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宇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四川南充 637000)
鋼琴伴奏與自彈自唱作為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最常用的兩種技能與教學手段而被重視。如何體現該實踐操作技能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時代性,筆者將《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作為研究指導范本,分析鋼琴伴奏與自彈自唱在中小學音樂中的應用優勢[1]。下面筆者將其分為兩個板塊進行論述:(1)教師應用優勢;(2)學生受益優勢。
師者,人之楷模。作為培養祖國下一代的中堅力量,教師的技能與創造性不可忽視。配奏風格適當的鋼琴伴奏與歌唱技巧是調動學生學習即興性的動機之一。教師在教學中配奏一首好聽的鋼琴伴奏,調動課堂積極性、易于學生理解樂曲的風格、易引起學生的崇拜感、增加教師的教學魅力與聲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2]。鋼琴伴奏與自彈自唱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技能,更是其與學生之間親密關系的引線。
一位優秀的音樂教師需要具有優秀的品德與責任心、愛心,也需要一對靈敏的耳朵。擁有一對靈敏的耳朵利于在教學中發現不同的聲音、提高學生素質與教學質量,且具有練腦的功效。
鋼琴彈奏需要眼、手、耳、腳、身、腦并用。缺少任何一樣便失去了創造性的源泉。人只有在擁有技巧且專注時,靈感才會迸發而來。具有創造性、個性化的伴奏與聲音猶如暢飲清泉,甘甜清涼;猶如沐浴微風,神清氣爽;讓人感到愉悅。
教師通過練習鋼琴伴奏與自彈自唱有利于其身體協調性、平衡性的發展;提高聽覺靈敏性;練手、練腦、練心[3]。對教師自身的音樂綜合素養能力培養與其教學能力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使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無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筆者認為,唱、謂之身體智能之一;樂、謂之精神能力之一。歌唱亦是技能之一、伴奏樂亦是聽、感、協調能力之一。音樂離不開樂、樂亦離不開人的感知。培養學生好的感知能力、聽覺能力、歌唱能力、想象能力、情感能力,同樣離不開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
(1)示范彈奏(自彈自唱),利于學生的系統性、規律性學習;先聽旋律,后唱歌;曲目風格的大致描繪。
(2)教師歌唱,利于學生學習正確的歌唱方法以及歌唱音色、旋律的模仿;曲目風格的了解。
(3)鋼琴伴奏,利于學生對音準,鋼琴音色——聽覺的敏感度培養。
2.2.1 審美素質的培養
審美素質是指一個人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素養與能力。審美是審美者通過客觀事物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審美者個體的思維、能力的不同,會對同一事物產生出不同的審美觀念。審美素質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個性化。“審美標準是審美主體評價和衡量審美對象的美丑及其審美價值高低的制度。審美標準的正確與否,必須由社會實踐和審美實踐來檢驗?!迸囵B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是音樂教育的職能之一,是審美實踐活動之一。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通過鋼琴伴奏、自彈自唱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聽覺審美、表情審美、動作審美、聲音審美。而審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審美具有階段性與時代性。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任務完成不同階段性的審美教育,根據時代的審美變化而與時俱進,引領學生體驗、實踐審美的樂趣,益于學生培養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情操。
2.2.2 認知能力的培養
認知,是主體收集客體知識的主動行為,是認識意識的表現形式。我們通常情況中理解的認知便是認識,認識可理解為了解、知道。在音樂教學中的認知有主要有兩種:眼視界的認知(肉眼看到的信息);耳界的認知(聽覺信息)。
