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萍 劉長海/東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的必要途徑,學習再也不僅僅是課堂、老師、黑板,而是更豐富的資源,更靈活的形式,更有趣的未知領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正是為了在新時代下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更好地將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從而培養出更有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在這樣的形勢下,還要加強對“互聯網+”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問題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課內網絡教學體系不夠健全
學生的主要學習陣地就是課堂,如何在課堂中融入互聯網,是對教師的最大挑戰。有些教師在課堂中只是利用了互聯網的搜索功能,只能做到利用互聯網的豐富資源來充實教學內容。有些教師也只是利用互聯網的視頻播放功能,令學生們看的眼花繚亂。內容的極大豐富確實能拓寬學生的眼界,但這種被動的接受信息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太大作用。與互聯網融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把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真正的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的吸收、探索、創造過程。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考核學生的記憶力。從而,健全的網絡教學體系(Net Teaching System),是目前大學英語改革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設計如何與結合網絡的教學方法相輔相成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設計中互聯網使用的“度”如何掌握?是不是越多越好?對于教學改革的效果如何評價?這些都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不可回避的問題。這都在提醒我們教學與網絡的結合還需要對教學體系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反復推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設計,構建健全的網絡教學體系。
(二)課外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待評估
互聯網使學習不再有了空間和時間的局限。許多高校也選擇使用智能手機app來實現課內和課外英語學習的互相補充。網上資源的利用就成為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聽說課程為例,網上聽說課程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學生可以采取課外自主學習的形式,以通關的方式完成聽力模塊,最終獲得學分或平時成績。目的是為了對課上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出現了以下問題:(1)學生的聽力、口語水平不同,同一年級的學生往往使用同水平的聽說內容,部分學生反映內容過簡單,不能達到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個性化學習模塊不夠、針對性不強的問題。(2)對于課外網上聽力課程,許多學生不夠重視,許多學生應付了事,還有部分學生存在利用技術手段迅速完成自主學習內容的現象。這些行為都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過程敷衍,學習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
(三)學生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有待提高
無論是課內學習還是課外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是促進英語學習不可忽視的環節。在課內,學生在教師的管理下能夠基本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在課外的網絡學習中,存在放手不管的現象。促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復雜的:課外網絡學習是對教學的一種補充,很多教師認為這是錦上添花的部分,不夠重視。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課外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課外代表著與教師無關。即便是網絡課程算作平時成績,但課外的管理和監控會花費教師大量的課下時間和精力,而這部分又恰恰是無償勞動。僅靠責任心支撐的工作對教師也是一種挑戰。部分學生對固定的課外網課存在不夠重視的態度,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夠。
(一)注重互聯網與大學英語課內教學的適度結合
在課內教學中合理利用互聯網,形成適合大學英語的多元教學模式:(1)對于教學內容的補充應考慮授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進行適當的比例分配。(2)視頻的選取時長是否合理,是否與授課重點有直接必要的聯系應是選取視頻的重要依據。(3)利用手機App簽到、互動、搶答等方式進行教學管理是必要的手段。(4)在教學方法上不能完全摒棄利用黑板、課本講授的傳統方法,而完全依賴互聯網及PPT。(5)在教學形式上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功能實現遞進式、啟發式、互動式、研究式的教學模式,不斷摸索教學與互聯網結合的新思維、新方法。(6)對于每一次課內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都應該進行自我評估和總結,及時分享交流。(7)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效果和問題。
(二)構建課外網課的評估多樣化
堅持目標、過程、條件、效果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注重過程管理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1)采用在課外網上布置單元小測驗、作業的方式考核學生對內容的的掌握程度。(2)也可以采取課內提問,課前復習課下所學內容的方式,保持課內外教學內容的連貫性。但注意課內占用時間不宜過長。(3)評估方式的多樣化一定會給教師帶來教學的額外負擔,各高校應該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給與相應的報酬或獎勵。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做好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訓練工作,協助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及課程特點掌握有效的學習方式。(2)培養團隊意識,注重小組交流與合作。(3)關注學習進度,對掉隊的學生多關注、多輔導。(4)以問卷調查或訪談的形式了解課外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以便調整指導方法。(5)注重興趣的培養。(6)關注學生的就業方向。(7)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地分析能力,從單詞的解析到句子的結構分析,逐步但到效果。(8)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利用多種方法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只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才能逐漸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是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完美結合的人,如果沒有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掌握和了解,這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來說無疑是一大阻力。那么教師除了專業素養之外更應該培養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教師對信息的檢索、獲取、分析、處理能力。(2)培養教師有創造性地處理信息的能力。(3)熟練操作及應用課上使用的各種軟件。(4)了解課外App的輔助教學作用。(5)熟悉了解互聯網上的與大學英語相關的權威網站。(6)注重學習與信息相關的倫理道德方面的行為規范。(7)經常參加校際交流與技術培訓。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面臨許多挑戰,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我們要在“互聯網+”模式下,建立完備的網絡教學體系和系統的評估監督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入多元教學模式和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師的信息素養,則能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繼而使高校的英語教學水平得到提高。“互聯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面臨的種種問題還不能得以全部解答,這需要教育部門和教師一起努力,繼續共同思索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