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惠文/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作品極具藝術性是時代精神的產物,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它會反映一個時代的大背景,其中有真實的歷史故事,但也會加入作者的情感,經過作者的加工潤色使其充滿藝術性而又極具文化底蘊,便于讀者閱讀。文學作品包括詩詞、小說、散文等。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必定經過了時代的檢驗但卻歷久彌新,說明其仍然具有當代價值。文學作品有利于豐富人生觀教育內容,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從多種角度了解到一個事件的歷史背景,一個時代中人們的所思所想,文學作品運用于人生觀教育,有利于承載人生觀教育功能,增強德育文化底蘊,承載厚重文化底蘊,練就豁達人生情懷,樹立崇高人生理想;文學作品運用于人生觀教育有利于明確人生觀教育目標,提升道德教育能力。這可以和我們的思政課聯系起來,輔助思政課的人文教學,增強思政課的文化底蘊,使思政課更加立體化。
音樂是一種具有無窮魅力的藝術,它會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音樂能表達出語言所無法表達出來的情感。這將與思政課教學相得益彰。尤其是紅色歌曲,它產生于我國近現代革命過程中,藝術地反映了革命先烈和廣大勞動民眾的現實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恰當地選取音樂——達到以聲傳情的效果。
紅色歌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課堂導入時播放歌曲《延安頌》,這首歌曲情感真摯,韻律慷鏘有力。同學們在聽到這首歌曲時,必然會被這首歌所打動,對延安產生興趣,那么學生們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去了解延安的故事與延安的革命戰士們浴血奮戰的豐功偉績,從而為延安精神所深深感動。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與育人功能就實現了。由此,使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在歌曲中得以很好地提高,使思政課堂變得不再枯燥乏味。此外,在基礎課課堂中講解樹立正確的三觀時、講解中國夢時、講解革命先輩的光榮歷史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都可以借助歌曲《映山紅》。紅色歌曲具有實踐性、大眾性,教育性和傳承性,使我們牢記革命歷史、傳承民族精神、弘揚和繼承革命傳統,理解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前進方向,激發學生們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基礎課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因此,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是思政課課堂中具有多元教育意義的生活教科書。
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具有唯一性、歷史性、藝術性和文獻性的特點于一身的,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特殊產物,它將當時的社會風貌生動、真實、形象地再現了,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因其具有歷史特殊性,也因此成為了它在中國美術史上獨特的屬性。正因如此,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應用在思政課課堂中可以在發揮美育作用的同時發揮其“紅色”成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中國紅色經典繪畫作品之一的《長征》,此幅《長征》中,將景物橫向展現,重巒疊嶂,如犬牙高低,參差錯落,雄奇壯麗。畫家成功地將詩詞中的革命豪情與浪漫色彩視覺化,畫面感極強。將長征路上山體的雄奇險峻、紅軍隊伍的行進艱難刻畫得淋漓盡致、形象逼真,若將此畫展示在《近代史綱要》講解長征部分,再輔以人物、事件及其背景的介紹,必然會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為共產黨人在艱苦異常的環境下頑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所深深感動。
影視作品因其具有集文學、音樂、表演、舞蹈、美術于一體的特點,所以它可以作為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資源。紅色影視作品則將歷史與藝術的辯證思維相結合,將很多革命先輩、英雄人物、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等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影視藝術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對于這一載體的運用還遠遠不足,主旋律電影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還遠未推出。影視藝術對大學生的認知結構、生活態度、價值觀念、道德品質、人格修養和審美情趣等產生關鍵的作用。因此,根據現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特征、喜好特征等,將近年來新拍的紅色題材的影視劇引用到思政課課堂上將會大有裨益。
比如,“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軍大業》,它是獻禮建軍90周年的歷史片。該片由當下最具實力、最受歡迎的演員主演,事件和人物通過影片的形式展現出來,會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如果在思政課課堂中講解第一次國內革命或者南昌起義之前播放《建軍大業》這部影片,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動力之源,這部影片將會為學生們學習相關內容時做好鋪墊,使同學們樂于并愿意更加深入地探討學習,從而活躍思政課的課堂氣氛,加深思政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表演藝術可以豐富課堂實踐活動。表演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通過表演,可以將文學腳本的人物形象直觀地再現,化間接、抽象的形象為直觀、飽滿的形象。表演活動的開展,從最初的設計到表演的完成,每一步都需要學生參與其中,仔細推敲。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發揮自己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他們在表演中呈現出的每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個神態都包含著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及在此基礎上的再創造。在原理課教學中,將表演藝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形式可以有多種,比如朗誦、話劇、小品等等。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不僅局限在純理論的課堂,也可以拓展到實踐層面的實踐大課堂。比如,在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時,就可以把理論教學拓展至實踐教學,內容上可以開展一個以“學原理、懂原理、講原理、用原理”為主題的文藝匯演。至于表演的形式不作限制,同學們可以自由發揮,比如演唱歌曲《馬克思是個90后》《國際歌》、朗誦《共產黨宣言》,或者是同學們自己編一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主題的小品、話劇等,語言、形式上可以不那么嚴肅,用學生們習慣的現代化的語言完全可以,我們的初衷就是讓我們的原理中國化、現代化,用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學生做到真學、真懂、真會、真用。
藝術作品把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用感性的方式展現出來,其豐富的內容使學生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認知大大增強,在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傳遞方式上,它形象、生動地詮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在思政課課堂的情境營造方面,藝術作品以審美的形式,通過調動觀者的思想情感吸引學生們進入作品所傳達的情境,使學生們深入體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藝術作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已經和從前大不同了,不再僅僅是給人以美感、愉悅身心的把玩物品,而是一種全新的引導、啟發學生們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充分認知,對學生進行道德方面的規范與約束,在思政課課堂中通過引用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來挖掘藝術作品的隱性思想,塑造學生的人格,培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發掘并在課堂中運用藝術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對于提高學生們對思政課的興趣,上好思政課,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進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