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帥 于 佳 曾 月/哈爾濱金融學院
經濟類大學生即財經類大學生以及綜合類大學的經濟類專業學生。財經類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各類經濟現象,及建立在經濟現象上的政治現象和文化現象,他們視野寬闊,觀點鮮活。
1、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的根本素質,主要包括:思想素質(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次數,誠實守信表現,講文明懂禮貌表現)、政治素質(愛國表現)、法紀素質(遵紀守法表現)等。
2、專業素質
專業素質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主要包括:專業課成績、是否考取專業證書、專業技能(參加競賽獲獎情況、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能力)等。
3、文化素質
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的必要素質。主要包括: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識,文化藝術素養(參加文化社團、文藝演出情況)。
4、身心素質
身心素質是大學生的重要素質。主要包括:心理素質,體育活動等。
5、實踐能力素質
實踐能力素質是大學生的重要素質。主要包括:創新素質、組織管理能力、實踐能力等。
根據哈爾濱金融學院大學生綜合素質調查問卷(學生版)的30道題目,分別為思想道德素質(10題)專業素質(7題),文化素質(3題),身心素質(7題),實踐能力素質(2題),以及教師版和社會版,我們得出了如下結論:
經常參加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獻血、公益勞動的人數達到了65%,有99.02%的人認為誠實守信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品德,經常參加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的人數達到了64%。大學生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需要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少年強,則國強,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學生應正確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理論和法律素養。
專業課成績一般的人達到了72%,參加實踐技能活動和技能競賽的占比達到了71%,對于計算機應用能力,有80%的人只會一些簡單的辦公軟件。近年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科教興國戰略也要求高校培養一大批高素質專業人才,很多崗位對專業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計算機的應用能力也成為大學生的必備技能。
有48%的學生身體素質一般,每天只鍛煉半個小時左右,有33%的學生與同學交往較為融洽,有64%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還可以,可以轉移注意力。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鍛煉并及時調整心態,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態,才能更好地更積極地投身于學習和生活中。
有6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創新能力一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啟新征程,當代青年,生逢其時,責任在肩。
經常參加文化社團、文藝演出、“五能三好”技能活動占比為29%,當代大學生在學好文化課的基礎上,應多參加各類活動,培養團體意識、競爭意識,有益身心健康。
更有65%的學生,他們娛樂游戲的時間大大超過瀏覽新聞的時間。近年來在大學校園中漸漸出現了攀比拜金等不道德信念。這不僅增加了父母的經濟負擔,而且也不利于大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由于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存在缺少集體意識、自我意識過于強烈的問題,這也是難以和同學進行合作、難以融入集體生活,出現寢室內部矛盾沖突的原因。缺少獨立思考能力,獨立進行理性思考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70%的大學生受網絡輿論和生活中輿論的影響,缺乏主見。且互聯網信息大都良莠不齊,大多數邏輯難以自通,不少大學生難以清醒有效的辨認信息。
學習計劃難以落實,對未來沒有清楚的人生規劃。調查結果顯示,近75%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首先遇到的一大難題便是難以維持學習興趣,學習持久性不強。大學四年,有大量自由可支配時間,是用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的好機會,但大多數的學生在進入高校后,通常疏于學習,知識儲備逐年下降。如英語水平一年不如一年。圖書館的眾多藏書出現無人問津的局面,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在臨近考試的時,才開始預習專業知識。出現“16周幼兒園,1周高三的局面”。大學生的學習僅僅為了通過考試,順利畢業,并沒有意識到學習對自身能力和專業的重要性。
普遍大學生鍛煉時長較短,43%的大學生身體狀況整體呈一般趨勢。據調查顯示有16%的大學生體測沒有達標,48%的大學生每天只鍛煉半小時,大多數同學居家時體育鍛煉較少,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競爭最終會表現為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競爭。健康的身體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素質。隨著現代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生面臨的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多。不僅在學習上和生活上,就連就業壓力也是與日俱增。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盡如人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
60%的大學生偶爾幾次參加社會實踐。65%的大學生創新能力一般。由于經濟類大學生職業的特性,需要較多的實際操練機會。寒暑假不少單位不愿招收短期實習生,有部分學生找到了實習單位,但是實習的崗位與專業也不對口,無法充分鍛煉大學生的職業素質。當大學生真正進入工作崗位時,不能很好的轉變角色,對大學生的就業發展有影響。
文化藝術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境界,豐富其精神生活,提升思想境界。
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學生應正確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理論和法律素養,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
學生教育理應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優化教學內容,結合最新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近年來,很多崗位不僅僅需要的是單一人才,需要的是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的復合型人才。
高校須有計劃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研究,定期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狀況,及時對癥下藥。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大學生建立起自覺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
定期開展專題講座,增強學生自我調節的能力。開設相關心理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機構,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和障礙,健康快樂的成長。
從“灌輸式”教學向“啟迪式”教學轉變,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競賽等,學校應成立的大學生創業中心,為廣大有興趣的同學創造良好創新創業和科技發明環境。社會實踐是學校與社會的紐帶,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彌補了學校教育學工作的不足,是促進大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增長才干,健康成長的重要課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三下鄉”,社會調查,社會服務,預就業和實習等。
組織學生進行藝術實踐活動,通過成立大學生藝術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拓展學生的藝術活動空間,推動藝術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