感知力,主要分為感覺和知覺。在此我們培養的便是學生的聽覺感知力。在彈唱教學過程中,重點圍繞耳界的認知信息來詳述,(1)鋼琴伴奏中,旋律的聽辨益于學生區分曲目風格類型的認知的培養。例如:《送別》,旋律優長、伴奏舒緩、曲調溫婉;《義勇軍進行曲》,旋律堅實、伴奏鏗鏘、曲調激昂。(2)示范歌唱中,老師的歌唱方法對學生影響最為深刻、且易被模仿、被學生當做模板而唱。旋律起伏信息,也是學生能夠最直接提取與學習的。
2.2.3 情感理解、體驗的培養
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復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在音樂教育中情感的體驗是通過欣賞而反作用于聽者的心理歷程體驗,會產生出不同的結果。聽者如何理解音樂中所表現得情感,結果具有獨特性、自由性。相同的音樂同樣也會引起不同聽者的不同情感理解。
“音樂比其他藝術能夠更直接、更有力地參透到人心靈的深處。”“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它用音響素材所構成的音樂形象來表現思想情感,并通過愉悅情感,激發聯想,換起人們的各種感受,從而引發美感?!蓖ㄟ^音樂來享受情感體驗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當然,音樂不是僅僅只能愉悅情感、同樣也可以觸動不同的情感,亦或是悲、愛、恐、喜等。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最常見的便是表現情感愉悅、歡樂、抒情、悲傷等積極向上的情緒。
鋼琴伴奏與歌唱是最易表現歡快節奏的音樂——歡樂、活潑的情緒。如《嘀哩哩》,該曲目歌唱情緒為歡快、幸福。鋼琴伴奏部分開始使用柱式和弦,體現了歡快、節奏鮮明的特征;中間使用了分解和弦伴奏音型,體現了樂曲旋律的靈動性、彈性,且重點突出歌唱旋律部分(歌詞:嘀哩哩 嘀哩 嘀哩哩);曲終逐漸過渡至柱式和弦式,該伴奏襯托了樂曲的氣氛,節奏感強、益于歌唱。鋼琴伴奏與歌唱表現抒情的音樂——深情、舒緩的情緒。如《嘎達梅林》,該曲目歌唱情緒稍慢、贊頌。鋼琴伴奏部分在運用了無旋律帶低音和弦式音型,左右手同時彈奏兩拍,和聲鮮明突出,表達該曲緩慢、深沉的情緒。節奏性強易掌握,且突出了歌唱聲部旋律,不喧賓奪主,恰到好處。
鋼琴伴奏在實踐應用中,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例如:速度、力度是可以隨課堂中學生實際歌唱的情況加以改變的。伴奏前奏結束可做:f>p 提示學生開始歌唱。歌曲中心部分,教師彈奏的力度變化可以提示學生們應如何處理音色變化,提高了學生的配合能力。通過彈與唱的結合手段,益于學生直觀地獲得感性的情感體驗。益于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4]。
2.2.4 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
文化,是“包括了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和其他一切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學到的能力和習慣的復合整體?!薄拔幕诠餐南笳鞣柣A之上,被習得、被分享,是綜合的、動態的?!蔽幕哂歇毺氐拿褡逍裕菤v史變遷的習承,具有一定的融合性、變化性,是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產物。
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文化的理解具有可塑性,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素養。文化知識素養需要在各個學科中去學習和了解。在這里我們單獨羅列出在音樂中的文化性能力的培養。在以往的音樂課堂中,面對新的課程曲目及相關的音樂文化,通常會采取傳統教學手法:口述、多媒體聆聽。而除此以外,課堂中一些具有特性的節奏,民族風格旋律,再用彈唱結合的手法去進行“身臨其中”的聽覺享受,會利于學生的多重記憶,讓學生身感體驗不同文化音樂的聽覺盛宴。例如:通過曲調了解音樂文化;通過節奏了解音樂文化;通過歌詞了解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尊重藝術,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5]。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中小學音樂教育呈現出大眾化發展趨勢,逐漸體現出鋼琴即興伴奏在中小學音樂教育專業中的地位優勢,這就需要我們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加強在鋼琴伴奏方面的能力提升,不斷學習鍵盤與和聲基礎,為日后培養出更具有高素質人才走出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