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邱/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
語文學科是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以文化人。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從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它在促進人格發展,提升人文素養方面意義重大。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儒家學說當中。幾千年來,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的方式感染著我們,在潛移默化之間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儒家思想。所以,我們應當以語文教材為依托,大力弘揚優秀儒家文化,以此對學生進行人格道德教育。
中學時期,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人格修養都會發生十分重要的變化。根據調查,當今中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品德不良的問題,包括以自我為中心、缺少人格理想、缺乏集體主義精神。
第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當今的中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所以不少學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體現在學校生活當中,就是部分中學生在與同學老師相處的過程中,不懂得尊師愛友,也很少主動去幫助別人;體現在社會當中,就是缺乏公德心和社會責任感,常常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第二,缺少人格理想。部分中學生缺乏遠大的人格理想,目光短淺,得過且過。認為讀書學習只是為了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無關,缺少先哲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第三 ,缺乏集體主義精神。部分中學生不熱衷參與集體活動,不關心集體利益,缺少集體榮譽感。
造成中學生道德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更會受到西方國家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廣大意志薄弱的中學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工作沒有做好,尤其是作為母語教學的語文學科。
在中華文明這條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儒家文化必定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生活,無一不受到儒學的影響。儒家“忠孝仁義,禮義廉恥”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并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的行為規范。與朋友交,要言而有信;與親人處,要尊老愛幼。在個人修養方面,要努力做到“修齊治平”。同時,中國人民勤勞友愛、淳樸善良的品質也是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性質這一節說道:“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也是人文教育。在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語文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導素質教育,但成效不大,仍然是唯考試是舉。
語文學科以其特有的人文性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這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儒家思想的文章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分量。下面,將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探究中學語文教學中應弘揚哪些儒家文化。
所謂“仁”是指以人為本,富有愛心。孔子率先提出了“仁”的概念,并以“仁”為核心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理論體系,其內容包括恭、寬、信、敏、志、勇、忠、恕等。在《論語》當中,“仁”字一共出現了一百零五次,可見其頻率之高。“仁”的思想核心在于“愛人”,即對他人以關心、理解、尊重。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也就是說作為仁者,首先要愛人。在當時神學觀念籠罩的時代,孔子發現了人的價值,提出要愛人,尊重人,維護個人的生命權利。經過孟子的發展,把個體的“仁”的發展成為“仁政”的思想,把“仁”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強調要以“仁”治國,行仁政,正得失。孟子還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成為我國民本思想的理論淵源。
在中學語文教材當中,帶有儒家仁愛思想的詩文有很多,下面以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以及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為例進行說明。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唐詩二首》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典型體現,包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居易的《賣炭翁》。詩人通過自己的筆,描繪了民間疾苦,道出了自己心憂天下的仁愛之心。
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中,詩人先是描繪了自己經歷安史之亂,流落西南的悲慘遭遇。雖然自己貧困潦倒,卻仍心憂天下。詩歌末尾,詩人峰回路轉,發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盡管詩人自己身處茅屋,但只要天下寒士能夠免受這種苦難,有一方庇佑他們的屋檐,那自己忍受此等滴漏之苦也在所不惜。詩人杜甫的這種胸襟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在《賣炭翁》當中,詩人白居易運用反襯的手法,表現了對于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于官吏的諷刺。朔風凜冽,大雪紛飛,賣炭的老人身上衣服十分單薄,但他卻希望冷一點,再冷一點,只盼能夠把炭賣出去。小小的炭,卻寄托的是老翁無限的希望。詩人對于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不正是儒家“仁愛”思想的體現嗎?
