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馨 李宗巖/長春財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歷史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極具分量與獨特性的中華文化,一個國家幾千年積淀的文化是一代代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最精華的部分,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珍貴的禮物。社會的道德建設和價值觀建設是吸取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中華文明賦予我們的世界觀和以此處理復雜事變的能力,是支撐這個大文明數千年發展的內在力量。而這其中最基本的道德素質的培養。大學時期,是學生“三觀”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他們的“三觀”切切實實與祖國的未來密不可分,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深感責任重大,道德素質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系統培養的一個分支,可以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融合在大學生素質培養的各方面,尤其在道德素質培養方面。下面來談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道德素質培養的方式、方法問題進行仔細的研究與分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源頭活水。比如:兩千年前的《詩經》中便提到“夙夜在公”的高尚道德品質;宋代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重視國家、民族利益,強調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的美德;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通過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含義來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通過這種回歸本真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得學生產生共鳴,從內心發出真誠的感悟,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效果。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也可以豐富學生經歷,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與職業發展都會有積極的意義。
隨著市時代的更替,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各種不良現象負面問題波及到了高等學校,這無疑對當代大學的德育教育構成了嚴峻挑戰。
(一)網絡媒體的負面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在網絡環境下方便快速的好處隨之也會帶來網絡“垃圾”。在新媒體時代、“熱點”“吸人眼球”“漲粉”往往是令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更加心馳神往,妄想著通過成為“網紅”來一夜暴富、是非善惡標準判斷的缺失,通過做一些有背社會道德的事來獲得網絡上人們的關注。網絡的浮躁逐漸將他們的夢想功利化,使思維方式也發生變化,道德素質缺失。最為重要他們可能無法將個人的追求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緊密的聯系來一起,要知道祖國的未來是掌握在青年人手中,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必將會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
(二)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高校的關注點都集中課程建設、科研方面,著力想要打造應用型、技術性的大學,過分地追求學生考研率、就業率的教育目標,使得學生的側重點也跟著發生了轉變。一味地追求書本技能知識的灌輸,卻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方面的約束關注很少。此外,高校注重教科研成果的教師評價機制,與工資報酬掛鉤,功利心驅使教師將重心全部放在成績,忽視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編者認為,專業成績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應并駕齊驅。
(三)大學生自身認知不足
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條件的改善,現在的青年大學生也只是能從書本、視頻資料里去了解老一輩人為了生活的艱辛,被父母寵愛到大的他們,更不知生活的不易。這使得他們缺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順境時,他們享受父母和社會給予愛與福利。在逆境時,卻無法化解壓力,缺乏獨自解決問題的勇氣和魄力。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現實社會的打擊,使得大學生雖然認可自古傳承的中華美德,但在日常行為活動往往背道而馳。
(一)應用新媒體工具
在時代發展與變化的今天,我們需要科學的應用好新媒體工具傳承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應用網絡多媒體模式、微課教育模式以及其它新型模式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直觀性與立體性的展現,全面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為今后大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具體來講:第一,合理化的應用文學知識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展示出其中蘊涵的思想與個人的觀念,號召大學生向這些人物進行學習,培養自己的思想與道德情操。第二,情景教學法的應用。合理的應用新型教學方式將大學生導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感受古人的思維,心態,號召大學生要向古人進行學習,在今后自己的學習與發展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精神。比如:微課教學、網絡多媒體教學、實踐化的教材知識教學、多種學科知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融合性的應用、新媒體方式下的教學方式改革等等就是這樣的資源,我們將這些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整合性的應用,可以極大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與水平,有利于大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比如:我們以語文知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整合性應用為例子進行具體的說明。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從這首詩中杜甫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詞語涕淚、漫卷、放歌等等可以看出杜甫對于唐王朝終于平定了安史之亂的激動心情,表現出濃濃的愛國情懷。同時,我們把杜甫一生的遭遇以及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三吏三別”進行簡單的介紹,從而使學生對于杜甫的詩歌作品可以進行深度的理解。比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毛澤東主席的《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表現出的為百姓無私謀福利的思想境界超越了歷史、年代,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將文學作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進行整合性的應用,可以使得學生充分的向古人進行學習,學習他們身上具有的優秀思想品質與愛國的情懷,對于自己將來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二)在課程中應用愛國元素
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教育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如:文天祥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寫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趙匡胤在四年的流浪生涯中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如何結束國家分裂和百姓流離失所的局面;林則徐在發配新疆的途中思考的不是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是如何戰勝外敵,富強國家的辦法。在這種日積月累的教育中,學生也會將這些榜樣式的人物當成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向他們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養成堅毅不拔的品格、開創自己的豐富人生。
(三)鼓勵大學生提高自身認知
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鼓勵青年大學生們能從豐富的媒體資料里去了解老一輩人為了生活的艱辛,更多的懂得生活的不易。他們逐漸養成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無論順境逆境都有化解壓力,獨自解決問題的勇氣和魄力。努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使大學生既能認可自古傳承的中華美德,又能在日常行為活動中合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