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貴/南寧學院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世界上并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做到目中有人,需要對學生的獨一無二給予尊重,需要加強每位學生獨特光芒的閃耀。正所謂“不知疲倦的發現、珍視,并利用教育的方式對學生的獨一無二進行成全或者造就方是良好的愛的方式”。而李政濤在《教育常識》中也有寫道:“人的獨一無二不僅是教育的起點,更是教育的終點。”因而由此可知,作為教育者,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獨一無二給予關注,并在充分挖掘這份獨一無二時,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實行對學生的個性教育和發展。如此方能在發展學生個性和共性的情況下,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性培養[1]。
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發展現代社會和對創新性國家進行建設的必然要求。如果說在近代工業化過程中,需要對“標準化”人才進行規模化的培養的話,那么在步入到信息化知識經濟時代后,就需要人才具備創新性和求異性,而這也不僅是對生機勃勃和豐富多彩的社會進行建設的必需條件,更是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推動的最強勁動力。中央提出了許多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富有遠見的戰略,而“需要對創新性國家進行建設,需要對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行提高,需要在促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下,實現社會的集體創新”就是其中之一。從這樣的戰略當中其實不難發現,對人才的個性發展和教育,就是建設創新性國家和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蘋果之父喬布斯和微軟之父比爾·蓋茨,就是富有個性的代表,他們都是在沒有大學畢業的情況下,創立的高科技,并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環顧現代人生活的四周,所看到的大多是相似或者雷同的東西,山寨商品數不勝數,真正富有奇思妙想和個性特點的創意物品實在鳳毛麟角。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教育都是對共同價值觀念、共同行為準則和集體意識給予了充足的關注和重視,對人的循規蹈矩進行了過分的鼓勵,在人的個體意志品質的培養方面和和獨立自主精神的孕育方面卻過于忽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無法明白個性發展在人素質的提高方面以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所存在的意義作用。一直以來,對學生進行的都是整齊劃一的同化訓練,這樣的訓練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像運用同一模具所打造出來的機器,毫無疑問根本不具備自己獨立的個性和創新性。這樣的情況不僅會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產生束縛,也會對學生個體的獨創性進行嚴重的扼殺,從而直接導致對集體乃至國家生機活力的削弱。因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也為了創新性國家的強力建設,各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應該對學生展開個性發展的教育,使得能夠在對學生的創造性潛能進行充分開發時,解放出學生壓抑的個性。從而能夠在有效的發展學生個性時,為國家創新性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一)發現學生的獨一無二
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雙能夠對美進行發現的眼睛。面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首先教師就需要進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對學生的個性進行發現。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走進教室,對學生另外的一面進行發現;也可以利用實踐教學活動對學生的不同特長進行觀察;或者教師也可以通過和學生的交流,對學生的個性和愛好進行掌握。當高校教師了解了學生的不同面之后,就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的培養。個性發展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和深遠的。高校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對學生進行更加直觀的感受和了解;也可以在培育學生個性發展當中,對學生的各方面表現、性格特點、特長和缺點等進行了解。這樣還可以讓教師全方面的了解到自己的學生,也就可以讓教師在以后的教育中,根據學生的特點特長、愛好能力等進行針對性的個性培養[2]。
(二)利用平臺,讓學生創造精彩
當高校對學生的長處進行發現之后,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機會和舞臺。經過調查表明,許多學校其實都有各類專業培養計劃,但是因為這些培養計劃存在著固定性,比如不能跨專業學習其它課程,以致許多學生無法參與其中。這樣的情況就會使得部分學生有著廣闊的舞臺表現自己,而部分學生卻沒有自我展現的空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高校能夠在學校組織的專業培養活動之外,通過對班級特點、學生特長的結合,利用和學生互動培養的方式,在每個學期都展開相應的輔修專業學習,使得學生在輔修專業培養當中,能夠對自己的特長進行發揮,從而加強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肯定。在這樣的輔修專業培養當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和其他學生的交流,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如有些學生實際上具備著較強的動手能力。此時教師就可以讓這類學生參與到和動手相關的事情和活動當中。
比如說教師可以在每學期輔修專業開展之初,讓每位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選取,并在選取之后將這些內容作為此學期的專業培養任務,然后利用集體投票的方式,在對最熱門的“任務”進行選擇之后,通過學生自由組合的方式,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搜集。之后再通過這些資料,對輔修專業培養課程內容進行輪流的組織籌劃。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價值有充分的認識,還能夠強化學生的自信,使得能夠在進一步的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情況下,促進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教育。
(三)成就學生個性發展
傳統的專業培養教育都是對學生的固定教育培養模式提出了要求,這些要求毫無疑問是對學生個性的扼殺、獨特的磨平,使得教育從人才成長的搖籃向埋葬人才墳墓進行轉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的獨特之處、與眾不同等進行發現和尊重,并在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進行良好引導時,對學生的個性人生進行成就。教師在教育當中,要做的是成人之美,而不是對學生天賦的捧殺。學生家庭背景的不同、教育環境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以及各種外在因素的不同,都能夠使得學生產生獨特的個性,而這些個性卻會讓有些教師產生一種這類學生與教育格格不入之感。面對此種情況,就需要各教師能夠在教育當中,利用輔修專業的管理來對學生的個性給予重視和培養,并在重視的過程中對自己日常的教學態度進行良好轉變。然后教師需要在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正視的前提下,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因勢利導的接受和發展,以此來實現對學生積極的個性發展。另外,要想對學生的個性給予尊重和珍視,還需要以學生的特點為依據,對合適的教育方法進行利用,以此在因人而異的情況下,做到對學生個性的針對性發展。
(四)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成就學生獨特性
教師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有更好的了解,從而能夠在對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行明確時,促進對自己發展道路的規劃,進而實現對自己個性的高效性發展[3]。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當中,教師首先就需要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給予重視,并在重視當中,讓學生充分、深入的了解到自己的個性。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展開DISC性格測試和MBTI職業性格測試,以此在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個性下,實現對自己發展方向的進一步明確。而教師則需要在這樣的測試當中,通過對校企合作資源的利用,對不同職業的合作企業進行來校邀請,并讓這些企業對學生進行不同職業特點和要求的講解。或者高校也可以通過對學生在不同單位的參觀學習,強化學生對不同職業特點的了解。教師甚至也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能力為依據,通過對各高校、各專業的深入了解,對相關的學習內容、就業方向等資料進行搜集。通過這種結合各方因素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了解不同職業之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撰寫,進而能夠在對自己所要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進行明確時,實現對自己革新的良好發展,并且能夠增加學生對輔修專業的興趣愛好,強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作為高校教師,不能將教育千篇一律化,尤其是高校的專業培養乃至輔修專業培養,更需要通過對學生個性特點的尊重和發展,對學生的獨一無二之處進行成全,以此在強化學生光芒閃耀處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在屬于自己個性的發展道路上,達到對自己獨特能力的高效增強,同時能夠讓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上增添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