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軼洋/南通大學文學院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痹趹馉幹幸A得勝利的因素眾多,知己知彼、謀劃戰術、充分準備等條件固然重要,但以上種種也是建立在“人和”這一前提之下的。所謂“人和”,講求的不僅是全國上下、全軍上下同心同欲,一定程度上更是戰爭之中核心人物的“和”?!秾O子兵法·謀攻》篇提出“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指出正確的君主與將領之間的關系,是達成“人和”的重要條件。君王與將帥在一場戰爭中往往起著主導作用,作為戰爭力量的核心,兩者達成“人和”,取勝的把握就更大。下文就“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的內涵進行分析。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夫將者,國之輔也?!睂浭菄业闹匾o助。若是輔助國家得當,國家必然強盛。作為戰場中的核心,將帥在戰爭中總是起著主導作用,可見將帥對國家興盛發展的重要性。所謂“將能”,不僅要求將帥自身有前線作戰之能,奔赴沙場之勇,同時還需指揮軍團之威,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和軍事知識等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將要有“智”?!秾O子兵法·始計》篇說:“兵者,詭道也?!睂O武非??粗刂\略這一因素,《孫子兵法》第一篇講的便是“計”,謀略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將軍在指揮軍隊作戰時,逞莽夫之勇是遠遠不夠的。合理地運用謀略能幫助一方爭取到優勢與主動權,但計謀是“不可先傳”的,這就要求親臨戰場的將軍能夠審時度勢,
權衡利弊。而將軍能夠在戰場隨機應變,幫助己方奪得戰爭優勢,這需要將軍具有一定的軍事素養和才能,即所說的“智”??梢姟皩⒛堋敝幸弧澳堋弊?,指的不只是高強的武藝與體魄。一位優秀的將軍,其卓越的軍事智慧才是使其能成為一個團體內領袖的靈魂。
其次,將要有“勇”?!秾O子兵法·作戰》篇說:“兵貴勝,不貴久?!背志脩鹨馕吨Y源的長期損耗,各方面的原因要求將軍盡量速戰速決。有勇之將必然先發制人,果敢行事。膽怯的人無法奔赴前線指揮作戰,一味講究謀略的人會錯失時機,因此勇將也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何況“勇”是奔赴戰場最基本的要求,若是膽怯唯諾之人為將,抵達戰場時貪生怕死,指揮命令時優柔寡斷,縱使智慧過人,也是必然會失敗的。將軍要將膽識與謀略結合,不因“勇”而逞能大意,否則有勇無謀,也將釀成大禍。《孫子兵法·兵勢》篇說:“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鄙朴谧鲬鹬聦?,深諳其“勇”而不外顯,越是指揮強大的軍隊,顯露給敵方的越弱小膽怯,能利用計謀營造有利的態勢。這便是做到了“有勇有謀”、“智勇雙全”。
最后,將要具備綜合素質。孫武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給予了將軍這一軍事因素以很高的地位,并且稱:“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充分反映了孫武本人的軍事人才素質觀。孫武概括的五項“能將”所應具備的素質之中,有四項是非智能因素,而其中的智能因素又會隨著非智能因素的提高而提高,從而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1]可見孫武所認為的“將能”絕不是指某方面能力的過人之處,而是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如果將帥智勇雙全,但為人不能守仁義,那么最終也會為君王帶來災難,反之亦然。從這一方面來看,君王在甄選將帥之時需從多方面進行斟酌,考量其綜合素質。
在合理的君將關系中,除了要求“將能”外,還要對君主進行一定要求,即君欲“不御”。
