彰,而不是為了實現學校的利益和名聲“制造聲勢,嘩眾取寵”。
學校儀式活動的設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情感需要,使儀式活動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發展需求相匹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擔任組織策劃者,充分參與儀式活動的設計過程,參與主題的選擇、活動場地的布置、活動的收尾總結工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儀式活動的設計要注重互動性,促使學生在互動中體驗,獲得參與感。應多設計師生、生生以及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避免教師單向度對學生輸出信息而造成學生精神的“游離”。同時,學校儀式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使儀式成為少數學生的“狂歡”,不能只有獲獎學生、學生代表和發言者等少數學生有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