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俠/吉林省洮南市福順鎮幼兒園
社會性發展高度滿足了幼兒社會情感和社會交往的需要,具有良好社會性的幼兒具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和適應能力。幼兒期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幼兒教育中需要積極整合各類活動,利用生態系統理論,與幼兒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形成相對系統和完善的教育策略,讓幼兒學習各項社會技能,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在幼兒心理發展中,社會性發展占據重要地位。在心理學研究中,社會性發展成為了個體發展的重要環節,其與體格發展和認知發展共同組成了兒童個體發展的核心主題。研究人員指出:兒童社會性發展中涵蓋了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內容。大量心理研究和教育研究證明,幼兒時期的社會性發展水平與日后個人的社會交往、社會行為和社會情感、社會適應能力以及是否具備健全的人格有著密切聯系。
很多學者均深入研究了社會性發展的內涵,不同研究者在研究的內容和側重點上存在一定差異,在研究的過程中尚未構成統一、完整的結構體系。幼兒社會性發展通常由社會性行為、社會性情緒情感、道德品質、社會性認知、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控能力及積極交往能力組成。幼兒期是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社會性發展也成為了幼兒身心健康的關鍵組成要素。如無法保證有兒童社會性的全面發展,則會抑制幼兒個體的多樣化進步。因此,務必高度關注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進程和概況,積極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性意識,以期加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幼兒成長中,微觀系統和宏觀系統的變化對幼兒自身的發展具有顯著影響,幼兒園是較為常見的微觀系統,其能夠利用環境,密切與其他系統之間的聯系,推動幼兒社會性的全面發展。現階段,幼兒教育機構教改中,幼兒園生活化教育取得了較大進步。幼兒園生活化教育通常指幼兒園教育與日常生活、感性經驗等的高度融合,同時還可加強社區和家庭等其他微觀教育環境的互動和聯系,為幼兒創建更具多元性和開放性的認知機構。相關研究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在幼兒社會性學習中不容忽視,這也成為了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策略。
幼兒社會性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幼兒需要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觀察和模仿言行,達到培養幼兒社會性的目的,并以此為基礎也提出了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生活化策略,合理利用幼兒在多個領域的活動培養幼兒的社會情感及社會適應能力,且也可在具有生活化特征的課程當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項問題。充分利用游戲活動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融入其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顯著影響的微觀系統,能夠加快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進程。
(一)立足常規教育,培養幼兒的守則意識
1、入園教育
樹立幼兒入園時需要遵守的常規要求,將幼兒入園環節分為四個環節,分別為禮貌問好、快樂晨檢、自動活動和服務班級,并就以上四個環節作出細致要求。禮貌問好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的儀表著裝,按照幼兒園的規定及時入園,向老師和同學禮貌問好,并與家長愉快告別,主動到幼兒園簽到。在快樂晨檢的過程中,教師需鼓勵學生積極配合幼兒園的保健醫晨檢,幼兒可結合晨檢牌的顏色掌握自身的身體健康情況,并將其放到指定位置,及時向老師報告自己的身體狀況。在自主活動中,幼兒需按照規定的要求整理衣物和書包,從而增強幼兒的守則意識,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游戲活動項目,深化幼兒的自主意識,主動在游戲活動后收拾玩具,保持游戲環境的清潔整齊,根據班級的安排為班級服務。班級教師可利用集體教學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制定入園流程表,將其張貼于肉眼可見的位置,一個學期后,幼兒的守則意識、自控意識和自主意識均將得到明顯增強。
2、餐桌禮儀
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環節,幼兒不良的進餐習慣有挑食、掉飯和包飯等。幼兒不良進食習慣與能力不足和用餐禮儀存在密切聯系。小班教學中,教師要對幼兒的進餐禮儀進行針對性、全方位教育,尤其要關注幼兒的生活禮儀,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增強幼兒自理能力。首先,改善餐桌環境,使幼兒在環境的影響下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其次,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較弱,教師需要利用集中教育的方式使其掌握正確的用餐姿勢。最后,教師也要在教學中組織開展各類趣味性比賽,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3、安全離開幼兒園,相互道別
離園代表園內生活的結束,幼兒要以良好的姿態迎接家長,安全地與家人離開幼兒園。幼兒在離園前,需整理著裝、物品,在喝水便后等待家長,共同離開。離開時,幼兒要與教師禮貌告別。但幼兒可能會在園內玩耍,家長看護不力,則會將玩具丟棄在操場上。對此,教師應立足歸屬感的生活化課程,要求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高度重視自身安全,保護室外環境,主動整理玩具。
(二)組織特色活動,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微觀系統的發展互動關系十分密切。對此,教師需組織開展多種交往情境,達到教育目標。幼兒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幼兒園的條件,另一方面也需考慮幼兒的興趣,組織親子假期社會活動等特色活動,不斷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比如,教師可開發節日資源,開展主題活動。節假日前,要做好節假日主題活動的前期準備,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特點,整合語言、社會、藝術和科學類活動,全面考慮活動的目標、形式及內容,確定主題活動的初期組織方案,利用采訪調查、小隊活動、游戲表演和設計制作等多種手段豐富主題內涵,從而為幼兒活動的有序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在活動中,各班也需組織主題展示墻,為他人展現主題活動的進展和幼兒在情感、知識和技能方面的進步。各班還可高度結合家長代表對主題活動的意見和建議,積極改善主題活動,力求全面發揮出主題活動的積極作用。
(三)利用生活化課程,提高幼兒的歸屬感
幼兒園課程生活化通常指在幼兒園課程設計、組織和落實的過程中,將幼兒園課程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有機結合,從而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增強自身的認知能力、社會情感和社會能力。研究中對社會部門進行了全方位解讀,在深度了解幼兒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立足歸屬感開展生活化課程。很多教師均希望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真正地走近生活,感受自身的成長與蛻變。例如,教師通過通過組織學生去果園采摘李子、沙果、南果梨等,將幼兒的日常生活與課程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這一方面能夠引起幼兒的參與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實踐中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另外,教師篇平時還可組織幼兒進行一些生活中的小實驗,例如洗潔精去油漬、制作水果沙拉等,如此,就可以加快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增強幼兒的手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在課程中,教師也可將不同系統有機結合,為幼兒打造更加安全和豐富的活動空間。研究顯示,幼兒歸屬感主要涵蓋幼兒對家庭、社區、班級、幼兒園及家鄉和國家的認識,教師需發展幼兒對上述群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結合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在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生活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有助于健全幼兒的人格,提升其綜合素質,故而在幼兒教育中,有必要加大對該方面教育的重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