儒家提倡人人都應當具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國家存亡的危機時刻,要能夠舍生取義,為國家犧牲奉獻。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得出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魚我所欲也》就是對孟子舍生取義思想最好的闡釋。在這篇文章當中,孟子以“魚”和“熊掌”為喻,論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系。“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面對“生”與“義”的兩難抉擇,孟子認為“生”和“義”都很重要,當二者不能兩全之時,就應舍生取義。
在八年級上冊的《富貴不能淫》中,孟子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面對這些誘惑,我們更要堅守心中的“義”。后世的許多文人同樣也受到了這一思想的影響,如九年級下冊的《過零丁洋》中,文天祥面對國家危難,在生死之際,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嘆。
《周易》當中說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求君子應當效法上天,力求達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孔子終其一生,只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雖然屢遭冷遇,四處碰壁,但他從不放棄。即使到了晚年,他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耳。”當他意識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仍能滿懷熱情著書立說、開學授徒,寄希望于來者,以便把自己的思想傳于后世。孔子身上所體現的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中學教材中有不少篇目都體現了儒家“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包括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指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必然要在身體和精神上遭受磨難。只有經歷過這些挫折和磨難,一個人的心智才能夠成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出師表》是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給后主劉禪的上書。文中字字懇切,表達了一位老臣對于國家,對于先帝深沉的感情,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儒家素來有重學勤學的傳統,儒家先哲們在勤勉好學這一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萬世師表”“至圣先師”,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學識的廣博。孔子到了老年,仍是孜孜不倦的進行學習,“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耳。”西漢的大儒學家董仲舒學習十分勤奮,故有“三年不窺園”的典故。宋代理學家程頤不僅自己治學嚴謹,對學生的要求也極為嚴格,故有“程門立雪”的佳話。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也有不少鼓勵學生勤勉好學的文章,最為典型的就是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和荀子的《勸學》。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記自己幼年家貧仍刻苦讀書,表明一個人在學業上能否有所成就不在于外部條件的差異,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觀努力,鼓勵年輕人要勤奮好學。“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在《勸學》當中強調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想要學習有所成就,就必須不斷積累。
我們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要立足于教材,以教材為出發點。因為教材當中不僅儲藏了豐富的語文知識,還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那么,如何挖掘教材當中孕蘊含的儒家文化,引導學生求真向善向美,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呢?應結合學生和教材的基本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從課文預習導讀入手,把握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例如,在學習《唐詩二首》的時候,課文預習部分就說到:“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請結合注釋初步讀懂這兩首詩歌,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的情懷。”教師在教學這兩首詩歌的時候就要以此為依據,緊緊把握住本課的教學目標即讓學生感受人民生活的苦難詩人以及仁者愛人的思想和憂國憂民的情懷。第二,把握文章故事情節,挖掘文章思想內涵。《送東陽馬生序》是明朝開國大臣宋濂寫給同鄉后學馬生的一篇臨別贈言,用來鼓勵年輕人珍惜現在的學習條件,勤奮讀書。這篇課文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記敘宋濂求學時期的艱辛,包括讀書求學之難,饑寒奔走之苦。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注重分析文章的故事情節,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讓同學們體會作者從當時求學的艱辛,從而自然生發出對于當前學習環境的珍惜以及應當勤勉求學的思想感情。第三,以課文中心句入手,把握優秀傳統美德。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篇千古名作。通過老師對于這篇課文的講解,提問同學們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國古代讀書人大多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修齊治平”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通過學習,希望同學們能感受傳統儒家積極進取,心懷天下的優秀美德。第四,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內涵。《孫權勸學》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即只要一個人愿意努力,就能提高自己,自身就有進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這句名言入手,說明立志以及勤奮學習的重要性。
所謂“第二課堂”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課堂教學是以教材和教學大綱為依托,所以它被稱為“第一課堂”。那么,第二課堂就是指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同時又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活動。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儒家文化,不僅要從課堂教學著手,還要注意創設第二課堂:包括開書單、做讀書筆記、舉辦讀書會等。要注意循序漸進,根據學生年齡及知識水平,開具相應的書單。初中階段可以閱讀《論語》《詩經》等書。高中階段可以閱讀《孟子》《荀子》《莊子》等書。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書不必一絲不落地讀完,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需要和自身興趣有選擇地讀。另外,讀書不能只是“雁過無痕”,讀書筆記是必不可少的。讀書筆記的內容既可以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看見的好詞好句,也可以是學生個人的思想感悟,甚至可以是一個問題。“獨學而無友,孤陋則寡聞”,教師要適時舉辦讀書交流會這樣的活動,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平臺,交流自己近期的讀書心得,形成思想碰撞,閃現智慧的火花。
長此以往,學生的文化素養必將得到一定的提高,學生也會養成和諧、包容和謙讓的美德。儒家文化的強大力量就在同學們潤物細無聲的閱讀中顯現出來了。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許多中學生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自身想閱讀經典,但缺少相關的閱讀材料。因此,我們可以開發出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要注意匯集全體師生的力量。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最終達到弘揚優秀儒家文化的目的。
校本課程制定以后,還要落實下去。所以在制定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師具體的教學計劃,來制定校本課程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形式以及教學評價等。只有這樣,才能編寫出一套真正適合全校師生的校本教材。
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提升學生人格修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以語文學科為載體,以語文教材為依托,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顯得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