首先,君主不主動干預將領指揮?!秾O子兵法·軍爭》篇說:“將受命于君。”此處之“命”指的并不是戰場上君王親自進行調兵遣將的直接命令,而是非作戰時,君王指導將軍作戰的總體戰略方針??v觀《孫子兵法》全篇,孫武對將軍應該如何使用計謀的敘述頗多,卻很少提及作為君主如何指揮將軍的軍事行動。由于將軍直接接觸戰斗,作為參與者,其對戰爭局面所作出的反應必然清晰明朗;君王遠在廟堂之上,即使信使匯報詳細,君王也很難對局勢作出迅速又精準的判斷。因此在戰場之上,將軍相較君王是戰爭過程的主體,為發揮其主體作用,君王便不能主動干預其行動,戰爭運營的細節問題,應交由將軍進行處理。
其次,君主要釋放將領的軍事指揮能力。孫武一直非常強調將軍對于戰爭的重要性,《孫子兵法·始計》篇說:“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庇终f:“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贝颂幩浮拔迨隆敝?,除“將”外,其他四“事”乃影響戰局的重要因素,將軍必須充分了解這些客觀條件,具備極強的軍事指揮能力,在戰場上發揮其軍事才能,方能取得勝利。君王對軍隊的把握還是不及將帥,能將必然精通軍事知識,具備軍事素養。若開掘其潛力,發揮其“能”,其在戰場上的能量是無限的。所以,當君王對將帥的軍事行動做到“不御”之時,將帥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釋放,便可“知勝”。
最后,將領在臨戰指揮上可以不受君命?!秾O子兵法·九變》篇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币驗椤熬曰加谲娬呷?,一是不了解軍隊,束縛軍隊;二是干涉軍政,使軍迷惑;三是不懂權謀,使軍疑慮。以上種種都是君王直接管控軍隊的不利之處。為了避免這種不利局勢,必須給予將領靈機專斷之權,關鍵時刻,可以不受君命而做出決策。古時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大多費盡周折,而戰場并非一成不變,待到君王知曉戰爭情況再下發命令也是為時已晚,所以將在外可以不受君命。如果過度約束將領的軍事指揮權,必將減少將領的作戰主動性,喪失戰機。同時放大了君將之間的矛盾關系,大大打擊將軍的作戰積極性與信心,效率大打折扣,其“能”不得以釋放,甚至可能作出消極應戰的行為,最終會導致失敗結局。
《孫子兵法》既重“將能”,也重“君不御”,更重視兩者間的辯證關系,強調兩者間的和諧統一是戰爭取勝的關鍵。
首先,將軍服務于君王,對君王起著能動的輔助作用?!秾O子兵法·謀攻》篇說:“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本跞斡脤④?,是對其才能的充分信任。將軍受命于君,若其有孫武所述“智、信、仁、勇、嚴”等優秀品質,其會為君王至死效命,并且在戰場能充分釋放其能力,幫助君主取得勝利;若其不具備“能將”的品質,便并不能有效幫助國家與君主。國家的強弱,與將軍的能力高低掛鉤。因此君王在選擇將軍之時要充分考量將軍的綜合能力,而作為將軍,則應該不斷完善強化自身素質,忠于君主,忠于國家。
其次,君王對將軍也起著統領、制約的作用。《孫子兵法·始計》篇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本踅y領將帥,也必然能解除將軍的職務。君王給予將軍發揮其軍事才能的空間,必須是建立在君王與將帥齊心的基礎之上的?!懊髦鲬]之,良將修之”,賢良的君王深思熟慮,給將軍以戰略指示,良將再付諸行動,去達成這份指示。[2]將帥戰場所用是戰術,而君王所出是為戰略,將軍所施的戰術應是包含在君王的戰略之中。否則上下之心不齊,從內部便開始瓦解,戰役注定是要走向失敗的。
最后,君王和將軍之間互相依存,聯系緊密。正如前面《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所述“國之輔也”,孫武把國家以及君王比作是車,把將軍比作輔木,以形容兩者關系的密不可分。君王與將軍互相依存,互相決定。良將正是因為有其“將能”才能成為出色的將軍,從而為君效命打下江山;明君正是能善用人才,為良將提供了施展本領的舞臺,才使其流芳百世。“將能”和“君不御”兩相制約,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有能之將乃君王提拔任命,作戰也需要君王的全局總覽;另一方面,君王不御,建立在充分相信將領之“能”的基礎之上。只有協調好君王與將帥之間的關系,方能取得最大化的勝利,即上述“將能而君不御”。
《孫子兵法》雖為先秦時期的兵書,年代久遠,但其中蘊含的戰爭哲學思想卻極為先進正確。因此《孫子兵法》也成為后世君王、將帥、軍師必讀書目,即使是到了現當代,《孫子兵法》內思想的指揮作用在軍事戰爭中依然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