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渭南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
正如《學會生存》所指出的: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評價師生關系這個傳統教育大廈的基石,特別是當師生關系變成了一種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關系的時候。①目前職業教育的發展迅速,無論從數量、規模上都已經占據我國高校的半壁江山,關注高職師生關系的變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為開端的近代啟蒙時期,第一次高揚人的主體性旗幟,把人的地位提高了嶄新的高度。美國學者弗萊德·R·多爾邁概括了現代主體性的三個特征:(1)以傳統自然為目標的人類中心主義;(2)以自我為中心的占有性個人主義;(3)是不包含主體間性的單獨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以占有性和個人主義為核心,是一種占有性單子式個人主體性。①由于當代哲學的焦點和范式的轉向以及建立在“單子式主體性”理論之上的現代教育自身的弊端,主體間性以其獨有的理論優勢帶來了教育領域的新轉向。主體間性教育使人成為完整的“人”、走向交往與對話的人、成為“類主體”的人。
(一)主體間性教育本質:走向完整的“人”
主體間性的教育提倡交往和對話,破除“單向度”和“占有性”,使人成為“人”。人不僅是自然的人,還是社會的、類的生命總體的承擔者。人只有同自然、社會、人類世界交往、對話才能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掠奪自然、奴役同類、沉迷于自我。
(二)主體間性教育的本質:走向交往的人
主體間性教育是關于人的教育,是促使人通過交往與對話,走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教育。交往就是主體以語言、符號為媒介,通過溝通,達到知識、情感、觀念上的融合,是一種人與人主體間性本真的關系。
(三)主體間性教育的本質:主體間性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劑良藥,使個人主體性走向類主體性,使單子式的個人走向世界歷史性的個人
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世界成為了一個“地球村”,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國家與國家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人與人的交往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進入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師生之間實際上存在三重關系,即教與學的工作關系,社會關系,以及自然的人際關系。②
(一)師生間教學關系的重構
本真的師生間教學關系應該是主體間的交往關系,師生間在交往中,認識了客觀世界、認識了他人、認識了自己,傳遞的模式為:教師↗學生↗教師。交往成為師生間教學的目的。既然人的發展來自于交往,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那么教育教學的目的就是交往。
(二)師生間情感關系的重構
在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重構師生間情感關系:首先,加強“對話”意識。師生間關系淡漠或緊張都是由于雙方缺乏“對話”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強勢的一方,掌握著話語權,但是卻缺乏對話、交流的意識。其次,樹立關心和鼓勵的指導理念。教師是學生“重要的他人”,在其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會施以最重要的影響,而學生對教師而言,是教師教育教學的重要見證人、參與者,雖然教師要面臨許多專業的考評,但學生對其的評價最為深刻。
(三)師生間社會倫理關系的重構
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的倫理關系。教師與學生的最根本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無論學生是多么不成熟、待發展的人,他在人格上,都與其他人是平等的。“人的尊嚴超越年齡、智力、知識水平、道德狀況及其他一切價值,它只取決于人作為人的內在本質。”③平等、民主是現代社會的主流倫理標準,師生社會倫理關系也會受到主流倫理標準的影響,因此平等、自由的師生倫理關系是當代社會的要求。
筆者走進師生的現實場景中,通過深度訪談X高職院校的師生,了解目前高職師生關系的現狀,發現師生間存在的困局。通過訪談結果分析:教學關系的主-客化,情感關系淡漠化,社會倫理關系功利化。
(一)教學關系主-客化
由于高職教育發展較快,人數增加過快,又缺乏靈活機動的校企政策,因此,校企還是“兩張皮”,無法達到校企互通。很多實訓類課程缺乏充分操作觀察,教師僅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為教學目的,而忽視了學生情感能力、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
(二)情感關系淡漠化
隨著我國對高職教育的重視,這幾年,高職教育的招生人數增長較大,學生增長幅度較高,許多一線教師忙于完成課量、課題和參加各種職業大賽。因此,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交流的次數不多,更談不上有高質量的交流。有的教師甚至為了獎金,讓師生純潔的情感關系庸俗化。師生間情感關系的淡漠致使教師的人格教育成為空缺,讓教育失去了寶貴的動力。
(三)社會倫理關系功利化
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導致傳統的“尊師重道”土崩瓦解,師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部分教師在評優、獎助學金、班干部時,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有些學生認為大學教育就是教師提供服務,不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導致師生社會倫理關系功利化。
(一)打造良好的學校環境
1、樹立新型的辦學理念
21世紀是高速發展的時代,教育必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學校的辦學理念更要多元化,要培養一個身心健全、學會認知、學會生活、學會與他人工作和相處的“完整的人”。
2、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評價內容要多元,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④
(二)轉變教師思想行為的對策
1、建立“對話”的教學關系
信息網絡的暢通,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都在挑戰著傳統的教學觀,師生間不再是傳授與被傳授的關系了,而是在對知識進行交流討論和反思中,賦予知識新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形成共生、共享的師生關⑤”
2、加強情感交流
教師應“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個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教師角色的轉變,讓學生感到教師并不是離他們很遠的人,而是貼近他們生活、分享他們的生活,追求完美至善的同伴和知己。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如果沒有交往,就不會有科學的突破,如果各自為戰,人類最終為成為宇宙中唯一的生物,孤獨死去。因此,交往觀念的革新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必然。民主是當代社會人際關系的主流趨勢,當然更是師生間相處的指導思想。一個有民主思想的人才是主體性的人,沒有民主思想,就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樹立“民主”意識是師生關系的內在訴求。
(三)轉變學生思想行為方面的策略
1、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經濟的日新月異,各種思想、觀念、信仰的交替都沖擊著大學生,確定正確的價值觀對于每個大學生都至關重要。積極主動地加強與老師間的溝通。老師與學生一樣,也是有思想、情感、信仰的人,現代大學生應該加強對于老師的理解,處處能換位思考,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和深切期望。
2、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壓力,都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學會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是成長中必修的一課。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宣泄這種負面情緒,如: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和不解告訴老師和父母,他們的人生閱歷豐富,見多識廣,他們一定會耐心解答你的疑惑。
總之,教育永遠都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關注的話題,而師生關系作為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不懈努力。主體間性理論用前瞻性的視角審視當下師生關系,為我們重塑新型師生觀提供了方向。
注釋:
①馮建軍.教育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73.
②陳桂生.略論師生關系問題[J].教育科學,1993(3):5.
③劉明.我國中小學師生關系中的非民主性問題探討[J].教育評論,1989(5):15.
④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天津:南開大學,2010.
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