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雯/廈門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近些年來高校智慧校園的建設主要以網絡課堂、語音通信、多媒體傳媒等方向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校園的基礎建設方面也在不斷融合計算機管理系統,這也使得高效的發展逐漸走向教育教學信息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校園信息化建設也有了更加先進的理念,因此我們對于智慧學校的建設要融合更多的互聯網技術,并嚴格依照國家智慧校園總體框架標準,實現高校內多重系統集成、信息統籌應用的建設目標。
智慧校園首先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使得校園內的空間服務和信息傳遞兩個方面進行融合,讓廣大師生以及工作人員在校園內的便捷區域,不受時間限制的就能獲取所需資源和服務,這種設計理念主要還是依托于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現代通信技術。智慧校園不再是以往的“信息孤島”所組成的區塊性學校,而是將高校中的各個單體利用網絡連接,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互通,為學校的教研、管理、服務等提供統一的網絡平臺,為學生學習、教師工作、管理人員服務等環節作出相應的保障[1]。
智慧校園的打造需要依靠現代科技,當前的技術發展也賦予了智慧校園以下特點。首先是互聯網的光纖技術作為通信的必要基礎,為高校中的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提供必要的網絡架構,讓電子類資源可以滿足師生的需求。其次是數據共享平臺的建立,高校中有著諸多學科劃分,同時在信息資源上很容易形成“孤島效應”,數據共享平臺就是要打破數據的獨立化,讓不同系統在獲取的信息有統一的標準化。最后是信息的處理能方式更加高效,當前互聯網中的大數據和云計算是數據處理的重要手段,減少了我們對于信息資源的人工分析成本,并能夠及時為師生提供更加科學合理化的數據收集措施,尤其是教育教學中的指標分析,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育方案有著很重要的指導用作。另外智慧校園中的教學手段也更加先進,圖像處理、全息影像、虛擬仿真等技術的運用,可以實現可視化教學,對于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輔助教育、實驗實訓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2]。
數字化基礎是我們打造智慧校園的先決條件,也是支撐信息化教育教學的基礎。因此我們要針對當前高校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對于高校的智慧基礎建設進行可行性研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實現分部升級改造。基礎環境建設首先要規劃設計網絡框架,為高校未來的網絡整體架構做好鋪墊,并融合各個學科部門的數據庫和服務器,盡量對其標準化數據分析進行整合,全面打造統一化標準平臺,以保證后期標準化數據的整合。基礎環境建設還需要注意,要以服務學校為第一原則,做好統一部署、統一規劃、根據學校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規劃進行基礎建設,實現軟硬件的可擴容預建設,而且建設中要將各個業務系統進行標準化整合,實現身份認證以及數據共享。
教育教學是高校的核心任務,也是高校的競爭終極目標,因此智慧校園建設要以教育教學信息化為主要目標,這也是現代高校信息化應用的主要策略。其中數字化教育教學建設主要包含電子資源建設,首先是將現有的教學教育資源轉為電子化數據,既有利于保存還有利于分享和傳輸。其次是建設相關的網絡課程平臺,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將更多的教學資源在平臺中進行分享[3]。最后是要基于數字資源進行理論與虛擬化實訓相結合,打造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教育平臺,不僅要在自身的數字資源上進行完善與升級,還要積極與其他學校或社會資源進行合作與溝通,為老師和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渠道。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的教育也需要不斷升級,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和興趣愛好,我們要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的自由選擇,因此在建設智慧校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自由成長,所以執行個性化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在網絡平臺上選擇想要對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并且智慧校園要將每一個學生單獨制定檔案數據進行數據分析,然后將所有人的整合數據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自己的選擇有一個借鑒和參考,老師也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分析進行調整教學方式[4]。另外智慧校園中我們更加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造場景化教學模式,就是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知識點,利用虛擬現實進行教學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特別是一些實驗性教學場景,能夠讓學生在現實中可能存在危險的想法得以實現,增加了學生們實踐操作的可行性,也為拓寬學生的思路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綜上所述,教育的發展需要跟得上時代的進步,智慧校園的建設符合當前科技的發展,以教育教學信息化為核心的建設理念對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有著非常積極地作用,我們要針對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作出分析,逐步實現學校的智慧升級,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智慧校園的建設角度,注重不同環節的融合,加強數據平臺的統一化和標準化,為廣大師生的學習和科研創造更好的條件,也為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提供更加優良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