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麗/福建三明林業學校
中職學校由于市場經濟和辦學方針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淡化”,缺乏系統化和科學化,面臨著更艱巨的挑戰。必須正視中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有待提高的現實,探索具有中職學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才能有效提升辦學質量。
目前我國有7億網民,青年學生成為網絡大軍的主力軍,海量信息涌入學生視野,學生接觸的是多元化的存在,內容的多元化,互動對象的多元化,使得學生不一定會按照教育者預先設定的方向和目標發展,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變性。同時,中職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手機不離手,呈現出網絡生活化,生活游戲化的狀態,學生走路,吃飯,坐車,課間,稍有空閑都在上網,男生喜歡玩游戲說心得,諸如獲得了什么裝備,誰又帶誰過關斬將了;女生打開的是影視劇、美妝產品和節目,他們的共同愛好是網絡聊天,注重消遣、社交,缺乏責任意識,缺乏家國情懷的使命感。同時網絡對象的虛擬性,學生享受在網絡上的任意表達,隨性地放縱自我,自我約束能力差,他們花大量的時間用于網絡交流,導致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弱化,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下降,他們認為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高大上缺乏趣味,與他們的現實生活疏離,缺失親和力,中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度低。
與高中生相比,中職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學習動力不足,他們與社會的交往途徑日益增多,接受信息更加多樣,思想活躍,但是非標準不清晰,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敬畏感,容易被社會環境中的負面因素所影響;他們重視休閑,對政治敏感度低,思想認識相對淺薄,對發生的社會事件不會進行主動思考和準確判斷,容易跟風、起哄。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不會輕易認同老師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在學生心目中大大弱化。
中職學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文化基礎、政治素養薄弱,學校較重視專業重視技能,對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嚴密的頂層設計,對思政教育重視不足,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按部就班地接受上級的部署,重視書面總結,忽視根據本校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忽視教育實效的關注和追蹤,常見的是會上說說,材料念念,對現實發生的具體問題缺乏深層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同時,“割據式”教育明顯,“德育課”、黨團組織活動、班主任工作互相割裂,沒有形成合力,缺乏綜合協同效應,思想政治教育的戰斗力大大削弱。
一段時間以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社會各個層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專業性受到影響,存在被邊緣化的傾向。思政工作者的來源眾多,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專業類型上具有差異性,整體素質參差不齊。有的教育者自身底蘊不足,基礎不牢,缺乏對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能力,只能現學現賣,疲于應付;有的教師自身對許多問題認識不清,政治敏感性不強,教育信息量小,只能照本宣科,無法更好地幫助受教育者厘清認識困惑;大眾傳媒的普及,有的教育者缺乏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沿用老辦法、老經驗,信息量和啟發性不夠,造成教育瓶頸;有的教育者在對中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忽視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以及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眼中沒有學生,不了解學生對什么話題感興趣,自說自話,嚴重影響教育的說服力;有的教育者重業務輕政治,不愿不肯鉆研育人手段,無法堅定專業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鮮活,實效性也大打折扣。
強化思政工作主體責任,校黨委加強統一領導和科學設計,構建“136”協同育人機制(如下圖),既明確分工又實現合作,注重凝聚教育合力,通過加強協調溝通和聯動互動,學校各個部門的協同育人環節得以完善,大大加強了學校的內涵建設,有力提升了學校內部的治理能力,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系統、有序。
