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永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發展中心
這一點可以看作當前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不足,也可以看作時代因素對當前教學的沖擊和挑戰,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外閱讀學生興趣不足。在課內閱讀時,有教師幫助把控閱讀進度,且在學校中學生的學習責任感更強,心神能平靜下來,更好地融入到閱讀中,因而課內閱讀的問題不多,在可控范圍內,而對于課外閱讀,學生從學校環境解放,心神放飛,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嚴重不足,就算有時候教師布置下作業或學習任務,學生興趣不足,只會敷衍了事,沒能進行有效的閱讀,課外閱讀的“質”和“量”都嚴重不足。
2.互聯網產品對學生的沖擊巨大。[1]這一點是時代因素對學生的影響,當前社會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五花八門的互聯網產品,如手游、小視頻、音樂、新聞等,無疑比閱讀一本“乏味”的書更輕松、更有趣,學生在互聯網產品中花費的時間太多,留給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的時間卻少。
3.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沒有聯系。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沒有聯系,大多數時候都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主體,學生的課外閱讀沒有檢查機制和展示機制,不但打擊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讓教師無法有效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展,而課內閱讀也沒有延伸到課外閱讀上去,這讓閱讀效果大打折扣。
4.網絡文學的沖擊。談到課外閱讀,就不得不提到當代網絡文學對學生的沖擊,事實上這一點也屬于互聯網產品對學生的沖擊,但因為太過嚴重單獨說明,閱讀并不是盲目性的,閱讀的文本選擇至關重要,給學生推薦一本優秀的讀物,學生能從優秀文本中學會笑對人生、學會溫良恭儉讓、學會在不同環境、不同狀態下對事物的看法,而網絡文學的內容單一且枯燥,學生職能學到“狂拽酷霸”,對學生甚至有負面影響。
1.家庭方面,以情感來維系閱讀。家長和學生采用共同閱讀、交互促進的形式,在閱讀中相互提醒,相互提問,家長用情感來督促學生閱讀,我們發現很多優秀學者的子女都是極有才華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教師方面,以檢查來督促學生的課外閱讀。在學校和教師方面,更多地采用檢查的機制來督促學生的閱讀,首先,要明確讓學生讀一本好書,必然比讀十本不適合的書更有效,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閱讀基礎和閱讀興趣的前提下,給學生推薦優秀讀物,并且幫助學生制定較為完善的閱讀計劃,包括閱讀量、閱讀進度等,做到有效化閱讀。其次,針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成果,教師積極詢問、交流、檢查、探討,有時候可以跟學生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要明確的是,檢查機制并不是對學生的約束,而是一種手段,最終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是需要文本自身的魅力來吸引。
3.閱讀興趣小組。閱讀興趣小組的成立,將同等年齡的學生聚集在了一起,氛圍會輕松很多,學生的閱讀所得能有一個交流的平臺,給別人展示自己的閱讀所得,同時從別人口中得到評價,所有人共同參與到某一閱讀內容的探討中,必然會起到一定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在優秀的閱讀興趣小組帶動下,學生會逐步培養出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但教師也要記得對閱讀興趣小組的成果進行檢查,督促其有效性。
4.課堂分享。這一點與上一點類似,都是給學生一個可以分享閱讀成果的平臺,學生在分享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從而促進閱讀興趣,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留下前五分鐘或十分鐘時間,讓學生將自己課外閱讀的成果摘抄在黑板上,對其他學生展示,比如某一學生很喜歡李白,對李白的詩詞摘抄分享,比如某一學生很喜歡海子的詩,在黑板上摘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提高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做到了資源共享,所有學生的素材庫都會充實起來。
5.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2]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筆者的理解是將課外閱讀反映在課內,將課內閱讀拓展到課外,將課外閱讀反映在課內,這在上文第三點和第四點都有體現,這里不再贅述。
而重點分析將課內閱讀拓展到課外,其實也非常好理解,在課堂上閱讀完一篇文本之后,抓住學生興趣的小尾巴,給學生制定計劃或頒布任務,讓學生去課外閱讀具有相似性的文本,文本可以是教師提供的,也可以讓學生去自主搜集,實現課外閱讀遷移,讓課內外閱讀得到有機結合。
例如,在學習過《過零丁洋》之后,教師有目的性地讓學生去搜集查找關于文天祥的一生,成立不同小組,小組撰稿,最后上臺講述文天祥可歌可泣的人物經歷;例如在學習過《最后一次講演》后,讓學生去搜集現代社會的新聞演講,嘗試圍繞某一件事撰寫演講稿。讓學生搜集材料的過程,就是一次有效的閱讀,以課內閱讀帶動課外閱讀,會更好地培養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結合上文建議,做到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必將有助于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學生將受益終生。