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芬 陳 建 陳 晨 陳宏振 劉愛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強大合力”。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特點、新情況、新問題,直接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題,需要以整體的眼光,充分調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全員參與、全過程滲透,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大學生思政教育協同創新方法相對陳舊,多限于形式上的協同,對于思政課與專業課協同育人的內容與形式缺乏深度研究探索。受大學特殊管理模式與相對寬松的紀律約束,專業課老師與學生接觸少、交流不深,對學生思想底數掌握不夠,效果差強人意。依托信息資源,搭建有效平臺開展協同育人力度不夠,師生之間、思政課與專業課之間缺乏有效交流互動平臺。綜合來看,高校在思政課與專業課協同育人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仍處于摸索階段,遠未形成明確內容、清晰的方法路徑。
剛性制度機制是協同育人工作開展的基礎。當前多數高校既有協同育人制度多為零敲碎打式、片面式協同。一是運行機制不健全。開展協同育人,應建立什么樣的機制、如何建立、規范哪些內容、怎樣實施等一系列問題,多數高校都未能給出切實可行的機制,專業課與思政課也缺少主動推動、參與的意識與積極性。二是考評激勵機制不健全。重智育,輕德育。存有將專業課和思政課割裂開來的片面認識,對專業課教學評價標準具有片面性,忽視德育這個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評價,表現為以“分數”為評價唯一標準,缺乏育人的考核內容,或是僅有原則性要求,缺少可操作性指標。
一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復雜性的客觀需求。21世紀最根本的是對人才的競爭,德育是人才的基礎與奠基工程,新世紀新情況給大學生德育帶來了復雜嚴峻挑戰,能否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優秀可靠的接班人,大學生思政教育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面臨更復雜的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整合和利用有效教育資源共同完成。二是應對時代環境變化、適應大學生群體思想特點的緊迫需求。伴隨我國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經濟社會極大發展、西方多元文化悄然涌入、信息網絡無處不在,在社會文明程度落后于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深刻影響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培塑階段的大學生思想出現了新情況。必須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從影響大學生思想的內、外部多種因素入手,將大學生育人工作滲透到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一是教育的根本屬性決定了思想政治課與專業課的共同育人指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無論是思政課,抑或專業課,都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共同和最終目標,兩者具有共同育人目標指向,與教育本質相輔相成。而且,德育是基礎,是根本,更是全體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主責主業。二是功能的差異性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課與專業課可實現育人優勢互補。育人方法手段有差異,思政課是德育的主陣地,通過顯性教育開展德育,正面引導為主,目標指向明確,針對性強;專業課主要通過隱性教育開展德育,潛移默化中貫穿教學目標,滲透性強。育人時空跨度有差異,較思政課而言,具有載體多、時間長、空間跨度大等特征。育人經驗能力有差異,專業課教師育人經驗和能力較思政課教師存有差距,在育人深度、廣度上還有不足。育人內容載體有差異,專業課課程內容非富,教學實踐環節多,開展育人的平臺載體完善,相對而言,思政課實踐環節相對單一,育人載體較少。綜合比較,思政課與專業課在育人上各有優長,又各不相同,為兩者有效融合,各取所長,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提供了協同發展的空間。
利用教師大會、工作例會、教研室會議、專業會議等多種時機,依托學校、學院、教研室等多級組織,采取政策宣講、領導領學、個人自學等多種方式手段,持續學習貫徹黨和國家關于大學生德育的政策、方針,切實把政策講清楚、把方針講明確、把要求講到位,引導教師從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上認識協同育人問題,幫助其把思想統一到黨和國家的意志和要求上。
許多教師對構建協同育人體系認識上的偏差,來源于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錯誤估計、樂觀認識,缺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心關注。要采取過程參與的方式,邀請專業課教師參與到大學生思想問卷調查、座談了解等過程中,參與到對大學生思想狀況分析的過程上,讓各級各類教師切切實實感受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緊迫形勢與現實壓力,從思想起底激發各級各類教師開展大學生德育的源泉動力。
堅持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評價,對協同育人全過程實施動態管理,把備課、授課、考試、輔導、實習、實驗、論文指導等全過程納入考評環節;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定量評價,構建操作性強、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確保評價公平、公正,把軟指標變成硬杠杠;堅持組織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注重學生評價,將德育作為評教內容,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作為重要參考指標;堅持評價的正確方向,通過考核評價,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效果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