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內江師范學院
就目前狀況而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往往都是虛有其表,并未將這種思想真正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問題就是平臺的缺乏,教育觀念的落后,基礎性資源的分散,高校創業的獎勵并不能吸引到人才等。針對這種狀況,高校想要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無疑是困難的,所以需要探究出新的教育模式。
在高校的潛規則里,校友資源無疑是學生選擇學校的一重大考慮因素,優異且豐厚的校友資源必然會促進學生的成長,而如何利用這類資源將會對學校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近水樓臺先得月”借助廣大校友的資源,搭建并拓寬學校創業教育的平臺,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有力途徑之一。優先進入社會,現在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優秀校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供實踐的崗位,還可以讓學校的創新創業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何樂而不為。例如,學生平時暑假或者寒假期間,積極向上的學生,自身會萌發出想要實習的念頭,而此時學校就可以提前根據已有的校友資料,通過一定程序的匹配,可以為此類積極向上的學生找到適宜的選擇,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跟著更加具有豐富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前輩,可以學到更多的實用性知識,相信對于學生的成長也是事半功倍的,同時將學生的勞動力輸出為社會貢獻價值,又是基本免費的情況下,優秀校友們相信還是很樂意的一件事情。除此之外,校友資源還可以讓學生的創新創業信息更加的跟上時代的步伐,創新就體現在一個新字上,所以信息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學校可以專門建立QQ、微信群聊,讓廣大已經畢業的校友加入群聊,設專員管理,讓學生和前輩校友之間的交流距離減小,以此來促進學生想要創新創業的熱情。在這種前輩傳后輩的傳承中,更加的細致,更加的穩定,同時讓學生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更好的記牢鞏固。
不可否認,在文化學習氛圍濃厚的各大高校,理論上的知識,學生們基本是不會太缺乏的,至少腦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創新的思維,而學生們最缺乏的其實是在生活中進行真刀真槍的實踐鍛煉。在課堂上的知識無法直接的轉化為現實的技藝,同時若是不經過實踐的錘煉,學生也不會知道自身的不足和所學知識的漏洞,所以高校應當注重實踐性的教育,創建完善的機制,以保證學生將知識逐漸轉化為真正的力量。例如,學校可以在外和其他企業合作多多舉辦一些實踐性的創新創業活動,同時在校招募,在這些活動上為廣大學子提供諸多不同種類的崗位,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身所學,并加以穩固。而想要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最重要的舉措之一,應該是屬于學校每年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了,創新創業大賽,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才是最大的支柱。畢竟,學生在校內,若是能夠獲得創新創業的比賽冠軍,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同時也是未來簡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學校組織創新創業大賽,應該設置分層機制,讓比賽長期化,如,開學之前就發下通知,讓同學么準備,然后將比賽分為初賽,復賽,半決賽,總決賽四個階段,既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也能讓創新創業的精神,從學期的開始到結束都貫徹于學生的心中。當然,搭建競賽平臺的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讓學生在一種創新創業的氛圍中感受到其中的美妙,所以學校在設置各種門檻時應當以學生群體為主,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創新的魅力,而不是一種努力之后的徒勞感。學校要的是將創新思維融入到學生學習發展的過程中。
中國高校現在普遍實行的是學分制度,即修滿學生才可畢業。而想要讓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始終如一的接受創新創業精神的熏陶,校方可以適當的增加創新創業的學分,或彈性設置創新創業的學分,以此來激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的思想,進而推動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最終將創新創業的思想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例如,首先學校應該完善創新創業活動的加分機制,并設置專門的辦公室處理此類事件。然后將學生畢業所需的創新教育學分上調為六至八個學分左右,并對這些學分進行分類,分別分為實踐活動分數、理論成果分數和科學藝術體育等分數,將學生的創新活動規范化,以此來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效率和水平,杜絕濫竽充數的現象。其次,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的積累和轉化機制,在創新創業學分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將不再進一步提升,以此避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匱乏,而轉化機制則是將多余的創新創業學分變為學生所需的其他學分,這樣定會極大提高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這種主動性的行為,效率是極其可觀的。如,學生的選修分數,就可以讓創新創業學分來抵扣,選修課在高校對于某些學生來說是天堂,但對于有些興趣不足或較忙的學生,則是一種煎熬,所以對于當今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選修課雞肋現象,創新創業學分的作用會更加凸顯,對于學生也是一則好消息。最后,校方頒布條例,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有重大成果的學生,學校可以保留學籍,以此來解決創新性學生的后顧之憂,這樣也會讓高校有更大的幾率培育出創新型人才。
雖然是在學校之中,但高校已然成為了一個小社會的模式,所以激勵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就像在一個公司企業中,薪酬和升職就是員工進步的動力,而在高校里,由于課程進行進行是創新創業的教育,所以為貼近實際,校方也應該模仿公司的方法,用獎勵來刺激學生創新創業。以往,學生在學校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成本高卻收獲很低,這就導致了一種不平衡,自然,學生就會興趣缺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所以,擴大獎勵以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一屆校級的創新創業決賽中,多只隊伍同場競技,爭斗激烈,而此時校方不僅可以安排學校方面的觀戰,還可以與外面的大佬們合作,歡迎他們前來進行投資,由學校出面,相信事情會順利很多,對于比賽中,外面的公司企業能夠看得上眼的,覺得有投資價值的項目,可以現場進行雙方對接,這種方式和機會,是普通學生平時很難直接擁有的,所以現場雙方直接意愿磋商的方式,是對學生極大的吸引,不成則以,而若是成功,無論對于外面企業,學校還是學生都是有利的,正可謂一箭三雕。同時,除了增加隱性的獎勵外,直接性的獎勵也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能夠直接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也是對于其創新創業活動的一種肯定。如,可以增加獲獎金額,長期并優先入住學校創新創業孵化園、學分獎勵和組織獲獎晚會等,這種榮譽感十足的事情,對于青春活力的學生是難以拒絕的,擴大獎勵,定會讓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學習、活動、比賽等更加上心。
總之,新時代的到來,發展依舊是第一要義,而高校作為培養國家未來骨干精英的最大出處,為祖國輸入新鮮血液,責無旁貸,而要想廣大學子撐起國家的未來,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應該具備創新創業的精神,讓質量成為教育的核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散才能讓其更好的投身于未來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所以在高校里,就應該將創新創業的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