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瑾/南通大學文學院
《黃石公三略》,亦稱《三略》,是古代一部著名的兵學經典,為《武經七書》之一。它以儒家的仁、義、禮和道家的貴柔、守弱思想為基礎,并且糅合了墨家的尚賢,法家的法、術、勢和陰陽家等思想,形成了深刻、系統的戰爭指導理論體系。從總體上看,可以概括為“守柔”的軍事思想。
第一,柔弱勝剛強。《三略》主張在軍事斗爭中要守柔,不要持攻擊性強的態度。《上略》篇:“《軍讖》曰:‘柔能勝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人之所攻。”這段話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論述的,因為人們在心理上往往更加同情弱者,這是人之本性。《孟子·公孫丑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1]正因為人有惻隱之心,表現出來就是同情,所以“弱者,人之所助”。與此相反,“強者,人之所攻”。從人性的意義上看,柔能勝剛,弱能制強,所以在戰爭中不要逞強,而要守弱。
不過,《三略》的“守柔”不是主張實力不濟,而是不主動攻擊。只有在實力達到能夠戰勝敵人的基礎上,柔才能勝剛,弱才能勝強。為什么這么說呢?《三略》認為柔主要能產生德,而有德者能得到士兵擁護,戰斗力則強。戰斗力強,則在戰場上就能取勝。所以說“柔者,德也”。這就要求將軍要能愛護士兵。《上略》:“《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殆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將軍愛護士兵,對下屬懷柔關心,對外敵不逞強斗狠,就是“守柔”的表現。
第二,剛柔相濟。《三略》“守柔”思想并不排斥陽剛,因為戰爭無論如何也是屬于陽剛性質的事件。為了讓作戰取勝,一味守柔示弱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須注重利用陽剛的作用。《上略》篇:“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主張剛柔相濟。劉寅《三略直解》注引歷史事例說:“如文王囚于羑里之庫,其臣南宮適、散宜生囚美女、善馬獻紂而出之,是能柔也;伐崇、伐密,一怒而安天下,是能剛也。”[2]周文王被囚在羑里時,其手下南宮適、散宜生給商紂王送美女和寶馬來示弱,結果周文王被釋放。周文王后來伐崇、伐密時則是絲毫不示柔示弱了。《上略》又說:“《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就戰爭來說,“純柔純弱,其國必削”,“守柔”一定要與“使剛”并用。
第三,慎兵重守。《三略》“守柔”思想表現在具體的攻防戰術上,就是注重防守。《上略》說:“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劉寅《三略直解》注說:“得堅固之處,則守之;得險阨之處,則塞之;得艱危之處,則屯之。”[2]《三略》重視防守,要求在險隘之處加固防守,在防守困難的地方,屯兵而守。《上略》又說:“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劉寅《三略直解》注說:“敵人將動,吾則伺其便;敵人相持地近,吾當修其備;敵人勢力盛強,吾當以卑下驕之;敵人之力閑佚,吾當遠而去之;敵人之勢憑陵,吾當待其衰。”[2]在具體戰術上,都采取的是守勢。與敵人相距比較近,就修戰備以防御;敵人勢力盛強,我就示以柔弱與卑下;敵人之力有余,我就避之遠去;敵人有險可守,有山可依,我就慢慢等其氣衰。總之,不采取主動進攻的戰術,一切待敵而動。可以說《三略》是一部側重論述防御的軍事著作,這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是不多見的。
《三略》的“守柔”思想在中國軍事理論上是非常獨特的,主要原因是其注重吸收《老子》的思想,而將其運用到軍事理論之中。
第一,吸收《老子》“守柔”思想,并將其運用到兵學理論中。“守柔”是《老子》哲學非常重要的特點。《老子》第五十二章說:“見小曰明,守柔曰強。”[3]第七十六章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3]因為水是柔的,故《老子》常用“水”來論守柔,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3]《老子》尚柔,是因為他認為柔能克剛。《老子》第三十六章說:“柔弱勝剛強。”[3]第四十三章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3]正因為尚柔,所以《老子》不主張用兵。《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
通過與《老子》思想比較,《三略》繼承《老子》思想是很顯然的。《下略》篇說:“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道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常懼而不敢失道。”《三略》認為用兵為不祥之事,認為的“天道”,實際上也是把《老子》的“道”推為“天道”,不難看出其對《老子》思想的吸收與繼承。
第二,吸收了黃老學無爭無為思想的合理成分。《三略》“守柔”思想還吸收了黃老學不爭的思想。馬王堆帛書《十大經·五政》說:“(閹冉曰)今天下大爭,時至矣,后能慎勿爭乎?黃帝曰:‘勿爭若何?’對曰:‘怒者血氣也,爭者外脂膚也。怒若不發浸廩是為癰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爭矣。’”[4]這一段黃帝與閹冉的對話體現了黃老學的一個主張,就是“勿爭”。“勿爭”就是守柔。黃老學的“勿爭”,就是不亂爭。《史記·曹相國世家》中講到曹參見當時黃老學的蓋公,蓋公告訴他:“言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5]治國清凈無為,就是慎戰,不輕戰端,而與民休息。《三略》重視國家治理,主張慎戰守柔。《中略》篇說:“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這旨在告訴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應該通過施行仁政、修明政治,來使天下歸心、四海會同,從而實現不戰而勝。
第三,是對戰爭實踐中“守柔”取得成功經驗的總結。自從有人類社會以來,戰爭就一直存在。前人在戰爭中也有以弱勝強的戰例。施子美《三略講義》在注“柔能勝剛,弱能制強”時就舉例說:“武王之師渡孟津,若甚弱也,而熊羆之士,奮于商郊。”[6]劉寅《三略直解》也舉例說:“如齊威王使孫臏、田忌救趙,臏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是能弱也。候至馬陵,萬弩齊發,是能強也。”[2]正是因為在以前的戰爭中,守柔示弱能取得勝利,因此《三略》能夠將其進行理論概括。
《三略》的“守柔”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現世價值。
首先,在國家的軍事戰略上,要守柔示弱。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兩大主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時代潮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與所有國家都力求和睦相處,對落后的國家積極伸出援手,以求共同發展。哪怕即使是與政治道路和目的并不相同的國家相處,也不能輕易挑起爭斗。如果示強,則周邊小國會感到不安。正如《三略·上略》篇所說的“純剛純強,其國必亡。”因此,在戰略層面來說,正如鄧小平所說“韜光養晦”,“不當頭”[7],這是中國古代以來相傳下來的智慧。在戰略上示弱,也便于贏得更多國家的同情與支持。
其次,在國家的軍事戰術上,要做到剛強。當今世界仍不太平,一些國家總是抱著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在中國周邊不斷騷擾生事。如果我們一味示弱,則他國就會得寸進尺,就如《三略·上略》所說:“純柔純弱,其國必削。”如果不反擊,那么就會使我們國家的利益受到挑戰甚至損失。因此在具體上戰術運用上,該給予反擊的,就堅決予以反擊。戰略與戰術要相互配合,做到剛柔相濟。
最后,在國家總體的軍事政策上,還是要慎戰。《司馬法·仁本》說:“故國雖大,好戰必亡。”[8]《三略》“守柔”思想也主張慎戰,《上略》說:“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守微,即謙下,不主動進攻。《下略》篇說:“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不要廣地,不要貪人之有,不以發動戰爭去奪取,都是慎戰思想。這些對當今社會都有啟發。
總之,《三略》的“守柔”思想影響了千年,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維護了社會的和平與穩定,值得當今的人民認真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