充分發揮德育教研室政治理論優勢,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和理論指導,重點調查研究校內出現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制訂解決方案和評價體系,完成調研報告和咨詢報告。思政課教師要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根據教育規律和學校實際,提煉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找準學生德育工作切入點,定期開展理論宣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性和針對性得到增強。
(1)教務管理部門依照學校規劃,推進課程思政改革,通過學期課程思政十佳案例評選,思政教師參與各個專業科的教研活動,推進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其它文化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合,真正做到所有課程有思政,所有課程都育人。學校注重激勵引導,對實施成效顯著的部門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經驗推廣,激發全員育人積極性。
(2)實訓部門加強實踐育人,探索學生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重視引進企業文化,建立師生與企業員工共同學習、共同勞動、共同交流的長效機制,做到師生聯系不斷線、校企交流不斷線、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線,重文化,重實踐,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1)學生管理部門整體規劃團委、德育干部、班主任隊伍、舍管隊伍在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和管理育人的作用。落實“一個支部幫扶一個落后班級,一名優秀黨員幫扶一名特殊生”,建立長效機制,形成育人合力。強化“三線”運行機制。其中一線是團委定期開展各項活動,注重對學生普遍的政治素養和政治方向的教育;二線是班主任和德育干部,根據學校安排和班級具體情況,強調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三線是舍管隊伍,著重考察和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2)每個教學部配置一名德育干事,負責本教學部相關專業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管理和安全教育,組織、指導學生綜合素質評定以及材料的收集匯總工作,配合進行各專業學生的思想教育、及“后進生”的轉化工作,真正實現全過程育人有分工。
后勤服務管理重視做到人性化、精細化和高效化,通過實施“后勤服務110”,對師生反映的水、電、公共設施、校園環境和道路交通等有關問題進行及時處理。保衛部門實行24小時安全服務110,營造安全的育人環境,落實管理育人,做到全方位育人無死角,后勤服務管理有實效。
1、綠色教育——森林文化教育育情懷
職業教育必須立足行業,宣傳行業。三明是福建省重點林區,森林文化種類眾多,富有文化底蘊。有大田的高山巖茶文化、將樂、寧化的擂茶文化、永安的筍竹文化、明溪的紅豆杉文化、建寧的荷文化。三明的多處自然保護區都有森林垂直帶譜分布,各類物種生生不息。學校通過開展森林文化教育,傳承“吃苦、奉獻、協作”的務林人精神,培養學生了解林業、贊美家鄉的美好情懷。
2、勞動教育——行為教育有抓手
職業教育必須立足學校自身實際,充分利用和梳理學校資源,我校依托學校教學林場和現代花木中心,設立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大力開展勞動實踐教育。通過林場勞動,組織學生為林木、草藥、花果培土、修剪、采摘,讓學生體驗生活,磨煉意志品質。校內實習勞動周和文明教室、文明宿舍評比,寓教育于勞動之中,培養勞動精神,實現文化育人、實踐育人。
中職學校應該立足行業、服務地方,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凸顯地方特色。三明曾經是中央紅軍長征開始的地方,在革命戰爭年代,3萬多名三明先輩參加紅軍、投身革命,最后到達陜北的三明籍紅軍戰士僅有58人。民族的創傷會銘記千年,新時代我們如何把紅色精神從抽象的符號具化為當代青年感知的英雄形象,學校積極開展銘記革命歷史,宣講紅色三明故事比賽,三明革命先烈那種敢于擔當作為、一心向黨的英雄事跡逐漸為學生所知,英雄不再是高遠的虛幻小說中的人物,他們曾經也是普普通通的村民,只是他們有著堅定的信仰,他們用他們的熱血走出了一條希望之路。在講好三明紅色故事的過程中,了解黨、熱愛黨不再是表面口號,堅定了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信仰,真正實現接過革命旗幟,激勵紅色擔當。
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視數據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融合信息技術,采用相應軟件,全面記錄和管理學生的文明守紀、個人衛生、勞動情況、教室財產維護、作業考試成績、上課、自習表現、團結同學、參加課外活動、違紀記錄、自理能力等多維度信息,確定評價指標,找準觀測點,建立學生成長的“136”協同育人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化管理平臺,量化評價體系,運用信息化技術,使學生日常管理數據數字化,真正落實過程性評價,實現常態化評價,提高評價的效度與信度,預先判斷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實現協同育人過程的科學化。
道雖邇,中職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若能立足行業、明確路徑,匯集合力,必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實現培根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